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人類的故事
《世界名著典藏:人類的故事》通俗地描寫了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作者以平鋪直敘的手法、幽默風趣的語言、俏皮睿智的文筆、獨具匠心的構思,由人類登上歷史舞臺、史前人類、象形文字、尼羅河流域、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十字軍東征、佛陀與孔子、文藝復興,一直到近代的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乃至科學時代,為讀者展示了人類歷史的浩蕩長卷。我們在讀《人類的故事》時,不僅要了解歷史中蘊含著的真理,還要試著去了解、去思考、去理解人類的命運,最終以理解我們自己的使命。
本書看點
一部以通俗手法描寫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巨著,暢銷近百年。一度被美國中學選為歷史教科書,曾獲美國著名的兒童文學獎“紐伯瑞獎”。
名家名譯
浙江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著名翻譯家白馬經(jīng)典譯本。
經(jīng)典完美呈現(xiàn)
本書用紙高端、印刷環(huán)保、裝幀精美、版式疏朗字號大,全書搭配國際大師珍貴原版插圖,以完美的制作呈現(xiàn)經(jīng)典,相信會給你帶來非常好的閱讀體驗。
名社打造
中央編譯出版社是全國百佳出版社,是一家中央級專業(yè)翻譯出版社。
名家推薦
本套世界文學名著,選用名家的全譯本,并配有精美的國際大師插圖,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將營造很好的閱讀體驗。這在國內(nèi)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難得的。
——國際翻譯界大獎“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得主許淵沖
房龍(1882—1944),荷裔美國人,著名學者,作家,歷史地理學家。1882年出生于荷蘭鹿特丹。他是偉大的文化普及者、出色的通俗作家,在歷史、文化、文明、科學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讀者眾多。
譯者簡介:
白馬,祖籍江蘇無錫,1966年生于浙江杭州,F(xiàn)任職于浙江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學術專長在文學研究和翻譯、詩歌美學、外國文學與電影史。譯有《格列佛游記》《林肯傳》《達爾文回憶錄》《致加西亞的信》《人類的故事》《地球的故事》等。
原 序
第一章 舞臺布景
第二章 我們最早的先人
第三章 史前人類
第四章 象形文字
第五章 尼羅河谷
第六章 埃及的故事
第七章 美索不達米亞
第八章 蘇美爾人
第九章 摩西
第十章 腓尼基人
第十一章 印歐人
第十二章 愛琴海
第十三章 古希臘人
第十四章 古希臘城邦
第十五章 古希臘的自治
第十六章 古希臘的生活
第十七章 古希臘的戲劇
第十八章 希波戰(zhàn)爭
第十九章 雅典與斯巴達
第二十章 亞歷山大大帝
第二十一章 小結
第二十二章 羅馬與迦太基
第二十三章 羅馬的崛起
第二十四章 羅馬帝國
第二十五章 拿撒勒的約書亞
第二十六章 羅馬的覆滅
第二十七章 教會的崛起
第二十八章 穆罕默德
第二十九章 查理曼大帝
第三十章 北歐人
第三十一章 封建社會
第三十二章 騎士制度
第三十三章 教皇與皇帝
第三十四章 十字軍東征
第三十五章 中世紀的城市
第三十六章 中世紀的自治
第三十七章 中世紀的世界
第三十八章 中世紀的貿(mào)易
第三十九章 文藝復興
第四十章 表現(xiàn)的時代
第四十一章 偉大的發(fā)現(xiàn)
第四十二章 佛陀與孔子
第四十三章 宗教改革
第四十四章 宗教戰(zhàn)爭
第四十五章 英國革命
第四十六章 勢力均衡
第四十七章 俄羅斯的崛起
第四十八章 俄羅斯與瑞典
第四十九章 普魯士的崛起
第五十章 重商主義
第五十一章 美國革命
第五十二章 法國大革命
第五十三章 拿破侖
第五十四章 神圣同盟
第五十五章 大反動
第五十六章 民族獨立運動
第五十七章 發(fā)動機的時代
第五十八章 社會革命
第五十九章 解放
第六十章 科學時代
第六十一章 藝術
第六十二章 殖民擴張與戰(zhàn)爭
第六十三章 新世界
第六十四章 永恒的真理
第一章舞臺布景
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問號的陰影之下。
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里來?
我們向何處去?
慢慢地,但憑著堅忍的勇氣,我們把這個問號一步步推向遙遠的界限,越過地平線——在那兒,我們希望能找到我們所要的答案。
我們還沒有走出多遠。
我們所知的仍然非常有限,但是我們已經(jīng)達到了這樣的境地:我們已經(jīng)能夠(以相當?shù)臏蚀_性)猜測出很多事情。
在這一章里,我將根據(jù)我們現(xiàn)在深信不疑的知識告訴你們,當人類第一次出現(xiàn)之時,舞臺布景是怎樣的。
如果我們把動物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時間表示為這么一條長線,那么下面這條細小的線,就表示人類(或者多多少少類似于人的生靈)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
人類是最后一個登場的,卻是第一個運用自己的大腦來達到征服自然的目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研究人類,而不是研究貓啊狗啊馬啊或任何別的什么動物——盡管就這些動物自身而言,也都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歷史進化過程。
就我們所知,在最初始的時候,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是一個燃燒著的大火球,是浩渺的宇宙之海中一團小小的煙云。慢慢地,經(jīng)過了幾百萬年,地球的表面燒光了,外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巖石,如注的大雨一直在下,擊打在這了無生命的巖石上,磨蝕了堅硬的花崗巖,并把泥沙沖入山谷——在冒著熱氣的地球上,這些山谷隱藏在高高的懸崖之間。
當太陽破空而出時,最后的時刻來臨了,它看到這個小星球上有幾個小水洼——這些小水洼后來發(fā)展成了東西半球上的浩渺海洋。
然后有一天,偉大的奇跡出現(xiàn)了。本是無生命的東西,卻創(chuàng)造出了生命。
第一個包含生命的細胞漂浮在茫茫海水之中。
在幾百萬年的光陰里,它都毫無目標地隨波逐流。但是就在這一漫長的時段里,它萌生出一些習性,使它得以更容易地在處境惡劣的地球上生存下來。這些細胞中,有些最喜歡待在湖泊和水洼的黑暗深處。它們在水中沉積的淤泥里扎下根(淤泥是雨水從山頂上沖下來的),于是它們成了植物。其他的細胞則喜歡四處游走,從而長出了奇怪的有關節(jié)的腿,就像蝎子一樣,開始在海底爬行,它們的周圍是植物和像水母一樣的淡綠色生物。還有另一些細胞(覆蓋著鱗片),依靠游泳動作,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找尋食物。漸漸地,它們使海洋里充斥了無數(shù)的魚類。
同時,植物的種類也日益繁多,它們開始尋找新的家園。海底空間已經(jīng)不夠它們居住了。它們不情愿地離開了水,在海灘或山腳下的泥岸上找到自己新的家園。一天兩次,大海的潮汐用咸咸的海水將它們淹沒。而其余的時間,這些植物盡量去適應不太愜意的環(huán)境,努力在覆蓋地表的稀薄空氣中生存下來。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適應,它們學會了如何在空氣中活得和在水中一樣舒服。它們變得越來越大,長成了灌木林和樹叢。最后,它們學會了盛開芳艷的花朵,吸引忙碌的大黃蜂和鳥類前來,把它們的種子帶到遠方的角角落落,直到整個地球都覆蓋了綠色的草原,或是沐浴在大樹的濃密樹蔭之下。
可是有些魚也開始離開大海,嘗試用肺來呼吸,就像以前用鰓呼吸一樣。我們稱這類生物為“兩棲動物”,意思是:它們能在陸地上生活得跟在水里一樣自如。從你面前的路上跳過的第一只青蛙就能告訴你,左右逢源的兩棲生活是多么的逍遙如意。
這些動物一旦離開了水,就逐漸適應了陸上生活。有些成了爬行動物(這類生物像蜥蜴一樣爬行),與昆蟲共享森林的寂靜。為了能在松軟的土地上更快地移動,它們的腿日益發(fā)達,個頭也越來越大,直至全世界都遍布了這樣一些龐然大物(生物學手冊稱之為魚龍、巨龍、雷龍),它們一直長到三四十英尺,能像大貓耍小貓一樣地逗弄大象。
爬行動物家族的某些成員開始了樹上生活(當時的樹木常有一百多英尺高)。它們已經(jīng)不需要用腿行走,但它們必須迅速地從一根樹枝移動到另一根樹枝上。因此,它們把自己身上的一部分皮膚變成一種類似降落傘的東西,它從體側一直延展到前腳的小腳趾。逐漸地,它們在這個皮降落傘外面覆蓋上羽毛,把尾巴變成轉向桿,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成了真正的鳥類。
此后發(fā)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所有的大型爬行類動物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nèi)滅絕了。我們不知道原因。也許是因為氣候突變,也許是因為它們已經(jīng)長得太大,既不會游泳也不會行走和爬行,眼睜睜地看著巨大的蕨類植物和樹木,但就是夠不到,于是便餓死了。無論原因何在,持續(xù)了上百萬年的巨型爬行類動物的古老帝國算是完結了。
然后,這個世界開始被完全不同的生物占據(jù)。它們是爬行動物的子孫,但它們與爬行動物全然不同,因為它們用乳房,用母獸的乳房來哺育幼崽。因此,現(xiàn)代科學稱它們?yōu)椤安溉閯游铩薄K鼈円呀?jīng)褪去了魚鱗,也沒有像鳥一樣長出羽毛,而是長出了一身毛發(fā)。不管怎么說,哺乳動物發(fā)展出了一些特有的習性,使它們比之其他動物有著很大的優(yōu)越性。母親把幼子之卵置于體內(nèi),直到出生。而在此之外的所有動物——到那時為止——都讓自己的孩子們暴露于寒冷、酷熱以及受其他野獸襲擊的危險之下。哺乳動物長期把幼子帶在身邊,在它們?nèi)匀惶跣、無法抗擊敵人之時,護佑著它們。這樣,幼崽哺乳動物的成活希望就大為增加了,因為它們能從母親那里學會許多本領。如果你曾見過母貓教小貓咪如何照顧自己,教它們?nèi)绾蜗茨、如何捉老鼠,你就能明白這一點。
但關于這些哺乳動物我無須多言,因為你們已經(jīng)知道得夠多了。它們圍繞在你的周圍。它們是你在街上和家里的日;锇,而在動物園的鐵柵欄后面,你還能瞧見自己不甚熟悉的它們的遠親。
現(xiàn)在,我們到了指明分界線的時候了:人類離開了渾渾噩噩、生生滅滅的生物種群的漫長隊伍,開始運用自己的理性來造就自己種群的命運。
有一種哺乳動物,其找尋食物和棲身之所的能力要遠甚于其他族類。它學會了用自己的前腳拿住獵物,經(jīng)過練習,它發(fā)展出了手一般的爪。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嘗試,它學會了把全身的重心置于兩條后腿之上(這是一個高難動作,雖然人類做這個動作已有一百多萬年的歷史,但每個孩童還得從頭學起)。
這種動物半猿半猴,但比兩者都要優(yōu)越。它成了最成功的獵捕者,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可以生存。為了更安全地生活,它一般成群活動。它還學會發(fā)出奇怪的叫聲,警告孩子們有危險迫近。幾十萬年之后,它開始用喉部發(fā)出的這些聲響來交談。
這種動物——也許你很難相信——是你們最早的“類人”祖先。
第二章?我們最早的先人
關于第一個“真正”的人,我們所知甚少。我們從來沒有看過他們的照片。在某片古老土地的最深層,我們有時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骨頭碎片。這些骨頭和其他動物的殘骸埋在一起,而那些動物早已在地球上絕跡。人類學家(這些博學的科學家,終其一生致力于將人類作為動物王國之一員的研究)取得了這些碎骨,并依此較準確地重現(xiàn)了我們古老祖先的容顏。
人類種群的曾曾祖父,是一種頗為丑陋、缺乏魅力的哺乳動物。他相當矮小,比現(xiàn)代人要矮小許多。烈日熱光的暴曬,嚴冬寒風的吹刮,使他的皮膚變成了深褐色。他的頭和大部分的軀干上,他的胳膊和腿上,都覆蓋著長而粗的毛發(fā)。他有很細但有力的手指,這使他的手看起來像猴子的爪子。他的前額很低,下顎類似野獸——把他的牙齒當作刀叉使用。他赤身裸體,除了轟鳴的火山噴涌出的火焰(火山讓大地上布滿了濃煙和熔巖),他沒有見過別的火。
他生活在潮濕而黑暗的廣袤森林里,就像今天的非洲矮人一樣。當他感到饑餓襲來的時候,就吃植物的生的葉子和根莖,或者會從一只憤怒的鳥雀那兒拿走鳥蛋,給他自己的孩子做食物。偶爾,經(jīng)過漫長而耐心的追逐,他也能抓住一只麻雀或小野狗,或是一只野兔。這些他都生吃,因為他還從來不曾知道食物烹飪之后味道會更好。
白天的那些時間,這個原始人四處游蕩以尋找食物。
當夜晚降臨大地,他把他的妻子和兒女藏在空樹干里或是一些大石頭的后面,因為他被四面八方的猛獸圍困著——一到天黑,這些野獸就要出來游蕩,為自己的配偶和孩子們找些吃的,而它們也喜歡人肉的味道。這兒就是這么一個世界:你要么吃別人,要么被別人吃。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恐怖和悲慘,所以活著是很不愜意的。
在夏天,他要暴露在毒辣的日頭之下;而在冬日,他的孩子們或許會凍死在他的懷里。當他受了傷(捕獵動物的時候總是容易弄斷自己的骨頭或扭傷腳踝),如果沒有同伴幫助,他必慘死無疑。
就像動物園里的許多動物都會發(fā)出奇怪的叫聲一樣,早期的人也喜歡咕噥。也就是說,他不斷地重復同樣的、含混的咕噥,因為他喜歡聽到自己的聲音。后來他慢慢意識到,當危險來臨時,他可以用這種喉音來警告他的同伴,他可以發(fā)出某些小小的尖叫聲——大意是“那兒有一只老虎”或者“這兒來了五頭大象”。然后,別人也會回喊一些聲音,這些咆哮聲的意思是“我看到它們了”,或者“讓我們逃走并躲起來”。大概這就是一切語言的起源。
但是,就像我前面所說過的那樣,關于這些起源的事,我們知之甚少。早期的人沒有工具,也不給自己造房子。他們生生滅滅,除了幾根鎖骨和一些頭骨碎片,便沒有留下任何他們曾經(jīng)存在過的跡象。這些骨頭告訴我們,在幾百萬年以前,世界上曾經(jīng)居住著一些哺乳動物,他們和所有其他動物都很不一樣。他們可能進化于另一種未知的類猿動物,他們學會了用后腿走路,并把前爪當手來用。他們極可能與我們自己的直系祖先有關聯(lián)。
對于這些初始的故事,我們所知的少之又少,其余的一切盡在黑暗中。
第三章?史前人類
史前人類開始自己制作物品。
早期人類不知道時間意味著什么。他并沒有關于生日、結婚紀念日或死亡忌日的記錄。他沒有天、星期甚至年的概念。但大體上,他知道季節(jié)輪轉的軌跡,因為他已經(jīng)注意到,嚴冬之后永遠跟著溫和的春天。然后春天變成了炎熱的夏天,果實成熟了,野稻谷的穗谷可以吃了。然后,當突然刮起來的風把葉子從樹上吹落下來,夏天結束了。然后,一些動物已經(jīng)為長長的冬眠做好了準備。
但是這個時候,發(fā)生了一件不尋常的、相當駭人的事情:是關于氣候上的事情。溫暖的夏天來得很晚,果實來不及成熟,過去覆蓋著綠草的山頂,現(xiàn)在深埋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然后,一天早晨,幾個與當?shù)厝瞬煌N類的野人,從高山地區(qū)游蕩下來。他們看起來有點瘦,顯示出他們正處于饑餓狀態(tài)。他們發(fā)出一些當?shù)厝寺牪欢穆曇簦坪踉谡f他們餓了。這里沒有足夠的食物同時供應給老居民和新來乍到者。當新來者想多待幾天時,爆發(fā)了可怕的拳打腳踢的爭斗,有些人家一家子都被殺了。其余的人逃回到自己的山坡,卻在緊接著襲來的暴風雪中死于非命。
在森林中居住的人們非常恐懼。白天變得更短,而夜晚又變得反常地冷。
最后,在兩座高山之間的一個裂隙之中,出現(xiàn)了一塊發(fā)綠的小冰塊,它迅速增大。一塊巨大的冰塊滑落在山腳下,巨大的石塊被推進山谷中。隨著十數(shù)聲轟雷般的巨響,冰塊、泥漿、成塊的花崗巖劈頭蓋臉地砸到尚在睡夢中的林中人身上,一下子把他們砸死了。許多百年老樹被壓成了引火棍。接著就開始下雪。
雪接連下了好幾個月,這里所有的植物都死去了,動物們紛紛出逃,去南方尋找和煦的陽光。人類背負著自己的孩子,跟著這些動物一起逃生。但人跑得不如這些動物快,要么快些想出辦法,要么就是快速走向死亡,他們不得不在這兩者之間做出抉擇。他們似乎更傾向于前者,因為他們必須想方設法在可怕的冰川期生存下來——這樣的冰川期一共有四次,幾乎把地球上的人類消滅殆盡。
首先,人必須給自己穿上衣服以免被凍死。他學會了如何挖洞,并用樹枝和樹葉覆蓋洞口,用這些陷阱來捕獲熊和土狼。他隨后用大石頭把它們砸死,用它們的毛皮給自己和家人做大衣穿。
接著是居住的問題。這簡單,許多動物都習慣于睡在黑暗的洞穴中。人類現(xiàn)在也以它們?yōu)榘駱。他們把野獸逐出溫暖的巢穴并把洞穴據(jù)為己有。
即便如此,這樣的氣候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還是太嚴酷了。老人和孩子以可怕的速率死去。然后,一個天才想到了火的使用。有一次外出打獵,他曾被森林大火圍困。他記得他差點被火燒死。一直以來,火都是敵人,F(xiàn)在,火成了朋友。他把一棵枯樹拖進洞穴,并用燃燒著的樹林中的一個余燼將其點燃。這使洞穴成了一個舒適的小房間。
然后,有一天晚上,一只死雞掉進了火堆里,當人們把它撿出來時,它已經(jīng)烤熟了。人們發(fā)現(xiàn)雞在烤過以后變得尤為鮮香酥嫩。從此以后,人們放棄了和其他動物共有的生食習慣,開始吃熟食。
就這樣,千百年過去了。只有具備最聰明頭腦的人,才能生存下來。他們必須日夜與寒冷和饑餓做斗爭。他們被迫去發(fā)明工具。他們學會了如何把石頭削成一把斧子,如何制作錘子。他們迫不得已儲存大量食物,以應付漫長的冬天。他們發(fā)現(xiàn)可以用黏土做成碗和罐,然后曬在陽光下使它們硬化。就這樣,冰川期——本來差一點毀滅了人類,卻成了人類最偉大的教師——因為它迫使人類運用自己的頭腦。
第四章?象形文字
埃及人創(chuàng)造了書寫的技術,于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了。
我們這些居住在歐洲曠野中的先祖很快就學會了許多新事物。我完全可以說,只需一些時間,他們就會放棄他們野蠻的生活方式而發(fā)展出一套文明來。但是他們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很快就結束了。他們被外界發(fā)現(xiàn)了。
一個流浪者從無人知曉的南方走來,跋山涉水,發(fā)現(xiàn)了這些歐洲大陸上的野蠻人。他來自遙遠的非洲。他的家在一個叫埃及的地方。
尼羅河谷地遠在西方人夢見刀叉、車輪、房屋的好幾千年以前,就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高度的文明。因此,讓我們暫且把我們的遠祖留在他們的洞穴里,而先去探訪地中海的南岸和東岸,那里建有人類最初的學校。
埃及人教會了我們很多事情。他們是出色的耕者,精通灌溉。他們善于興建神廟,后來古希臘人模仿它們建造了最早的教堂(迄今為止我們還在這樣的教堂里祈禱)。他們發(fā)明了一套歷法,那被證明是有效的測量時間的工具,經(jīng)過改進后一直沿用至今。但所有這些發(fā)明中最為重要的是,埃及人學會了怎樣把語言記錄下來,以流傳給以后的時代。他們發(fā)明了書寫技術。
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習慣了報紙雜志和書籍,想當然地覺得人類向來就會閱讀和書寫。然而事實上,文字這個最重要的發(fā)明是相當晚才出現(xiàn)的。試想如果沒有文字記錄,我們就會像貓和狗一樣只能教小貓小狗一些最簡單的事情,不會書寫,也就無法利用前代貓狗所擁有的生活經(jīng)驗。
羅馬人在公元前1世紀初到埃及的時候發(fā)現(xiàn)河谷中充斥著各種奇形怪狀的圖案,仿佛與這個國家的歷史有關聯(lián)。但是羅馬人對任何異域的東西都不感興趣,也就沒去追究這些奇怪圖案的來源。在埃及上下的神廟、宮殿的四壁以及許多莎草紙上,都能看到這樣的圖案。最后一位通曉圖案制作技術的埃及祭司已經(jīng)在幾年前去世了。喪失了獨立權的埃及成了人類重要歷史文獻的儲藏室,沒有人能破解這些秘密,它們也似乎沒有太多實際用途。
十七個世紀過去了,埃及對世人來說依然充滿了神秘。然而在1798年的時候,一個名叫拿破侖·波拿巴的法國將軍來到非洲東部,準備進攻英屬印度殖民地。他最終沒能渡過尼羅河,戰(zhàn)爭也失敗了,但是這場著名的法國遠征意外地解決了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一位年輕的法國軍官有一天厭倦了尼羅河口羅塞塔河邊駐地中的單調(diào)生活,就到尼羅河谷的廢墟中四處尋摸以打發(fā)無聊的時間。但是你們看,他發(fā)現(xiàn)了一塊奇異的石頭。上面像在埃及其他地方發(fā)現(xiàn)的物件一樣布滿了小圖案。但是這枚黑色玄武石上的圖案跟以前發(fā)現(xiàn)的不大一樣,它刻有三種文字,其中一種是古希臘文。對于古希臘文大家都不陌生,于是他肯定地認為:“只要把古希臘文跟古代埃及人的圖案放在一起兩相比較,就馬上能揭開這些圖案的秘密了!
他的計劃看似簡單,但真正解開這個謎卻一直等到了二十多年以后。1802年,法國教授商博良開始了比較這塊著名的羅塞塔河石頭上的古希臘文和古埃及圖案的工作,直到1823年他才宣布破譯了其中的十四個小圖案。不久他因勞累過度而死去,但古埃及文字的重要法則已經(jīng)被人們知曉。我們今天對尼羅河谷歷史的了解遠遠超過密西西比河,這完全有賴于我們擁有這樣一種穿越了上千年時光的文字記錄。
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在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一些象形文字甚至在變形之后進入了我們的字母表。因此,你們還是應該了解一下,這些五千年前的古代人類到底用了怎樣高妙的技法來為后人保存住了語言信息。
你是知道符號語言的。美洲平原上印第安部落發(fā)生的事件幾乎都用一些小圖案記錄下來,用以代表一些特有的信息,如在一次狩獵中殺死了幾頭野牛,有幾名獵手參與,等等。一般情況下這些記號是淺白易懂的。
古埃及文字卻不是一種淺白的符號語言。尼羅河兩岸的智慧人士早已超越了這個語言的初級階段。他們的圖案的意義要比圖案所代表的物象更為抽象。我試著給你們做些解釋。
假如你就是商博良,正在研究一疊寫滿象形文字的莎草書卷,突然看到一個畫著手握鋸子的人的圖案。“是的,”你會說,“它的意思肯定是代表一個勞動者在伐木。”然后你看到另一張莎草紙記載的是一位女王死于八十二歲的事件,而在其中的一個句子里面,又出現(xiàn)了“人手握鋸”的圖案。顯然,八十二歲的女王是不會去拿鋸子的。因此這個圖案肯定另有他意。
法國人商博良就解開了這樣的奧秘。他發(fā)現(xiàn)埃及人已經(jīng)開始使用“語音文字”——當然這一文字系統(tǒng)的叫法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發(fā)明,它的特點在于重現(xiàn)了口語的“聲音”,使一切口頭語言得以轉化成書面語言,其辦法是只要再添加幾個小點、橫線或者S就可以了。
回到剛才那個人手握鋸的圖案!颁彙保╯aw)這個字可以用來表示你在木匠鋪子里看到的一種工具,同時卻還可以代表“看”(see)這個動詞的過去式。
這個字在千百年間經(jīng)歷了這樣的變化:起初它只代表它所描摹的那種工具。后來其原始意義消失了,變成一個動詞過去式。幾百年后埃及人把這兩種含義都拋棄了,這個圖案開始只代表一個抽象字母,即S。我將用下面這個句子來進一步闡明我的意思。一個現(xiàn)代英語的句子如果用象形文字來表達,可能會寫成這樣:
既可以意指你臉上那兩個用以視物的網(wǎng)球,也可以指“I”(我),即說話人(eye與I同音)。
圖形,可以指一只采蜜的昆蟲,也可以代表動詞“to be”(bee與be同音)——它表示存在。再進一步,它可以是動詞“be-come”或“be-have”的前面部分。在前面列舉的句子中,它后面的圖案是,它既可以指涉“葉子”(leaf),也可表示“l(fā)eave”(離開)和“l(fā)ieve”(欣然地),它們具有相同的讀音。然后又是前面見過的“eye”。
句子最后的是一只長頸鹿,它源于古老的符號語言,象形文字正是由符號語言發(fā)展而來。
你這下不用太費力就能讀出這個句子了:
“I believe I saw a giraffe.”
古埃及人憑借超凡的智慧發(fā)明了這種語言體系,并用數(shù)千年的時間加以發(fā)展完善,直到能夠隨心所欲地記錄一切。他們就是用這些“框中字”來給朋友傳送信息、記錄賬目、記載國家歷史,以告語后人。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