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盛嘉教授的文集,內容包括對梭羅、伏爾泰、托克維爾、漢娜·阿倫特、馬克思、胡適、儲安平、娜塔莉·戴維斯等人的研究。作者重點關注了美國歷史研究的新趨向、新史學的魅力與困境、美國革命等話題。
《越境的力量:歷史與思想論集》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
盛嘉,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度宋膰H》(HumanitiesInternational)執(zhí)行主編。曾先后獲遼寧大學物理學學士(1982),美國布朗大學(Broxn University)碩士(1984),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碩士(1987)、博士(1995)等學位。主編《美國革命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學者的使命》(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誤讀的經典》(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和《憂堪與危機》(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同時兼任康奈爾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在該校講授“全球視野下的中圖近代史”課程。
一
誤讀的經典——從梭羅《瓦爾登》的顏色說起
越境的力量——伏爾泰和他的《哲學通信》
公共道德淪喪與革命危機——托克維爾的憂慮
二
在自由與解放之間——讀漢娜·阿倫特的《論革命》
馬克思與十八世紀的美國革命
走出中國的美國革命歷史敘事的困境
重新認識美國革命的歷史
三
胡適與美國政治文化——《獨立宣言》對青年胡適的影響
胡適整理國故的學術思想發(fā)端——以《詩經》研究為例
胡適和儲安平抵制“標簽暴政”
四
近年來美國史學界美國史研究的特征與趨勢
新史學的魅力與困境——從娜塔莉·戴維斯的《馬丁·蓋爾歸來》說起
版權頁:
美國革命沒有進入馬克思的視野,還與19世紀他所處的特定的政治與文化環(huán)境有關。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美國在思想意識和文化領域的地位相對于歐洲而言,仍然處于一種邊緣狀態(tài),而歐洲則處在中心(cosmopolitan)位置。除了在特殊的情形下,生活在中心的知識人往往忽略邊緣地帶的歷史與文化,知識的流向往往也是從中心移向邊緣多于從邊緣流向中心。在19世紀中葉的歐洲,除了少數美國文人學者,如詩人亨利·朗費羅(Henry W.Longfellow,1807—1882)和文人愛默生(Ralph W.Emerson,1803—1882)在歐洲還略為人知之外,大多數歐洲人對美國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所知甚少、缺乏興趣。即便是托克維爾在欣賞美國的民情和贊揚美國的民主政治的同時,也不免流露出同當時許多歐洲人一樣輕視美國文化的心態(tài)。處在強勢文化之中的許多歐洲人的心目中,無論是在文學、哲學,還是政治學等領域,美國人都還沒有做出多少值得關注和有價值的貢獻。美國革命所產生的思想和政治理論自然也不會引起一般歐洲人的注意。這種情形在馬克思的祖國德國表現得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