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科技與經(jīng)濟發(fā)展瞬息萬變的時代,未來世界需要怎樣的人才?
怎樣把握孩子成長的關(guān)鍵節(jié)點,培養(yǎng)孩子具備相應的技能?
如何教會孩子時間管理,提升孩子的專注度?
怎樣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和創(chuàng)業(yè)意識?
怎樣讓孩子具有快速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
這本書是擁有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大兒子已在劍橋讀書的媽媽的教育心得。作者援引教育經(jīng)典,記錄性格迥異的兩個孩子的成長故事,與你分享將孩子培養(yǎng)為未來世界所需要的人才的途徑。
海報:
1. 作者既是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高管,又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這本書是她“從職場和社會用人需求的角度,從科技帶來的變革和我們的孩子面臨的未來世界的角度”,對自己的育兒方法所做的總結(jié)與反思。
2. 北京大學教授李沉簡、清華大學教授孫茂松、《大學之路》作者吳軍、知名演員蔣雯麗、寶寶樹創(chuàng)始人兼CEO王懷南、……男演員王千源傾力推薦!
3. 關(guān)于學習,注重成績還是注重快樂?本書會告訴你,成績可以與快樂同在,只看你能不能把握住孩子成長的關(guān)鍵節(jié)點,是否知道哪些該抓住、哪些該放手,有沒有用合適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引導。
4. 關(guān)于變化的世界,我們要教會孩子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學習的能力和成長的心態(tài),以及如何適應變化、擁抱變化。
5. 關(guān)于家有二孩,有兄弟或姐妹,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分享,也學會力爭和妥協(xié),兩個孩子的快樂不止1+1。
自序 真正的教育,在點滴的日常生活之中
朋友們問,你這本書有什么不同?我說,我希望它不是一般的“媽媽書”。
我有兩個性格各異的兒子。寫作本書的時候,老大愷愷17歲,老二騏騏13歲。老大出生的時候我自己還在斯坦福讀博士,今年他高中畢業(yè),去劍橋攻讀自然科學。我也經(jīng)歷了從一個學生走向職場的過程,從美國加州硅谷回到中國北京,從研究員轉(zhuǎn)行產(chǎn)品經(jīng)理,從程序員到管理者再到創(chuàng)業(yè)CEO(首席執(zhí)行官),孩子成長的過程平行于我本人成長的過程。我一直在互聯(lián)網(wǎng)高科技領域工作,面試和管理過成百上千的優(yōu)秀團隊成員。大家聽到的那些時髦的詞,比如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shù)據(jù)、算法等,我的團隊每天都在接觸。這本書的不同,在于我直接接觸、觀察和培養(yǎng)了許多“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我從職場和社會用人需求的角度,從科技帶來的變革和我們的孩子面臨的未來世界的角度,對我對孩子的教育做了很多反思。
我相信父母應該積極地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并影響孩子。人們可以舉出各種特例,說孩子在父母放手的情況下也可以成才,但我認為只有主動參與教育,才可以保證孩子擁有必要的技能、良好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康的身體。換句話說,作為一個媽媽,我需要這個“保證”,我不相信碰運氣。我需要站在現(xiàn)在這個時間點,引導我的孩子向前,我不能反過來追尋別人家孩子的路線——在孩子這件事上,我沒有第二次機會。
同時,主動教育不是手把手的教育,不是給孩子安排一切,不是成天盯著他們,不是督促他們做作業(yè)。恰恰相反,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知道什么時候參與、什么時候放手。作為培養(yǎng)了兩個大孩子的“過來人”,我發(fā)現(xiàn),其實做家長遠不用那么緊張,許多事情,沒有當時想象得那樣嚴重,因為大部分時候,無論選擇哪條路都有通途;我們管好自己、足夠耐心、把握關(guān)鍵點,孩子自會長成。
本書的內(nèi)容主要來自四個方面。第一,關(guān)于孩子的日記。我一直有信手記下一些文字和感想的習慣。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覺得他們太好玩了,于是就把他們的一些日常生活,長牙、走路、學說話之類的小事都記了下來,每個人有幾大本。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引用了不少記錄作為實際生活的例子,希望讀者們看到這些小故事時能夠聯(lián)想到自己的孩子。它們是真實的故事,完全沒有修飾。教育,就發(fā)生在這些日常的點點滴滴中。
第二,來自我個人的博客,以及我創(chuàng)建的“東西方教育”自媒體公眾號。2012 年春,我用一些有關(guān)教育的文章和信息創(chuàng)建了一個叫“東西方教育”的微信公眾號,初衷只是為了和周圍的家長分享一些與教育有關(guān)的信息和心得,不料,兩三個月內(nèi),這個公眾號已擁有了上萬受眾。在后面的一兩年內(nèi),我每周在這個賬號上發(fā)表文章,文章覆蓋了關(guān)于海內(nèi)外教育的方方面面,而用戶的支持和反饋讓我對教育的熱點有了更加系統(tǒng)的了解。
回國十年,每次家庭聚會或朋友見面,教育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選什么樣的學校?是否要補課?成績是否重要?才藝有用嗎?英文幾歲開始學?題海戰(zhàn)術(shù)會扼殺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嗎?孩子是否出國,什么時候出國?和我一起做“東西方教育”的朋友——《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吳琪采訪過不少在各種教育方式之間徘徊的家庭,有人稱之為“教育焦慮癥”。 我們在摸索一條路。我們的下一代沒有地域和語言的界限,他們有太多的選擇、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搬遷變化。在這個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也沒有“ 最好的文化”。我希望本書聚焦于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能發(fā)揮影響的因素),結(jié)合東西方教育的優(yōu)點,著眼于從長遠的角度培養(yǎng)孩子。
第三,來自我的相關(guān)閱讀。因為對教育有濃厚的興趣,我閱讀了大量與教育有關(guān)的書籍和文章。這些往往不是親子教育的書,而是偏重教育的科研成果和社會效應的書,如腦科學對孩子成長和情緒的影響、文化和教育的深層關(guān)系、教育心理學等。本書引用和介紹了近期有影響力的教育書籍、方法,以及科技領域?qū)χ悄芮楦虚_發(fā)的最新研究成果。書后附有參考文獻,里面的書是我比較推崇的,大家有興趣可以閱讀。
第四,我從自己和周圍人所走的“精英之路”、從職場、從未來科技發(fā)展對人的要求所做的反思。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yè),一直在從事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等先進技術(shù)相關(guān)的職業(yè),我周圍的人也是如此。因為我本人在教育背景和職場上都走得比較遠,我能清晰地看到現(xiàn)今教育和職場需求之間的空白和差距。比如,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導致知識的記憶和背誦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而我們的教育還是以知識為中心的。我在本書中提到的成長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復雜技能,這些都是未來世界所需要的技能。
我不是教育專家。本書不是在全面公平地介紹各種方法,它是我對教育的看法和心得。它是有立場的,雖然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最好,但是完全真實。我的圈子里有許多熱衷于教育的家長,我每天都能看到人們轉(zhuǎn)發(fā)各種教育帖。如果你有心讀完本書,會發(fā)現(xiàn)我想傳達的最終想法就是,教育不是速食面、速成班,沒有七個方法讓你的孩子不打電玩,也沒有十二張圖讓你的孩子擁有美德。真正的教育在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它是漫長的而不會是完成時的;它是人性的而不是功利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之外的。
我希望大家能夠看到,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孩子的成長有關(guān)鍵節(jié)點: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陪伴;孩子大了,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溝通。這些道理也許再簡單不過,但是執(zhí)行勝在細節(jié)。我希望能夠用一些實際的例子,用我的孩子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說明它們。家長們可以像鄰居一樣,看一下別人是怎么帶孩子的;也可以像聚會一般,聽聽這個人的經(jīng)驗,再聽聽那個人的故事,最后回家照顧自己孩子的每一天。希望每個父母都可以有一套我這樣的故事,而每個孩子都能愉快、無阻礙地成長,就好比自然界里的樹,千姿百態(tài),每棵不同,每棵都很美。
諸葛越
她是學霸——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碩士與博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應用數(shù)學碩士,曾就讀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shù)系。
她是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高管——Hulu(葫蘆軟件)公司全球研發(fā)副總裁、中國研發(fā)中心總經(jīng)理,曾任覽盛移動科技有限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雅虎北京全球研發(fā)中心產(chǎn)品總監(jiān),微軟北京研發(fā)中心項目總經(jīng)理。
她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開設有微信公眾號“東西方教育”,大兒子已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自然學科。
推薦序 共同享受成長的過程
自序 真正的教育,在點滴的日常生活之中
引言 世界公民和面向未來的教育
第一章 魔鬼老大,天使老二
魔鬼偶爾露出天使的笑容
天使其實就是個孩子
我家的科學家和藝術(shù)家
第二章 智力開發(fā)和好習慣:一條更短的路
早期教育鏈接千億個腦細胞
專注才能學好
時間管理,學習必備
一直有一本正在讀的書
不做第一名
第三章 創(chuàng)造力:給孩子的空間留出空白
無窮可能:保持孩子的想象力
無限能力:孩子沒有天花板
創(chuàng)業(yè)從娃娃開始
我在哪里,我缺些什么,我如何進步
大咖,讀博士有用嗎
天才密碼
第四章 身心健康:幸福是可以教授的
馬斯洛的幸福金字塔
體育和睡覺,一個都不能少
行萬里路,見識本身就是教育
孩子的交際學
自信心和領導力:重要的和被放大的
第五章 我不教的事和我反復教的事
身教比言傳更有用的事:金錢、禮貌、朋友
他們長大了就會的事:過馬路、看風景、女朋友
我不管的事:作業(yè)、教學、午餐
我一定要灌輸?shù)氖拢荷拼耍唵紊?nbsp;
家,是那個里面溫暖的地方
第六章 放大很多倍的快樂
魔鬼和天使兄弟的快樂生活
弟弟不是另外一個我
長大了,我就是哥哥了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陪伴
后 記
參考文獻
世界公民和面向未來的教育
我和我的孩子們站在一個獨特的地方,仿佛有三條不同維度的高速公路在這里交匯,這就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英漢雙語的學習,以及信息技術(shù)帶來的從現(xiàn)代教育到未來教育的變革與發(fā)展。
你們一定在電影里看見過這樣的鏡頭:夜間的大城市,車流在時間加速的空間里,用燈火畫出流光溢彩的線條和畫面。在未來的數(shù)年中,很多家長和孩子也會站到同樣的位置,和我們一樣驚喜于這交匯帶來的瑰麗美景和無限可能,同時也面臨著這快速變化的世界帶來的焦慮和選擇。
東方教育還是西方教育,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當20歲的我拖著一只箱子只身來到紐約求學的時候,中國學生出國遠遠不如今天這么普遍,沒有今天這么容易,沒有這么多選擇,也沒有這么激烈的競爭。
我自己的文化背景,應該算是東西方交匯。我是在沒有讀完大學的時候出國的,基本的文化背景是中國的,從工作和獨立生活中學來的實用技能是美國的。小說,我大都讀中文的,非小說,我讀英文的。我用中文或英文都可以上臺演講,在美國聽美國流行歌,看他們的脫口秀,去他們的搖滾音樂會,聽他們的廣播電臺,回國后惡補十幾年的中文歌,備感親切。車窗外的風景,仿佛可以指揮切換心情和電臺。我和一群與我類似的人自稱“生活在夾縫里”。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夾縫。我們對西方的理念比較認同,但東方的環(huán)境讓我們更加舒適。
抑或,我們也可以說是生活在東西方文化之上的人,叫“sweet spot”, 甜蜜點,我們可以取兩邊之長。這種能夠游刃于東西兩岸的能力給了我們更多的機會,包括工作機會和社交機會,也讓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有了更多的選擇。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屬于東西方之間的“橋梁”。
我這一代的中國人,一般還是會問:“你是哪里人?”我本人一般都會避免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的祖籍、出生地、小時候成長的地方、長大后成長的地方、住得最久的地方、印象最深的地方,都不是同一個。我沒什么地域和老鄉(xiāng)的概念;蛟S我們的孩子面對這個問題,能第一時間回答出一個國家,就算及格了。
信息技術(shù)帶來了世界的扁平化。我們的下一代中,許多人會是國際化的一代。他們會有更寬廣的視野,相比于他們的背景、出生地和父母,他們個人的能力會更大程度地決定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同時,他們可能沒有家鄉(xiāng),需要不斷適應變化。
在我寫有關(guān)東西方教育的博客的這幾年里,孩子去海外留學已經(jīng)從少數(shù)人的選擇轉(zhuǎn)為蔚然成風。2013~2014 學年,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大陸學生人數(shù)總計近30 萬,連續(xù)10 年留美人數(shù)增長率為兩位數(shù),出國留學的孩子年齡也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國內(nèi)應試教育的弊端,但是單純地走出去是否就是解決方案?這些很早就游走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孩子,真的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嗎?他們是否與本土文化脫節(jié),這又會帶來什么長遠的影響?
與此同時,我們生活的世界也從以西方為中心變得更加多元化。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與中國父母討論在西方教育中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新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的,也與美國家長研習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孩子是如何在STEM(理科)方面取得更好成績的,而這個硬技能又是面臨科技發(fā)展的未來職場所必要的。在2013 年的美國暢銷書《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 中, 阿曼達•里普利(Amanda Ripley)對比和反思了美國中學教育與其他國家相比的許多不足。
再者,國內(nèi)各類新的教育嘗試也開始發(fā)展,比如大城市的中學設立了國際部,或者在高中開設面向海外留學的班級;不少學校嘗試雙語教學,引進更加多樣的課程和靈活的教學方法。于是,處于東西方文化交匯時代的父母就有了選擇焦慮癥,學校的選擇不能再按照單一的標準而變成各有利弊。其實作為父母,當我們退后一步時,就可以看到,好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在東方和西方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能成長出優(yōu)秀的孩子,本書提到的理念和反思,希望對無論在哪里的父母都能適用。
未來教育,腳下被抽走的地板
2015 年春節(jié),我們?nèi)胰チ艘獯罄囊粋中世紀古城博洛尼亞(Bologna)。那里有一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從1088 年成立一直教學到今天,曾經(jīng)是中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學術(shù)中心。帶我們?nèi)サ囊獯罄笥丫褪悄撬髮W畢業(yè)的,那里的著名校友有寫《神曲》的但丁 ,有文藝復興之父彼特拉克, 還有數(shù)屆教皇!按髮W”(university)這個詞,就是在這里被首次使用,代表學生和大師們聚集學習的地方。
同年4月春假,我們帶孩子去了曲阜,參觀了孔廟、孔林,重讀了《論語》,在蒼松翠柏下重溫了一下教學機構(gòu)(institution)是如何建立、成長,以及如何在中國歷史上發(fā)揮作用的。
我們的孩子們面臨的教育和社會需求,不是但丁或孔子這些大師們能夠想象的。大師們千百年來所恪守的教育中的兩個最核心理念,“師承” 和“知識”,都會被徹底地動搖和取代。
由于個人興趣,我看了許多關(guān)于未來教育的文章,聽了許多講座,也做了不少思考。劃時代的教育變革會出現(xiàn)在今天、這一代人身上,是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和信息技術(shù)帶來的變革。人們最開始能感到的是教學方式的改變—它已不再是“老師面對學生”這種孔夫子兩千年前定下來的方式。
如果你還沒有聽到過這個關(guān)鍵詞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那你應該了解一下,因為這是你的孩子即將面臨的不可忽視的趨勢。目前提供MOOC課程的有起源于斯坦福大學的Coursera(課程的時代),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家非營利合作伙伴edX(教育延展), 以及在線教育公司Udacity(優(yōu)達學城),等等。國內(nèi)的在線教育也風生水起。由于MOOC,每個想要學習的孩子都可以直接從世界上最好的老師那里學到他最心儀的內(nèi)容。同時,孩子們會失去被緊密觀察和督促的機會。在這種形勢下,興趣、自我學習能力、獨立思維等本書強調(diào)的教育理念就會更加重要。
目前,我們孩子的學校雖然不是遠程教學,但是每個教室都配備有顯示屏,每個孩子都有電腦,老師利用大量現(xiàn)成的視頻和網(wǎng)上的資料作為教學資源。等我們的孩子長大的時候,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一定會因為科技發(fā)展而與今天大不相同。
然而,在線教育、遠程教育、每個人都能上哈佛課程只是表象,是功能和方式上的變化。還有一個更加根本的變化正在發(fā)生。
“不只是腳下的地毯被抽走了,我們腳下的整個地板都不見了!”
千百年來,教育是為了人們獲取知識,考試是為了檢驗這些知識,而后擁有這些知識的人們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qū)χR加以應用。比如,諸葛亮熟讀古今歷史,深諳兵法,腦子里有張地形圖,因此可以打勝仗。信息技術(shù)帶來的改變,使這種教育的最核心概念——“知識”,變得信手拈來,幾乎一文不值了。
在主流教育還在討論如何把知識的死記硬背改造為靈活應用的時候,有一些人已經(jīng)在研究,并且開設未來教育試點學校去探索完全不同的模式了。比如,沒有老師的高中開始出現(xiàn),比如,把“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作為最高目標的嘗試型大學。就在2015 年,特斯拉的創(chuàng)始人埃隆•馬斯克給他和員工的孩子們自建了一個“沒有年級的學!,這個學校旨在“教授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只是給孩子一些沒用的工具”。
前幾天,愷愷和我一起見了我以前的一個同事,他本人是麻省理工的畢業(yè)生。當我們談到選大學的事情時,他說孩子們大可放心:
“你們這么大的孩子,可能平均會活到100 歲呢!這一生一定會有好幾個不同的職業(yè)階段,現(xiàn)在不可能都知道。大學,只是剛剛開始;合適的方法,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的態(tài)度,健康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每天都在看到“20 年后會消失的工作”之類的文章,沒人能夠預測我們的孩子長大后會做的工作、所需要的具體技能。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學校、政府、教育制度,無論中國或美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探索和改變。作為一名家長、每日家庭教育的擁有者,可能反而更容易找到方法,在這個時代教育未來的世界公民,讓他們在心態(tài)和技能兩方面做好準備。
作為一名普通的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未來所需要的技能”,聽上去是否很高端、令人不知所措呢?其實,它遠沒有記住所有國家的首都那么難。我們只需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有著成長心態(tài)的人。本書后面的章節(jié)里,我講到的教育內(nèi)容,比如,培養(yǎng)興趣、開發(fā)批判性思維、享受過程,都可以看作培養(yǎng)成長心態(tài)、引導終身學習的一部分。在我的大部分放手、但是共同成長的教育過程中,對這些未來技能的培養(yǎng)一直貫串其中?梢哉f,我在本書中提到的各種教育,都是我希望做到的“為未來做的教育”。
西方有一句諺語:教育的本質(zhì),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未來的教育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