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書院史研究》一書主要研究探討中國*新、*年輕的直轄市——重慶,這一長江上游中心城市所轄區(qū)域范圍內歷史時期(從宋代至近代)書院的發(fā)展狀況、辦學內容、活動及管理成效,呈現(xiàn)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并對當代地方高等教育以及區(qū)域辦學質量提升提供經驗總結和現(xiàn)實建議。
重慶書院雖然地處中國西南江河、重山交錯的山地和曠野城鎮(zhèn)鄉(xiāng)村,歷史上卻成為中國內陸地區(qū)書院教育的樣本,而且與地域學派文化的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知識觀念傳播和更新聯(lián)系緊密,有著鮮明的特色。'
重慶書院自宋代興起,經元、明的波動和發(fā)展,到清代達到鼎盛,20世紀初以后走向改制和轉型。本書按上述歷史時期對重慶書院進行整理、解讀和闡述。近代中國建立新教育制度,引進西學課程,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才,重慶書院教育經過改制,融入重慶新教育的機體和血脈之中,鳳凰涅槃,獲得新生。但與此同時,與全國書院的情形相似,書院的精神及教育方法卻在新教育體制的規(guī)范、管理控制下削弱,甚至喪失,需要復活。重慶的書院雖然地處中國西南江河群山交錯的山間和城鎮(zhèn)鄉(xiāng)村,卻成為中國內陸地區(qū)書院教育的樣本,在西南地域格局和全國整體分布中都處于中上游的水平,而且與地域學派文化的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知識觀念傳播和更新聯(lián)系緊密,有著鮮明的特色。本書在對重慶方志史料和相關歷史文獻挖掘整理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學、教育學及其他相關知識理論進行分析、解讀,注重區(qū)域間及區(qū)域與全國的比較研究,挖掘書院的現(xiàn)代教育因素,以期為當今教育、旅游、商貿開發(fā)及文化建設提供資源,并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十年前,我曾經主持撰寫《重慶的書院》一書,當時的課題研究和書稿寫作得到了在河北大學求學、由我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張闊的鼎力支持,現(xiàn)在她在河北省東北部海濱城市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任教,發(fā)展前景令人欣慰。當年合作撰寫、探討及修改的情形仍歷歷在目,今天想來仍倍感溫馨,頗有回味無窮之嘆。今年上半年在翻閱有關重慶文獻資料及指導研究生論文寫作時,仍感有重寫重慶書院史的必要。
。1)當年的書稿篇幅過少,僅僅十余萬字,而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應該加以豐富和充實。經過反復探討和修訂,本次出版的著作內容大量增加,已達近四十萬字。
。2)由于早些年寫作重慶書院著作時所查資料有限,加上時間和精力不足,頗顯倉促,有很多書院的內容需要拓展并加以分析。根據(jù)新獲得的信息資源,原書中的某些史實、數(shù)據(jù)也需要考訂,這是研究進一步深入的表現(xiàn)。此次研究相應做了最大的努力,尤其是針對原張闊涉及的部分加以重寫,其中的少量引用資料也做了嚴格規(guī)范的注釋。
(3)對書院辦學,除了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加以整理分析外,還應該從教育學、民族學及社會學專業(yè)的角度理解。作者在本書的寫作中嘗試加以運用,以更有學理建構的意味,相信也可以與當代教育教學的相關主題密切溝通。
。4)重慶作為中國內陸的唯一直轄市,這些年來各項事業(yè)成就顯著,產業(yè)經濟提升明顯,成為長江上游乃至整個西南地區(qū)社會改革與發(fā)展的典范。這既提供了新的區(qū)域教育文化研究機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慶的書院是重慶教育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拓展探討視角,豐富研究內容,增強現(xiàn)實啟發(fā),都是十分必要的。這必然賦予該研究著作深刻的學術文化價值,同時將顯現(xiàn)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顯然,上述設想和希望作為愿景是美好的,寫作過程中的努力與執(zhí)著也有同樣的方向進程,但兩者之間的達成度究竟有多少還不敢預設。我們期盼本書的問世,為西部大開發(fā)新一輪浪潮中的文化教育史領域添一朵浪花,同時也能切實為區(qū)域性的教育改革和社會進步添磚加瓦。
吳洪成
2017年5月20日于保定燕趙學府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吳洪成,男,1963年生,河北大學二級教授。1991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師從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史學家陳學恂先生,碩博連讀六年;畢業(yè)后在西南大學教育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任教授、博導,人文教育系主任等職;2004年調入河北大學教育學院,任教授、博導。研究領域: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思想文化史。著有《中國教育史研究》(共三冊)、《不朽的革命人生,輝煌的教育成就——馬克思主義教育家楊賢江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小學教育史》《教育開發(fā)西南——盧作孚的事業(yè)與思想》《血與火的民族抗爭——日本侵華時期淪陷區(qū)奴化教育史綱》《重慶教育史——從巴國到清代研究書系》(共四本)、《晚清中國教師史》《河北書院史》《教育科研問題史》《楊賢江教育學》《中國近代職業(yè)教育制度史研究》等著作。
第一章宋代重慶書院的初盛
一、宋代重慶書院初盛的歷史背景
(一)政治經濟的形勢有助于書院辦學
(二)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
(三)印刷業(yè)刺激
二、宋代重慶書院概況及特點
(一)宋代重慶書院處于全國書院的發(fā)展前列
(二)宋代重慶書院時空分布不均衡
(三)宋代重慶書院以官辦書院為主
三、宋代重慶書院述要
(一)五舉書院
(二)南山經堂
(三)五峰書院
(四)靜暉書院
(五)庹子書院
(六)鳳山書院
(七)北巖書院
(八)瑞應山房(濂溪書院、合宗書院)
(九)竹林書院、南陽書院
(十)少陵書院
(十一)宏文書院
(十二)龍門書院
(十三)五桂樓書院
四、宋代重慶書院的教學和管理
(一)教學目的
(二)教學內容
(三)教學方法
(四)師生關系
(五)考課制度
(六)辦學經費
五、宋代重慶書院的地位和作用
(一)提高宋代重慶的文化教育發(fā)展水平
(二)改善宋代重慶社會風氣
(三)推動宋代理學的傳播
第二章元代重慶書院的衰落
一、元代重慶書院衰弱的歷史背景
二、元代重慶書院概述
(一)龍虎書院
(二)鳳山書院
(三)北巖書院
三、元代重慶書院的教學與管理
(一)教學內容
(二)教學管理
(三)教學經費
四、元代重慶書院衰落的緣由分析
(一)物質基礎薄弱
(二)人員外遷
(三)民族歧視政策的影響
第三章明代重慶書院的復興
一、明代重慶書院復興的歷史背景
二、明代重慶書院概述
三、明代重慶書院的發(fā)展軌跡與區(qū)域地理布局
(一)明代重慶書院的發(fā)展軌跡
(二)明代重慶書院的區(qū)域地理布局
四、明代重慶書院述要
(一)北巖書院
(二)龍虎書院
(三)鳳山書院
(四)少陵書院
(五)梅溪書院、樓峰書院、棲清書院
(六)平山書院
(七)育秀書院
(八)白云書院
(九)集賢書院
(十)三賢書院
(十一)來鳳書院、凝道書院
(十二)合宗書院
(十三)凌云書院
(十四)丹泉書院
(十五)爾雅書院
(十六)仰高書院、夔龍書院
(十七)文明書院
(十八)琴堂書院
(十九)香泉書院
(二十)岳麓書院
五、明代重慶書院的教學和管理
(一)教學目的
(二)教學內容
(三)教學方法
(四)考課制度
(五)書院建筑
(六)辦學經費
(七)書院環(huán)境
(八)擇優(yōu)而教
第四章清代重慶書院的繁榮(上)
一、清代重慶繁榮的歷史背景
二、清代重慶書院的普遍發(fā)展
(一)渝中區(qū)
(二)九龍坡區(qū)
(三)北碚區(qū)
(四)巴縣
(五)萬縣
(六)涪陵
(七)江北廳
(八)南岸區(qū)
(九)永川區(qū)
(十)江津
(十一)合川
(十二)南川
(十三)綦江
(十四)長壽
(十五)大足
(十六)銅梁
(十七)潼南
(十八)璧山
(十九)榮昌
(二十)黔江
(二十一)開縣
(二十二)忠縣
(二十三)梁平
(二十四)云陽
(二十五)奉節(jié)
(二十六)巫山
(二十七)巫溪
(二十八)城口
(二十九)墊江
(三十)豐都
(三十一)武隆
(三十二)石柱
(三十三)彭水
(三十四)酉陽
(三十五)秀山
三、清代重慶書院的嬗變歷程及主要特點
(一)清代重慶書院的曲折軌跡
(二)清代重慶書院的發(fā)展特點
第五章清代重慶書院的繁榮(下)
一、清代重慶書院的教學活動
(一)書院的教學目的
(二)書院的教學內容
(三)書院的考課制度
(四)書院的藏書
二、清代重慶書院的行政與經費管理
(一)行政管理
(二)經費管理
第六章重慶書院的近代改制
一、重慶書院近代改制的歷史緣由
(一)政治根源
(二) 經濟因素
(三) 文教政策
(四)西方沖擊
二、重慶書院近代改制的進程
(一)書院改制的前奏
(二)近代書院的“戊戌”改制
(三)近代書院的“新政”改制
三、重慶書院近代改制的情況
(一)渝中區(qū)
(二)九龍坡區(qū)
(三)北碚區(qū)
(四)巴縣
(五)江北
(六)江津
(七)合川
(八)南川
(九)綦江
(十)長壽
(十一)銅梁
(十二)潼南
(十三)云陽
(十四)墊江
(十五)豐都
(十六)武隆
(十七)黔江
(十八)萬縣
(十九)巫溪
(二十)榮昌
(二十一)涪陵
(二十二)大足
(二十三)奉節(jié)
(二十四)彭水
(二十五)石柱
(二十六)忠縣
(二十七)永川
(二十八)梁平
(二十九)秀山
(三十)酉陽
(三十一)城口
(三十二)巫山
(三十三)南岸
(三十四)開縣
(三十五)璧山縣
四、重慶書院近代改制后的教學和管理
(一)書院更名
(二)教學目的
(三)學制劃分
(四)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
五、重慶書院近代改制評價
(一)為重慶近現(xiàn)代新教育注入了有機力量
(二)促進重慶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近代轉型
附錄:重慶歷代書院碑記、章程及其他文獻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