陳獨秀,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一位有著跌宕起伏、曲折離奇政治生涯的革命家,富有開創(chuàng)精神的思想家,杰出的語言文字學家。作為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陳獨秀以其曠世之才、書生之氣和做人風骨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國文化史上留下巨人的印記和豐厚的遺產。本書是具有廣泛影響的《陳獨秀人傳》的最新修訂本。以翔實的材料、豐富的內容、扎實嚴謹的考證和穩(wěn)健公允的分析對陳獨秀風云激蕩的一生做了全面的介紹評析,并配有相關圖片100多幅,是迄今出版的內容最全面、資料最豐富的陳獨秀傳記。
任建樹,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24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武安縣,1945年初參加革命,1947年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歷史系。1954年任上海團市委宣傳部副部長,1957年底進中科院上海歷史研究所工作,后改屬上海社科院。1978年后,任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現代史研究室主任,1991年離休。發(fā)表有影響的中國現代史方面論文40余篇,著作有《陳獨秀--從秀才到總書記》、《五卅運動簡史》(合著)、《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大事本末》(主編)、《現代上海大事記》(主編)、《陳獨秀著作選編》(主編)等。
陳獨秀出生在中國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逐步演變的年代。在他出生前的37年,即1842年,清朝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與英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資本主義列強接二連三地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昏庸腐敗的清朝政府在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敗,不得不同侵略者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陳獨秀15歲那年——1894年,爆發(fā)了中日甲午戰(zhàn)爭。這次戰(zhàn)爭又以清政府戰(zhàn)敗,訂立了《馬關條約》而告結束。根據《馬關條約》的規(guī)定,中國不僅割地賠款,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從此,帝國主義除以輸出商品的方式進行經濟侵略以外,還同時輸出資本,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資源,開辦各種企業(yè),以榨取超額利潤。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使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近代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都莫不為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而擔憂。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拯救國家民族的危亡,是他們思想發(fā)展的共同出發(fā)點,陳獨秀也不例外,他的政治生涯也正是從這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起點一愛國主義開始,逐級向前展開的。在青年時代,陳獨秀就關心國家大事。甲午戰(zhàn)爭,一個大國被小國打敗了,他覺得其中必有緣故。至于是什么緣故,一個15歲的娃娃,當然是說不清楚的,不過他已經在開始思索這樣的問題:怎樣才能使中國富強起來,不受外國的欺辱。
最初,陳獨秀信奉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的主張。但為時不久,1898年9月維新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人頭落地,血的慘痛教訓清楚地表明清政府反對任何的政治改革。1900年,清政府對八國聯軍屈服投降,從此成了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這使國內的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了,原來主張君主立憲的一些改良派,蛻化為;庶h,于是革命派應運而起。20世紀初,陳獨秀從改良派轉變?yōu)楦锩桑⒅就品逋醭姆饨ńy(tǒng)治。
1901年至1904年,陳獨秀從事革命活動的主要基地是在他的故鄉(xiāng)安慶和蕪湖。他在安慶發(fā)起反對沙皇俄國侵占東北三省的演說大會;在蕪湖創(chuàng)辦《安徽俗話報》宣傳反帝愛國,啟迪民智;協(xié)助進步人士開辦學校,培養(yǎng)革命干部;并進而組織秘密的反清軍事團體“岳王會”。安徽地區(qū)的革命運動,在陳獨秀等人的領導之下,蓬勃興起,堪與革命活動最發(fā)達的湖南、廣東兩省相媲美。
1911年武昌起義后,陳獨秀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反袁斗爭失敗,他被通緝,逃亡到上海,不免有所苦悶與彷徨,但在苦悶中繼續(xù)求索,在彷徨中繼續(xù)追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1915年9月,陳獨秀首先發(fā)難,創(chuàng)辦《新青年》,高學科學與民主的大旗,發(fā)動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抨擊舊禮教、舊文化,起了極大的啟蒙作用!缎虑嗄辍放嘤苏囊淮嗄辏V封建倫理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為他們接受新思想、新學說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
科學與民主的傳播,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召喚,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帝國主義國家分贓的巴黎和會對中國人民的刺激,所有這些因素到1919年5月匯合成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在中國民族民主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正如毛澤東所說是陳獨秀。
經過五四運動,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傳播扎根。一向祟奉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陳獨秀,也就在這個時候迅速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由手他在新文化運動中的領袖地位,由手他對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批判,他的轉變自然帶動了一先進分子共同前進。到20世紀20年代的第一個年頭,他同李大釗等開始創(chuàng)立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薪。
陳獨秀從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20年代初,他的政治思想逐級飛躍,由改良派而革命派,然后上升到共產派,并連任五屆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在共產國際的指揮下參與了大革命的領導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陳獨秀再次陷入苦悶與迷惘之中。但為時不久,他便接受了托洛茨基關于中國革命的主張,反對當時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于1929年11月被開除出共產黨,轉變?yōu)橹袊信傻氖最I,既反對共產黨的政治路線,又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同時也受到共產黨的攻擊和國民黨的壓迫。九一八事變后,他主要反對國民黨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并倡議與中共聯合反蔣抗日。1932年10月,他第四次被捕,坐牢達五年之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獲釋,這時他反對中國托派關于抗戰(zhàn)的主張,并與托派脫離了組織關系,堅決主張發(fā)動民眾對日本帝國主義作殊死戰(zhàn)。晚年流落到四川江津,在貧病交迫中鉆研文字學,撰寫《小學識字教本》。1942年5月27日與世長辭,享年63歲。
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學識淵博,懂日、英、法三國文字,工宋詩,善隸書,舊學根底深厚,對音韻學、文字學造詣尤深,“是我國近代語言學史上杰出的語言學家”;他才思敏捷,筆鋒犀利,長于政論文,但不善演說。雖多年飄泊他鄉(xiāng),卻鄉(xiāng)音未改,操濃重的安慶口音。
陳獨秀目光銳利,氣質剛強,富有革命開創(chuàng)精神,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只要是他認準了的政治方向,就奮勇向前,義無反顧。他最厭惡趨炎附勢,隨波逐流。當一些不合理的罪名加到他的頭上時,他尤為桀驁不馴。
陳獨秀一生的思想演變,不啻是一部近百年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縮寫。他的革命經歷大體上是同中國民主革命的歷程同步前進,并相互影響。他那跌宕起伏、曲折離奇的政治生涯,形成的原因固然有他個人的因素,但歸根結底是社會的階級的原因造成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艱巨性與曲折性的一種反映。陳獨秀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歷史人物,也是一位頗具魅力而又很不容易把握的人物。
中國有句老話叫“蓋棺論定”,是說一個人死了,進了棺材,他的歷史也就剄此結束了,再也不會增添什么了,這時可對他一生的功過是非作出評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的確只有“蓋棺”才可能“論定”。然而可能性并不等于現實。歷史上一些發(fā)生過重大影響而又復雜的歷史人物,往往在“蓋棺i之后很久很久,人們還是對他爭論不休,各有各的“論定”的說法i而且“論定”之說又往往隨著時勢的變遷而變更,F在筆者奉獻于讀者面前的這部《陳獨秀大傳》,自不敢妄稱什么“論定”之作了。
魯迅說過這樣的話:“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闭撐,尚且如此。論人,則需要“顧及”的方面就更多了,筆者深感力不從心。如果于無意之中寫了些“說夢”的話,則摯誠地希望讀者能做到像魯迅所說的“我只主張聽者心里明白所聽的是說夢”,并殷切地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