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陸游出生于名門望族、江南藏書世家。其高祖陸軫是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陸佃,師從王安石,精通經(jīng)學,官至尚書右丞,著《春秋后傳》《爾雅新義》等。陸游的父親陸宰,通詩文、有節(jié)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張抗金受主和派排擠,遂居家不仕。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為后世稱頌。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其詩作存世九千三百多首,詩集存世主要版本有宋嚴州刻本《新刊劍南詩稿》二十卷本(存十卷),宋嘉定刻《放翁先生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本(存目錄七卷詩八卷),明毛氏汲古閣刻本及后印本。
宋本《新刊劍南詩稿》二十卷,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存卷一至四、八至十、十五至十七,共計十卷。卷前有淳熙十四年(1187)鄭師尹跋文。這是現(xiàn)在我們能夠看到的陸游詩集最早的刻本。此本曾經(jīng)清人黃丕烈收藏,且當時已經(jīng)殘破,與今本無太大差異,黃氏跋云:殘本《新刊劍南詩稿》,每半葉十行,每行廿字。所存一至四,又八至十,又十五至十七,凡十卷。前有淳熙十有四年臘月幾望門人迪功郎、監(jiān)嚴州在城都稅務(wù)鄭師尹序一首。……今經(jīng)汲古閣毛氏一概何刻,面目無復(fù)存焉者矣。此雖殘帙,猶可考其初不掍連也。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卷十四云:存十卷,二百九十一葉,中缺六葉。……版心下方記刊工姓名,有張明、張威、徐通、李忠、金彥、張定、金敦、王恭、師順、張彥等。……卷中有墨書標題于各詩上方,兼有評語。字畫清勁,為宋人手跡。……又有墨記一方,錄《顏氏家訓(xùn)》借人典籍一則,題虎瞻中齋錄。傅氏進而又說:核其刊工與篋藏嚴州小字本《通鑒紀事本末》合,其為淳熙十四年嚴陵刊本無疑。眉上宋人批語字極古雋。李致忠《宋版書敘錄》(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中華書局1999年)等本是說,但中華書局點校本《陸游集》出版說明、韓立平《詩賦并刊與劍南詩稿版本問題》(《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二輯)等均認為此本是否為嚴州刻本值得商榷。韓立平引南宋張镃《南湖集》卷四《覓放翁劍南詩集》見說詩并賦,嚴陵已盡刊為據(jù),認為嚴州刻本當為詩賦并刊,前十九卷為詩,末卷為賦,古人詩賦合刊,并非孤例,有其較大的合理性。然而,韓文得出今宋本非嚴州刻本的基礎(chǔ)是毛本出于江州本,這個基礎(chǔ)卻并不牢靠。筆者比對此宋本與毛晉初刻、毛扆校改后印本等,發(fā)現(xiàn)毛晉所據(jù)底本并不是江州本。今江州本殘存目錄七卷、正文八卷(今藏國家圖書館,《中華再造善本》收錄,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考證甚詳),以其卷一目錄順序而言,與此宋本(嚴州本)完全一致,可見江州本有部分與嚴州本同出一源。偏偏毛晉汲古閣初刻本卷一《送韓梓秀才十八韻》之后是《晚泊慈姥磯下》兩首,與兩個宋本迥異。正文之中,毛晉刻本兩個宋本也有諸多不同,此不枚舉。其實黃丕烈已經(jīng)對此產(chǎn)生懷疑,他跋宋本《放翁先生劍南詩稿》云:余向從郡故家收得殘宋刻《劍南詩稿》十冊,卷第多剜改,以毛刻勘之,得其原本卷第。而毛刻于個卷下注宋本者,往往與殘宋本(按指嚴州本)合。然此十卷外,尚有注宋本字樣者,余所收中卻無,未解其何謂。及續(xù)收此別本宋刻(按指江州本),存卷有八,覆取毛刻證之,與其注宋本字樣者適合,乃嘆遇合之奇,無過于是。蓋汲古閣當日所據(jù)以付梓者,本非宋刻,偶得殘本十八卷?敝蚋饔浻诰砦,而不明言所得宋刻之全否以示后人,豈知后世有勤于搜訪者,次第得之,以重為印證乎!倒是毛扆后印本的校改,多與宋本相合,顯露出很多宋本的痕跡。據(jù)此我們不難推測,毛晉初刻,所據(jù)底本起碼與此二本非一系統(tǒng),而后來毛扆見到了此嚴州本,據(jù)以校改,是為毛氏后印本。綜上,我認為此宋本《新刊劍南詩稿》即嚴州刻本,其前十九卷為詩,末一卷極有可能是賦。
《劍南詩稿》見最早錄于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解題》卷二十曰:《劍南詩稿》二十卷、《續(xù)集》六十七卷,陸游務(wù)觀撰。初為嚴州刻前集稿,止淳熙丁未。自戊申以及其終,當嘉定庚午,二十余年為詩益多,其幼子遹復(fù)守嚴州,續(xù)刻之。篇什之富以萬計,古所無也。《解題》卷十八別集類下又云:《渭南集》三十卷、《劍南詩稿》、《續(xù)稿》八十七卷,華文閣待制山陰陸游務(wù)觀撰。左丞佃之孫。……詩為中興之冠,他文亦佳,而詩最富,至萬余篇,古今未有,故文與詩別行。明末清初,《文淵閣書目》《菉竹堂書目》《百川書志》《世善堂藏書目錄》《絳云樓書目》等,均有簡略記載。至《四庫全書總目》,其卷一百六十載:《劍南詩稿》八十五卷,宋陸游撰。游有《入蜀記》,已著錄。是集末有嘉定十三年游子朝請大夫知江州軍事子虡跋,稱游西泝僰道,樂其風土,有終焉之志,宿留殆十載。戊戌春正月,孝宗念其久外,趣召東下。然心未嘗一日忘蜀也。是以題其平生所為詩卷曰《劍南詩稿》,蓋不獨謂蜀道所賦詩也。又稱戊申、己酉后詩,游自大蓬謝事歸山陰故廬,命子虡編次為四十卷,復(fù)題其簽曰《劍南詩續(xù)稿》。自此至捐館舍,通前稿為詩八十五卷。子虡假守九江,刊之郡齋,遂名曰《劍南詩稿》云云。則此本游子虡之所編。至跋稱游在新定時所編前稿,于舊詩多所去取,所遺詩尚七卷,不敢復(fù)雜之卷首,別其名曰《遺稿》者,今則不可見矣。卷首又有淳熙十四年游門人鄭師尹序,稱其詩為眉山蘇林所收拾,而師尹編次之。與子虡跋不同。蓋師尹所編,先別有一本。子虡存其舊序,關(guān)于全集也。這些記錄,都為我們了解《劍南詩稿》的版本及流傳提供了有益參考。
今人錢仲聯(lián)先生《劍南詩稿校注》是陸游詩集研究的集大成者。其選用毛刻后印本為校注底本,同時吸收兩個宋刻本及眾本的長處,極為允當。但是,這并不能表明宋本《新刊劍南詩稿》的價值降低了,其主要價值有:
首先,有一定的文字?眱r值。通過粗略對讀,我們發(fā)現(xiàn)錢先生也有智者千慮、粗心失校之處,如《送曾學士赴行在》:搖搖跂前旌,錢本校記:搖搖句跂,毛刻后印本作【足 攴】,茲據(jù)毛晉初印本!咀 攴】,疑是跂字形近之誤,義為跂望。翻開宋本,字即作跂,無需贅言大段校記。
其次,保存了宋本舊貌,保留了為數(shù)不少的當時注音。吉光片羽,彌足珍罕。如《和陳魯山十詩以孟夏草木長遶屋樹扶疏為韻》宋本二至十首題作其二等,汲古閣本作又!端晚n梓秀才十八韻》巖壑窮探搜,探下有小字平聲;《寄陳魯山正字》: 瘦馬趂朝請,請字下面有小字去聲,等等。
第三,版心保留了一些宋代刻工名稱,對我們考察鑒定同時期的刻書情況和活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因而,我們將宋本原書掃描,影印出版,供廣大讀者賞閱。因此本頁面多有殘缺,故只在目錄中標明卷次,以備查考,不再錄篇名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