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河流》,通過對日常“浮塵”、“光影”、“流年”、“鏡像”的記錄和描寫,圍繞個人精神在日常中的發(fā)散和滲透,以看得見的“河流”為隱喻,甚至以寓言般的形式,真切地、深入地再現(xiàn)了一個人在理想與現(xiàn)實、清晰與模糊、釋然與糾結之間的生活情態(tài),揭示了當下普遍淪陷于日常的精神困境,有效還原了生命的“原罪”與“原愛”,堪稱作家自己的一部心靈史和對當下社會下某部分思想情態(tài)的觀察史。
李天斌,貴州關嶺人,生于1973年,黎族。散文作品刊載于《人民文學》《民族文學》《北京文學》《天津文學》《西南軍事文學》《散文海外版》《作品》《紅巖》《鴨綠江》《雨花》《山花》《四川文學》《散文百家》等40余家正式期刊。作品入選多種選本,有作品選作高考模擬閱讀題。獲貴州省首屆專業(yè)文藝獎、貴州省高端文藝平臺獎,《人民文學》《民族文學》征文獎等。貴州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安順市作協(xié)副主席。
序:我的兄弟李天斌
第一輯 浮塵
圍爐夜話
秋天的孤獨
日常的呼吸
夏天的經(jīng)歷
風吹日常
落在古鎮(zhèn)的時間
在冬天經(jīng)過這座城市
草生于角落
第二輯 光影
孤獨者說
旅途
破碎的風景
看得見的河流
梵凈山記
寂寥紅螺寺
殘剩的古道
清寂,紅塵花自開
第三輯 流年
季節(jié)亂
疼痛的青春
冬天,身體與俗世
孤獨,燃到灰燼了
父親的塵世
我的初中履歷
憂郁,如花盛開
一家人的生命刻度
第四輯 鏡像
遷徙者手記
內(nèi)心
剩下的不僅僅是時間
時間的皺紋
火車穿過的村莊
虛構的懷念
舊屋或者塵埃
只剩下三天
從日常出發(fā),到孤獨止步(后記)
《看得見的河流》:
殘雪之下,是畫也是詩。在古人那里,殘雪似乎總跟明月、斜陽、簫聲還有梅花并肩而立。古人似乎都很幽怨,比如納蘭性德,“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不說惆悵,似乎便少了份情致。在他而言,落寞與憂郁是殘雪中盛開的花朵,能溫暖濁世與心靈。再如明清之際一個不太出名的詩人,因思念董小宛而吟唱:“尋到白堤呼出見,月明殘雪映梅花!币槐闫G之下,哀婉之情冷徹千古。
平素的經(jīng)驗里,殘雪所承載的哀怨,已是一件熟視無睹的事情。
我之于殘雪,卻不喜也不悲。深夜圍爐,萬籟俱寂。聽雪一點點化去,聲音隱伏在即將到來的春天里,我能想象一棵小草此刻深埋的歡愉。一個生命消失的時候,另一個生命卻蓬勃起來,此消彼長之間,便有了生命的更替和季節(jié)的流轉。對我來說,這便是真實、是存在。不像莊子,只愛做夢,還夢中化蝶,虛幻之中,不經(jīng)意就忽悠了別人。也不像上面那些詩人,愁心寄予殘雪,落個虛名,不朽之下,卻讓人譏笑一生的癡和傻,似乎那補天遺下的頑石,空留笑柄。
深夜圍爐,那殘雪,還應系著一個深深庭院。想那庭院,雪落雪化,正如花開花落,見證的是一份倏忽而去的舊時光。一卷古書,一個人,在那時光里一點點下陷,美人遲暮、青燈黃卷的細節(jié)卻凸顯出來。再多年后,人去樓空,只有一院殘雪,固執(zhí)地留在這里,像最后的影子,也像一座香冢,更像一聲嘆息——我想,這或許就是人世與時間的深了。在那深處,殘雪制造的荒蕪,徹骨的冷,也徹骨地讓人懷想。
我的庭院,不深也不大。約百余平方米,一道矮矮的圍墻,圍墻上是常青的爬山虎,細細的藤蔓一根根向高處攀爬,綠葉覆墻,四季不消。圍墻下有一水池,缺三五座假山和兩三條游魚。水池兩邊植有美人蕉、冬青、蘆薈、萬年青,還有一株玫瑰、兩棵蘭草、三盆仙人掌,它們安靜地立在那里,心事隱退,面目沉靜。透過一扇小窗,我能窺見殘雪鋪在它們身上,細薄如瑩。天邊一片灰白,亦似一層淡淡的霧,看得清它們移動的身影。庭院上下,浮著一層淺淺的光暈,仿佛月光的紋理。但實際上是沒有月亮的——雪落之時,月亮與星子,怕是已藏進夢里了。所謂殘月映雪的說法,我很疑心是詩人的想象。塵世和心靈的美景,極有可能是被夸大的詩化甚至訛傳。
突然就羨慕起古人來了。在這樣的殘雪之夜,我總是想,要是有一個故人來訪,然后敲敲棋子;再或者提一掃帚,噴茶掃雪,再加上一碗讀書之燈的照耀,必將古趣盎然了。而這樣的古趣,必將讓肉體安撫、靈魂飛升。我也終于明白,先前對古人的詰難,是有些不慎了。人在塵世上走,有時確是需要用詩意點綴和裝扮的。對心靈而言,詩意是一種遮蔽,也是一種呈現(xiàn)。于是忍不住啞然失笑,及至有些愧疚起來。
殘雪掉落,窸窣有聲。只可惜看不見它們的身影。也可能,那最后的下墜,定是衣袂飄飄、白衣勝雪的獨舞了?下墜的過程,也充滿了決絕?終于忍不住就有了些憐憫,也有了幾聲噓唏——人生不就這樣嗎?一捧殘雪,早已暗喻了生命的過程和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