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國家圖書館藏樣式雷圖檔•圓明園卷續(xù)編(全十二函)
“樣式雷”是對清代二百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筑設計的雷姓世家的譽稱,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成就卓著的杰出代表,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有2萬余件樣式雷圖檔存世,是世界建筑檔案存世最多的一種。其中,國家圖書館收藏有樣式雷圖檔15000余件,為樣式雷圖檔最大的收藏單位。本項目為國家圖書館所藏樣式雷圖檔中圓明園卷的第二部分,匯輯初編未收錄的圓明園的九洲清晏、長春園、萬春園三部分新建、修繕、改建、內檐裝修、河道疏浚、山體切削、綠化植被、室內室外陳設等工程方面的圖檔800余件。既有景點規(guī)劃設計圖、踏勘草圖、建筑平面圖、建筑立面圖,又有室內室外裝修圖,這些圖檔多為道光、咸豐、同治朝所繪。
清宮的,中國的,世界的 ——樣式雷與樣式雷圖檔的前世今生
2015年7月18日,國家大劇院。隨著七十四歲高齡的評書表演藝術家連麗如一聲驚堂醒木的脆響,話劇《樣式雷》拉開了帷幕。隨著劇情的展開,被譽爲“華夏建築意匠傳世絶響”的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從專家研究的象牙塔中走出來,以話劇藝術的形式呈現(xiàn)在普通觀衆(zhòng)的面前,一時間,成爲大街小巷民衆(zhòng)的關注點。 八年前的2007年6月,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的委員們經過鄭重審議,將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納入《世界記憶名録》。這是當時我國納入這個世界性名録的第五項。這個以手稿形式存世的、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産正式邁入了世界文化的殿堂。 十二年前的2003年,樣式雷建築圖檔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録》。這個清代宮廷建築的專用圖檔全面進入中國文化界的視野。 八十五年前的1930年6月,中國營造學社創(chuàng)始人朱啓鈐先生經多方努力,幫助當時的北平圖書館從北京東觀音寺雷宅購回了第一批樣式雷建築圖檔。這個瀕臨散佚、幾乎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瑰寶成爲中國文化大廈中的重要柱梁。 近百年來,樣式雷建築圖檔從深宮宅院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其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開始熠熠生輝。 那麼,樣式雷建築圖檔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珍品?它有怎樣的傳奇經歷?其價值到底體現(xiàn)在什麼地方? 借樣式雷圖檔出版之機,我們對樣式雷及樣式雷圖檔的情況進行一次簡單的梳理。 一、樣式雷與樣式雷圖檔 (一)樣式雷 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1901—1972)先生在《中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師》一文中寫道:“在清朝(1644—1911)二百六十餘年間,北京皇室的建築師成了世襲的職位。在17世紀末年,一個南方匠人雷發(fā)達來北京參加營造宮殿的工作。因爲技術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擔任設計工作。從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築如宮殿、皇陵、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的。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爲‘樣式雷’! “樣式”或“樣子”,是我國古代對器物、建築等圖樣的稱謂,繪製圖樣的人被稱爲“樣子匠”。雷氏家族就是在樣式房專職皇家宮殿、衙署、壇廟、園林、行宮、陵寢等工程的設計,繪製建築圖樣和相關傢具、器物等陳設、裝飾品圖樣,製作建築燙樣,即今天的建築模型,并就設計施工予以説明。雷氏家族先後有八代幾十人從事樣房工作,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究竟誰是“樣式雷”的開山鼻祖?有幾代雷氏執(zhí)掌過樣式房?對這些問題,學界還存在不同看法。 最早研究樣式雷家族者當推朱啓鈐先生(1872—1964)。1930年,朱先生發(fā)起創(chuàng)立了中國營造學社。學社爲撰寫《哲匠録》,聯(lián)繫雷氏後人,徵集雷氏事跡。雷獻瑞、雷獻華將所藏族譜和有關營造方面的信札等資料交學社。朱先生根據(jù)這些資料及其他相關文獻,撰寫了研究樣式雷的開山之作——《樣式雷考》,作爲《哲匠録》中樣式雷詞條的補充專文,發(fā)表在1933年3月出版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四卷第一期上。該文影響深遠,被後繼研究者奉爲經典,時常引用。 在《樣式雷考》中,朱先生將雷發(fā)達作爲樣式雷的開山鼻祖,列有七代九人。梁思成先生所言“七代”,就是出於此。後來,研究者對文中所言康熙中葉重建太和殿的時間産生疑問,并在1985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中將重修太和殿的時間更改爲康熙八年(1669)。1987年,天津大學王其亨先生與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項惠泉先生以此觀點,結合《雷氏遷居金陵述》及《雷金玉碑記》等文獻,撰寫《“樣式雷”世家新證》一文,認爲後人是將雷金玉的上梁故事張冠李戴到雷發(fā)達頭上,并以家譜中是將雷發(fā)達之子雷金玉作爲雷氏遷京的支祖爲由,否認了雷發(fā)達作爲樣式雷始祖的觀點,確認雷氏是自雷金玉始至雷廷昌終的六代服務於清宮廷建築業(yè)。該文發(fā)表在1987年第2期《故宮博物院院刊》上。 1993年,國家圖書館蘇品紅在當年第2期《文獻》上發(fā)表《樣式雷及樣式雷圖檔》一文,對《“樣式雷”世家新證》一文提出商榷,認爲雷發(fā)達第一次赴京供役朝廷的時間非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康熙八年(1669)重修太和殿時完全有可能成爲故老傳聞中的上梁英雄,而皇帝重視重要殿堂上梁、親臨典禮并嘉奬有功之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此,對時隔二十餘年的太和殿和暢春園正殿上梁的功臣分別有嘉奬之舉并非“雷同迭次”,肯定了雷發(fā)達的始祖地位。這一觀點隨著對《樣式雷考》的底稿整理研究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天津大學張威和陳秀在2003年出版的《建築世家樣式雷》一書中撰寫的《朱桂辛〈樣式雷考〉補遺與?薄芬晃恼J同蘇品紅的觀點。 進入21世紀,隨著王其亨先生及其學生們研究的深入,提出了雷廷昌之子雷獻彩是樣式房的最後一個掌案之説。 其實,這是一個如何定義樣式雷的問題。如果將樣式雷的概念局限在樣房的掌案範圍,那就衹有自雷金玉至雷獻彩的七代七人。但這樣的定義不符合樣式雷字面涵義和歷史事實。按樣式雷字面意思,并無掌案的局限,而應涵蓋所有參與樣房工作的雷氏。更進一步,樣式雷的稱謂是民間對雷氏家族爲清代皇家建築做出突出貢獻的肯定,是對雷氏的美譽。至於對雷發(fā)達的定位,按照朱啓鈐先生《樣式雷考》中記載的民間傳聞,他是工部營繕司營造所的長班,也許與樣房工作無關,但專職清宮廷的建築工程是不可否認的。正因爲有他在營造所的地位,纔使其子雷金玉有子從父業(yè)的便利,有成爲樣子匠,繼而成爲樣房掌案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説,雷發(fā)達是樣式雷的奠基人并不爲過。因此,我們可以説,樣式雷是對自雷發(fā)達至雷獻彩的八代雷氏的美譽,包含了十餘位代表人物幾十位雷氏成員。這八代十餘位代表人物的主要事跡可以概述如下: 第一代,雷發(fā)達,字明所,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卒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爲避明末戰(zhàn)亂,隨其父雷振聲從江西建昌遷居金陵(今南京)。清初以藝供役宮廷,卓有成就,尤以清初太和殿重修時上梁之功而傳爲佳話,爲雷氏從事皇家建築事業(yè)奠定基礎。 第二代,雷金玉,字良生,雷發(fā)達長子,生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卒於雍正七年(1729)。先以監(jiān)生考授州同,後來繼任父親的工部營造所長班之職。在康熙年間暢春園的修建工程和雍正年間圓明園修建工程中成績顯著,得到皇帝封賞,并成爲雷氏執(zhí)掌樣房的第一人。朱啓鈐先生在《樣式雷考》中評價道:“樣式房一業(yè),終清之世,最有聲於匠家亦自金玉始也! 第三代,雷聲澂,字藻亭,雷金玉幼子,生於清雍正七年(1729),卒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他出生後僅三天,父親去世,歸葬南京。家人均隨行回南京,唯雷聲澂與其母張氏留守北京。成年後,其母張氏向工部泣訴,得皇上恩準,乃得嗣業(yè)。但在既無父親指點,又無兄長幫助的情況下,要學習和掌握樣房技藝,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儘管雷聲澂生活的時代正值乾隆皇帝大興土木時期,但他少有建樹。在雷氏家譜和相關墓碑中幾乎沒有他在樣式房的工作記載。然而,如果沒有當年他與他母親在京的堅守,也就不會有後面幾代雷氏在樣房的輝煌成就,可能就沒有今世還能叫響的樣式雷這個稱謂。所以,從這個角度説,雷聲澂是樣式雷得以傳承的關鍵人物。 第四代,雷家瑋、雷家璽、雷家瑞三兄弟。家瑋,字席珍,生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是雷聲澂的長子。家璽,字國賢,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卒於道光五年(1825),是雷聲澂的次子。家瑞,字徵祥,生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卒於道光十年(1830),是雷聲澂的三子。兄弟三人在乾隆、嘉慶盛世,通力合作,將樣房工作搞得有聲有色,使在其父手中處於低潮的祖業(yè)重新發(fā)揚光大。家瑋在乾隆年間曾奉派隨皇帝南巡,爲各省辦理沿途行宮景點及堤工工程。家璽承建過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熱河避暑山莊、圓明園東路及同樂園戲樓等園庭工程,還有嘉慶帝昌陵等陵寢工程和宮中年例燈彩、西廠焰火及乾隆帝八十歲萬壽典景樓臺等工程,成績斐然,尤其是爲萬壽慶典沿街搭建的典景樓臺,更是爭奇鬥艷,讓老百姓大開眼界,一睹盛況,影響極佳。家瑞也幹得有聲有色,在兩位兄弟在外辦理工程期間,樣房的一切事宜由他料理。樣式雷四世的這三位兄弟還承建過故宮乾隆花園的裝修工程,這是一個集古典裝修藝術之大成的工程?梢哉h,第四代雷氏是將樣房事業(yè)推向興旺之輩。 第五代,雷景修,字先文,號白璧,生於清嘉慶八年(1803),卒於同治五年(1866),是雷家璽的三子。他十六歲隨父親在樣房學習祖?zhèn)鞯慕êB設計技術,不辭辛勞,勤奮努力。道光五年(1825),其父去世時,他年僅二十二歲。由於差務繁重,唯恐辦理樣房失當,他遵照父親的遺言,將樣房掌案之職讓給伙伴郭九承擔,自己則甘居其下,并竭盡心力,不分朝夕,兢兢業(yè)業(yè)二十餘載。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他以自己豐富的建築經驗和卓越的才識,又將樣房掌案之職收回。直到咸豐十年(1860)八月圓明園被焚,樣房工作停止,纔移居西直門內觀音寺。雷景修雖然身懷絶技,但生不逢時。咸豐一朝內憂外患,經濟衰敗,清室無力大興土木。所以,雖然收回掌案一職,終無更大作爲。雷景修的一生,除了工作勤奮,還聚集了不少圖稿、燙樣等。大量樣式雷圖檔得以留存至今,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雷景修當年精心的收藏。因此,可以説,雷景修對樣式雷的貢獻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他有意識地收存樣式雷圖檔上。 第六代,雷思起,字永榮,號禹門,生於清道光六年(1826),卒於光緒二年(1876),是雷景修的三子。同治四年(1865),自其祖父雷家璽設計嘉慶帝昌陵後,他承擔起設計咸豐帝定陵的任務。在此工程中,由於他努力勤奮,立下大功,因此以監(jiān)生賞鹽大使銜。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圓明園,雷思起與其子雷廷昌因進呈所設計的園庭工程圖樣而蒙皇帝五次召見。雷氏的這一代中,雷景修的五子雷思泰也在樣房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都是樣式雷的重要繼承人。 第七代,雷廷昌,字輔臣,生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是雷思起的長子。雷廷昌隨父親參加過定陵、重修圓明園等工程。其後,自己又承擔過同治帝惠陵、慈安太后陵、慈禧太后陵、光緒帝崇陵、三海和萬壽山慶典等工程的設計工作。光緒三年(1877),雷廷昌因惠陵金券合攏和隆恩殿上梁有功,而以候選大理寺丞列保賞加員外郎銜,并爲祖父母、父母捐請了二品封典匠家,子孫也列入縉紳之列。樣式雷的事業(yè)由雷思起、雷思泰和雷廷昌、雷廷芳等兩代人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 第八代,雷獻彩,字霞峰,生於清光緒三年(1877),卒年不詳,是雷廷昌的長子。雷獻彩未滿二十歲就擔任起圓明園樣式房掌案,此後他又同父親一道承擔了普陀峪定東陵重建和被八國聯(lián)軍損毀的京城、宮苑、壇廟、府邸等皇家建築的重建與修繕,以及“新政”期間各類新式洋房的設計。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城和城內外各類皇家建築再度罹劫。雷獻彩主持了大規(guī)模修復、重建工程,如北京正陽門及箭樓等城樓、大高玄殿、中南海以及頤和園的重建等。雷廷昌去世後,清末的崇陵、攝政王府等重大工程設計,則均由雷獻彩主持完成,參與者還有雷獻祥等雷氏後裔。他們成爲樣式雷最後的傳人。 (二)樣式雷圖檔 由於雷氏家族從事樣房工作延續(xù)二百餘年,加之雷景修等雷氏的精心收藏,所存圖檔數(shù)量龐大,內容十分豐富。儘管歷經滄桑,現(xiàn)今也有二萬餘件圖檔存世,是世界古代建築檔案存世最多的一種,這也是樣式雷圖檔能成爲《世界記憶名録》中一員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xiàn)存樣式雷圖檔,時間涵蓋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地域覆蓋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西等清代皇家建築所在地;在類型上可分爲圖樣、燙樣、做法等文字檔案三大類,涉及城市、宮殿、園林、壇廟、陵寢、府邸、工廠、學堂等建築在內的各種建築勘測、設計、施工圖和裝修圖以及建築模型,還有大量工程做法、隨工日記、旨意檔及堂司諭檔等文字資料,內容十分豐富、系統(tǒng)。 樣式雷圖樣品種多樣。按設計過程可分爲勘測圖、糙底(或草圖、粗圖)、準樣、改樣、進呈樣、留底樣等;按表現(xiàn)形式可分爲平面圖(或地盤圖)、剖面圖和立面圖,以及平面與立面結合圖等;按比例有一分樣、二分樣、五分樣、寸樣、二寸樣、四寸樣等,這些比例的含義是實物的一丈在圖樣上作幾分或幾寸,如,一分樣即相當於實物的一丈在圖樣上作一分,即比例爲千分之一;按圖樣功用可分爲施工圖和施工進程圖、燙樣製作圖、裝修圖、布局圖、裝飾圖等。現(xiàn)存樣式雷圖樣中,最大的圖幅長達六米左右,最小的衹有六厘米左右。 樣式雷製作的燙樣是現(xiàn)存唯一的中國古代建築模型。這種模型是在按一定比例繪製的圖樣基礎上製作的。製作材料主要是質地鬆軟的白松和紅松木,元書紙、麻呈文紙、高麗紙等紙張以及各種塗飾顔料。製作工具中有一種特製的小型烙鐵,用於熨燙模型的一些構件,如瓦壟,“燙樣”一名也由此工藝而得。這種燙樣用松木構建建築物框架,屋頂、墻身、門窗以及室內陳設均用由紙張敷製的紙板製作而成,并分片安裝,可方便拆卸,還可揭頂洞悉室內布局、裝修、陳設等情況。在樣式雷的燙樣中,除單體建築模型外,還有景群建築模型,包括景群中的山石、樹木、花壇、水池、船塢以及庭院陳設,等等。 雖然建築模型在唐、宋兩朝已開始出現(xiàn),當時叫“木樣”,但那時的模型很簡單,且製作材料也不一樣。樣式雷製作的燙樣要複雜得多,也規(guī)範得多。它們是按一定比例製作出來的,其構件可靈活拆卸、安裝,以便修改房屋及房屋內的布局。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布局多由個體建築組成一個庭院,多座庭院組成一座大建築群,在空間組合上注意建築物錯落有致,左右對稱,山石水木和諧,富有意境。燙樣是按一定比例製作的立體模型,所以,通過燙樣,可以直觀地看出建築物是否符合我國傳統(tǒng)的建築審美觀。據(jù)此進行修改,更易達到目的。 樣式雷圖檔中的文字檔案以工程做法爲主,另有旨意檔、司諭檔、堂諭檔、工程日記及書信,還有少量私人書信、賬單等雜物。這些檔案是對圖樣和燙樣的最好補充,是圖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有些文字檔案顯示的內容彌足珍貴。 二、樣式雷圖檔的聚散 樣式雷圖檔包括皇宮的進呈圖檔和雷氏所存圖檔兩大部分。 進呈皇宮的部分原存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即第一歷史檔案館前身),約千餘件圖樣,另有部分文字檔案。在樣式雷圖檔三大收藏單位中,衹有該館收藏的樣式雷圖檔是直接繼承清皇家檔案,未經商業(yè)性聚散的。這些圖樣是樣式房呈送給皇宮的正式設計施工圖樣,因此,一般都比較工整、精細。 雷氏有意識存儲圖檔主要自雷景修開始,據(jù)稱當時雷景修曾用三間瓦房存放圖樣、燙樣。此後代代相傳,不斷增加。在各代分家立業(yè)時,少不了分藏圖檔。因此,雷氏手中圖檔流散之前已經分藏在各相關子孫之手,其後的流散則是從他們手中先後流出。 20世紀20年代末,市面上開始有零星樣式雷圖樣出售。國家圖書館即當時的北平圖書館在朱啓鈐先生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在1930年6月從北京東觀音寺的雷氏住宅購回第一批圖檔,也是最大一宗圖檔。同年冬,第二批圖檔經人介紹入藏北平圖書館。此後幾年,北平圖書館又先後在雷宅購得零星圖檔,在五洲書局、群英書社、東華閣等三十餘個書社齋閣購得兩千餘件。此外,中國營造學社一直致力於搜集散佚市面的樣式雷圖檔,并轉交北平圖書館。到1937年“七七事變”,北平圖書館收購樣式雷圖檔的工作基本結束,共收藏圖檔約一萬五千幅冊,燙樣七十六具。1937年,北平圖書館將購存的燙樣寄存歷史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後轉交故宮博物院保存。 朱啓鈐先生爲國家圖書館收藏樣式雷圖檔立下了汗馬功勞。早在民國初年,朱先生因工作關係,與雷氏後代有所接觸,并認識到樣式雷圖檔的重要價值,打算收集,以便開展研究。但“彼時雷氏猶以爲將來尚有可以居奇之餘地,乃挈家遠引,并將圖樣潛爲搬運,寄頓藏匿,以致無從足跡”(見《中國營造學社彙刊》1930年第一卷第二冊“建議購存宮苑陵墓之模型圖樣”一文)。十餘年後,雷氏後代窮困潦倒,終於開始零星變賣圖檔,散見於書市、小書攤上,并開始四處求售。 雷氏後代四處求售之時,正值朱啓鈐先生發(fā)起成立中國營造學社之日。以梁思成、劉致平、劉敦楨等前輩建築學家們組成的這個專門研究中國建築的學術團體,非?粗貥臃康倪@些資料。朱啓鈐先生作爲營造學社的社長,更是爲圖檔的流散而擔憂,尤其是發(fā)現(xiàn)日本人也在收集圖檔時,更深感圖檔流失海外的危險,便積極奔走呼號,力主政府用庚子賠款收購樣式雷圖檔。1930年5月,朱先生聞聽有雷氏出售圖檔,便急迫地向當時管理庚子賠款的文化基金會上書建議函,希望籌款購存於北平圖書館,爲營造學社研究之用。文化基金會采納了朱先生的建議。其間,朱先生又爲雷氏出價高達三萬圓而爲之多次磋商。最後,文化基金會終於撥款五千圓,於1930年6月將這批圖檔購藏北平圖書館,成爲該館第一批入藏品。 國內其他收藏機構的積極購藏,避免了樣式雷圖檔大量流失海外,對此,朱先生也是功不可沒。朱先生以他的慧眼、他對樣式雷圖檔的重視和傾心研究感染和帶動了很多仁人志士致力於對樣式雷圖檔的收集和研究。 1937年,居住在北京東水胡同的雷氏一房聲稱要出售他們所存的圖樣。經北平市工務局局長汪申伯先生從中斡旋,爲中法大學購得共兩千餘件。從所列圖樣目録看,與北平圖書館購藏的圖多數(shù)重複,但道光以後的圓明園部分及內廷、行宮、壇廟、府第之圖也有值得重視的。 中法大學是1920年在北平成立的一所大學。其前身是1919年由留法的李石曾、蔡元培、吳玉章等人創(chuàng)辦的法文預備學校。新中國成立後,中法大學的部分科系合并到北京工業(yè)學院,剩餘科系分別合并到其他高等院校。中法大學撤銷時,所藏樣式雷圖檔在原中國營造學社社員、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單士元先生的主持下,由故宮博物院購藏。加之故宮博物院零星購買的其他圖檔,該院共藏樣式雷圖檔兩千九百餘件。 此外,國內還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藏圖檔三百餘件,國家博物館、社科院圖書館、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北京檔案館、文物研究所等單位也有少量收藏。相信一些私人還有少量收藏,尤其是雷氏後人或與其相關的人。 在國外,1931年日本人荒木清三在華收購了二百七十七張圖樣及上千件文檔,其中二百餘張圖樣至今下落不明,其餘五十三張圖樣和文檔現(xiàn)藏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見五十三張圖樣以陵寢圖爲主,如《東陵風水形勢圖》《平安峪萬年吉地地盤尺寸畫樣》等。2000年開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開展清代建築歷史資料專項整理研究,現(xiàn)已將所有圖檔整理、修復完畢,并已出版專著介紹圖檔。此外,美國康奈爾大學東方圖書館收藏有《天津行宮地盤圖》等圖樣,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有《圓明園地盤畫樣》等圖樣。 三、樣式雷圖檔的價值及其評價 (一)史料價值 雷氏世家爲清代的建築,尤其是皇家園林、陵寢等建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所留下的圖檔,也成爲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園林藝術的瑰寶,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最豐富翔實、直觀形象,而且大多數(shù)圖檔能與遺存的建築實物對應的珍貴的史料,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史,傳統(tǒng)建築圖學,傳統(tǒng)建築設計思想、理論和方法,建築施工技術和清代工官制度,以及相關文物建築保護和復原等多方面的研究,均具有其他文獻無法替代的作用。同時,樣式雷圖檔還隱含了大量中國清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以及中國古代建築理念、建築美學、建築哲學等思想。因此,圖檔不僅體現(xiàn)了很高的建築學成就,而且也爲研究中國清代歷史提供了珍貴文獻。 樣式雷圖檔獨特的史料價值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第一,樣式雷圖檔是唯一幸存的系統(tǒng)的中國古代建築工程圖檔,是研究、修繕、復原中國古代建築唯一的第一手資料。 具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中國,在建築上也有著同樣輝煌的歷史,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産的建築有20餘處。但與其對應的建築圖檔僅存樣式雷圖檔。誠然,現(xiàn)在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築是研究中國清代建築的最好實例。但是,建築物本身是歷史瞬間的凝固物,而樣式雷圖檔則是活生生反映某個建築物的選址、建築設計草案、反復修改過程、最終實施方案、施工過程以及各時期修建、改建方案,等等,記録了建築物的形成、演變歷史,是建築實物和其他文獻不可替代的唯一原始建築檔案,對於諸如圓明園這樣的已在人間消失的經典建築尤其如此。因此,樣式雷圖檔是研究、修繕、復原中國古代建築最直接、最可靠的唯一第一手資料。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先生,就在參閲雷氏關於圓明園的圖樣、燙樣、旨意檔、堂諭檔、司諭檔及其他有關圓明園文檔的基礎上,撰寫了《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這部極具價值的著作。圓明園、頤和園、香山、北海、恭王府等管理處多次查閲有關樣式雷圖檔,爲整修園林、撰寫園史提供了可靠依據(jù)。 第二,樣式雷圖檔是書寫世界建築史的實物佐證。 中國建築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世界建築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樣式雷圖檔在爲撰寫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重要史料的同時,也爲書寫世界建築史提供了重要佐證。比如,在樣式雷圖檔中大量存在的模數(shù)網格足以證明模數(shù)網技術至少在二百多年前就被中國人熟練應用,是中國對世界建築的貢獻,由此顛覆了“是日本對世界建築的貢獻”的結論。樣式雷圖檔爲澄清歷史、改寫歷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第三,樣式雷圖檔是研究世界杰出建築世家樣式雷的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雷氏家族在二百餘年間爲中國清代皇室設計修建、改建了大量建築,其中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産的故宮、天壇、頤和園、避暑山莊、清東陵、清西陵等建築,占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的五分之一。這些文化遺産,或自始至終由雷氏設計施工,或部分改擴建由雷氏統(tǒng)率工程,其中凝結了以雷氏家族爲主的幾代清朝哲匠的卓絶智慧。一個建築世家與這樣多的世界文化遺産密切相關,這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是絶無僅有的。同時,樣式雷圖檔所反映出建築師的高超技藝和先進的圖學成就,足以證明雷氏世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杰出建築大師,是值得大力研究的古代哲匠。研究一個建築師如同研究文學家、藝術家一樣,其作品應該是最直接、最可靠的研究資料。因此,對樣式雷的研究,其圖檔無疑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二)藝術價值 樣式雷圖檔中,圖樣和其他文字資料主要是用毛筆和炭條繪製在中國宣紙上,采用中國國畫顔料染色。樣式雷圖樣從圖種到繪製方法、表現(xiàn)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等各方面均與現(xiàn)代建築圖存在一定差異。樣式雷圖樣所用模數(shù)網法、圖層法、透視法、投影法等製圖方法豐富多彩,且表現(xiàn)技法先進。同時由於樣式雷圖樣中很多圖樣繪製精細、色彩斑斕,具有相當?shù)膶徝纼r值,成爲風格獨特的建築美術作品。 燙樣不僅具有易拆裝、修改的便利和極佳的示意效果,在當今人們的眼中,燙樣還不失爲絶妙的工藝美術作品。可以説,無論是製作材料、工具,還是表現(xiàn)手段、形式,燙樣都是世界建築史上風格獨具的建築模型和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 樣式雷圖檔中的一些文字書寫工整、布局美觀,不失爲書法佳品。 總之,不少樣式雷圖樣、文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三)文物價值 文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由人類創(chuàng)造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一切有價值的物質遺存。《中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規(guī)定“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産、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等文物,受國家保護。第二條的規(guī)定實際上是從一個側面確定文物的定義及範圍。按照這樣的定義及範圍規(guī)定,結合上述樣式雷圖檔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樣式雷圖檔的文物性不難確立,其文物價值也不言而喻,尤其是樣式雷圖檔的手稿性、系統(tǒng)性、大型性以及專業(yè)性,使其具有更加獨特的文物價值。 第一,樣式雷圖檔因其手稿性質而成爲世界獨一無二的珍貴史料。 樣式雷圖檔幾乎全部繪製、書寫在中國傳統(tǒng)手工紙張上,書寫工具主要是中國的毛筆和炭條,繪製工具主要有界尺、圓規(guī)和烙鐵等,使用的顔料主要是傳統(tǒng)中國國畫顔料等?梢姡瑯邮嚼讏D檔是帶有濃郁中國傳統(tǒng)特色和風格的古代手稿,無疑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極其珍貴的史料。 第二,樣式雷圖檔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及其規(guī)模是世界範圍內現(xiàn)存古代建築檔案絶無僅有的。 現(xiàn)存樣式雷圖檔兩萬餘件,包含了從建築選址到設計、施工、修繕、改建等完整而成系統(tǒng)的建築圖樣和相關檔案,因此,無論是在圖檔的規(guī)模上,還是在圖檔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方面,樣式雷圖檔都是世界範圍內現(xiàn)存古代建築檔案中唯一的,它是人類在建築學領域的記憶的一大重要實物標本。 (四)社會價值 中國古代建築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成爲世界建築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建築史上不可或缺的輝煌樂章。清代建築是現(xiàn)存最多的中國古代建築,其時代特徵和民族特色鮮明,建築風格獨特,藴涵了中國深刻的文化理念和哲學思想。尤其是皇家建築,更是氣勢宏大,建造精美,令世界矚目,成爲清代建築的代表。很多清代皇家建築作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録》的事實,充分證明了中國清代建築所具有的民族意義和世界意義,成爲中國民衆(zhòng)乃至世界民衆(zhòng)關注的重點。樣式雷圖檔正是這些建築的工程檔案,自然也成爲公衆(zhòng)關注的焦點。爲此,國家圖書館曾以樣式雷圖檔爲主題舉辦過多次講座和展覽,拍攝過多個專題片,宣講中國杰出的建築世家樣式雷,以及雷氏等清代建築師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産樣式雷圖檔。每次講座、展覽都能吸引衆(zhòng)多聽衆(zhòng)、觀衆(zhòng)。幾個專題片,尤其是《國寶背後的故事》中的“探訪樣式雷”,播出十餘年,反響強烈,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成爲民族精神的一個彰顯點,對社會産生較大影響。 樣式雷圖檔成功登録《世界記憶名録》,這給社會帶來了更大影響。 《世界記憶名録》是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設立的世界記憶工程項目所建立。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設有自然遺産、文化遺産、自然與文化雙遺産、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世界記憶工程等旨在保護人類遺産的國際保護項目。世界記憶工程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發(fā)起,旨在實施《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規(guī)定的保護世界珍貴歷史文獻的任務,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録,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凡載入《世界記憶名録》的,必須是具有世界意義、對人類有參考價值和利用價值的文獻檔案。 199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國際諮詢委員會,負責對整個工程的計劃與實施進行指導。各國申報列入《世界記憶名録》的項目,須首先經國際諮詢委員會評審,每兩年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批一次。自1997年至今,共有一百個國家的二百九十九項文獻檔案進入名録。我國先後有民族傳統(tǒng)音樂與民間音樂録音檔案、《清代內閣秘本檔》中有關17世紀中葉西洋傳教士在華活動的二十四件滿文檔案文獻、納西族東巴古籍、清朝金榜、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等九項入選《世界記憶名録》。 樣式雷圖檔繼2003年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録》後,被國家檔案局推薦申報《世界記憶名録》,2007年6月正式成爲《名録》中的一員。爲此,國家圖書館專門舉辦“大匠天工——樣式雷圖檔榮登《世界記憶名録》特展”。展覽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 (五)對樣式雷及樣式雷圖檔評價問題 樣式雷圖檔公諸於世後,尤其是20世紀末以來,有些研究者無限誇大雷氏家族的作用和貢獻,將清代皇家建築,尤其是被評爲“世界文化遺産”的清代皇家建築,都歸功於樣式雷家族,稱樣式雷創(chuàng)造了中國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産。這樣的評價言過其實,與歷史事實不符,對其他在清代皇家建築工程中做出貢獻的建築師、樣子匠不公。我們應該客觀地、充分地肯定雷氏世家所做的貢獻。同時,也同樣要客觀地、充分地肯定其他建築師、樣子匠的成績。不能因爲貢獻沒有雷氏世家大,或不是幾代相傳的建築世家,亦或沒有較多文字檔案記録,就對他們的工作熟視無睹,甚至將他們的成績歸於雷氏。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評價樣式雷及樣式雷圖檔: 第一,樣式雷是我國清代建築史上杰出的建築設計世家。 雷氏家族自清康熙年間供職宮廷建築工程,自雷發(fā)達供職皇家建築,至20世紀初,先後有八代幾十人主持或參與了皇家等建築的設計、施工等工作,爲清代建築業(yè)、爲中國的多項世界文化遺産的留存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建築設計大師,也是世界唯一一個以八代幾十人的龐大家族爲集合體,專爲皇家建築服務的建築世家。像這樣一個延續(xù)二百餘年、主創(chuàng)了衆(zhòng)多經典作品、影響了一個朝代的建築世家,在世界歷史上是絶無僅有的。 第二,樣式雷圖檔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按照清代的工官制度,樣式房下屬工程處,由工程處、內務府或工部管理,上可到帝后直接過問樣式房工作。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劉暢在《清宮營造體系中的設計者和設計機構芻議》中言道:“清代皇家建築設計并非爲樣式雷家族一手擬定,也不是樣式房所能夠獨立完成,還不是單純憑藉皇帝一人設計構想,而是綜合了皇家營造體系內多層次、多專業(yè)的設計參與!爆F(xiàn)存圖檔中就有帝后修改的圖樣,還有大量旨意檔、司諭檔、堂諭檔中記録的帝王、大臣等相關人員對工程設計施工方面的意見,慈禧還曾爲她的陵寢親自修改圖樣。 樣式房并非世襲。雷金玉去世後,是他姓樣子匠執(zhí)掌樣式房,雷景修弱冠之時將樣房掌案之職讓給郭九。樣式房的工作非雷氏一家成員承擔,更非八代幾十人所爲。國家圖書館藏樣式雷圖檔第九十四包十九號有雷思起向內務府提交的一則稟文:“謹稟燙畫樣人現(xiàn)在數(shù)目。掌案頭目人雷思起、雷廷昌,散衆(zhòng)當差人郭成名、白廷堃、李文昇、雷思森、郭成治、雷思躍、沈鈞、雷廷芳、李英、(雷)廷棟、白耀恒、白耀璞、李俊、羅榮,以上共十六名! 我們將樣房進呈皇宮的建築圖樣、燙樣及相關文檔和從雷氏家族手中散佚出的圖檔統(tǒng)稱爲“清代樣式雷圖檔”,并不是不承認圖檔中存在雷氏之外的樣子匠的作品的事實。也就是説,“樣式雷圖檔”并不是雷氏一個家族的成果,而是清代相關皇家建築師共同創(chuàng)造的財富。 第三,樣式雷圖檔呈現(xiàn)出的建築設計成就,是對我國古代建築歷史傳承、發(fā)揚光大的結果。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從天而降,尤其對於歷史、文化而言,也包括技藝方面。建築是自人類進入文明階段後就産生的事物,隨著文明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各時代有各自特點。留存下來的有關建築的古典文獻也爲數(shù)不少。北宋著名建築師李誡所著《營造法式》就是當時官方建築的規(guī)範。全書正文共三十四卷,加上“看詳”一卷、“目録”一卷,共計三十六卷。正文共有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條,其中除解釋名詞的兩卷二百八十三條外,其餘三千二百七十二條是來自工匠的實際經驗?梢哉h,《營造法式》是衆(zhòng)多建築工匠在建築方面寶貴經驗的總結。 《營造法式》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起著承前啓後的作用,對後世的建築技術的發(fā)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元朝水利工程技術中關於築城部分的規(guī)定,幾乎和《營造法式》的規(guī)定完全相同。明朝的《營造法式》和清朝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也吸取了其中很多精髓。 樣式雷圖檔是在前人的建築成果之上,在清朝《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及細化的各種工程做法規(guī)定框架下發(fā)揮集體智慧的結晶。 四、樣式雷圖檔的整理研究 對樣式雷圖檔的整理研究起於20世紀30年代,至今已有八十餘年歴史。整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樣式雷世家的研究、對圖檔的整理編目、對圖檔的研究和利用三大方面?v觀八十餘年的整理研究歷史,這并不是一個連續(xù)不斷推進的過程。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後至20世紀70年代,有近三十年時間,有關樣式雷圖檔的研究處於停滯狀態(tài)。80年代,研究纔重新開啓,這與中國社會歷史環(huán)境有直接關係。 考察八十餘年對樣式雷圖檔的研究歷程,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一)中國營造學社時期的研究階段 中國營造學社於1930年正式成立,朱啓鈐先生任社長,下設法式組、文獻組,梁思成、劉敦楨分別任組長,主持古建築形制和史料研究,曾經在中國建築理論領域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所開展的大量田野調查,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搜集了大量珍貴數(shù)據(jù),至今仍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之時,也正是朱啓鈐先生將第一批樣式雷圖檔追蹤入藏北平圖書館之日,此後幾年,圖檔不時被公藏機構收存。樣式雷圖檔的大量面世,以及雷氏族譜等相關資料的現(xiàn)身,爲學界研究樣式雷圖檔提供了文獻保障。中國營造學社的諸位先哲,在朱啓鈐先生的帶領下,成爲研究樣式雷圖檔的先驅,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包括對雷氏家族研究到對樣式雷圖檔整理編目和圖檔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家族研究中,開山之作是朱啓鈐先生的《樣式雷考》,還有梁思成先生所撰《中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師》中有關樣式雷部分。在圖檔整理編目中,有金勛先生所編《北平圖書館藏樣式雷製圓明園及其他各處燙樣目録》和《北平圖書館藏樣式雷藏圓明園及內廷陵寢府第圖籍總目》。在圖檔利用方面有劉敦楨先生著《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圍繞圓明園的燙樣、畫樣等有關檔案展開,這應該是關於樣式雷資料研究的最早成果,也是現(xiàn)代史上最早研究皇家園林的著作。隨後,劉敦楨先生還開展了對清西陵的研究,利用了樣式雷的大量陵寢設計圖。 當時的北平圖書館還專門開設了工程參考室,主要提供樣式雷圖檔及相關工程文獻的閲覽。 (二)20世紀80年代圖檔利用階段 中國營造學社研究階段的黃金時段在20世紀30—40年代,五六十年代有一點延續(xù)。此後一段時期未見研究成果面世,直至20世紀80年代,對樣式雷圖檔的研究和利用纔再次悄然興起,到90年代,研究成果逐漸問世。 這一階段的研究與圓明園學會和圓明園管理處的成立,以及頤和園、北海、天壇等公園的相關復原修繕工程的開展有密切關係。因此,這一時期對樣式雷及其圖檔的研究利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圖檔的利用上,尤其在相關復原、修繕工程中對圖檔的利用研究方面,圓明園、頤和園、北海以及天壇等公園管理處爲相關工程先後查閲國圖藏樣式雷圖檔,并翻拍、摹繪了大量圖檔。也有個別研究者查閲、整理、研究相關圖檔,如方謹先生整理出了圓明園圖檔子目,時爲天津大學研究生的王其亨先生整理出東、西陵寢提要式目録,還發(fā)表了《樣式雷世家新證》和《雷發(fā)達太和殿上梁的歷史真相》等文。 (三)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全面研究階段 90年代後期,以天津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建築學院爲主導,先後開展了樣式雷圖檔全部或部分整理、研究工作,均取得豐碩成果。天津大學在王其亨教授的帶領下,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形成了一批涉及雷氏家族、樣式雷圖檔和相關建築理論的研究成果。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則在郭黛姮教授的率領下開展以圓明園爲重點的研究,進行建築復原和圓明園復建的工作,取得很大成績。 目前,相關研究已從中國擴展到日本等國,從建築領域擴展到史學領域,碩果纍纍,《建築世家樣式雷》是部分成果的結集,《清代皇宮陵寢》《風水理論研究》《在投影之外——文化視野下的建築圖學研究》《雷動星流》等專著中也有大量研究樣式雷及其圖檔的成果,更多的研究論文分散在國內外出版的專著或報刊上。 國家圖書館在配合開展相關查閲、整理以及研究課題的同時,也自主開展一些研究整理工作,包括開展館級課題的研究和機讀數(shù)據(jù)的製作,并著力進行圖檔的出版整理、編輯工作,在保護樣式雷圖檔的同時,更好地爲廣大圖檔利用者、研究者提供準確、便捷的服務。 需要特別説明的是,本次出版旨在爲學界及相關領域提供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以此推動對樣式雷圖檔的整理研究。本著這一目標,圖檔的編輯體例方面,將以呈現(xiàn)圖檔爲主,簡單、客觀著録圖檔的相關信息,爲研究、利用者提供參考。在整理出版中如出現(xiàn)訛誤,也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正。 蘇品紅 2015年10月
國家圖書館館藏宏富,品類齊全,古今中外,集精擷萃。截至2013年底,館藏文獻已達3244.28萬冊(件),居世界國家圖書館第五位,,并以每年近百萬冊(件)的速度增長。國家圖書館館藏繼承了南宋以來歷代皇家藏書,最早的文獻可遠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館藏敦煌遺書、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輿圖、少數(shù)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等珍品290多萬冊(件)。
第一函 出版説明 編委會 一
清宮的,中國的,世界的——樣式雷與樣式雷圖檔的前世今生 蘇品紅 五 圓明園卷序 白鴻葉 二七 凡例 四二 九州清晏(一) 一 第二函 九州清晏(二) 一 第三函 九州清晏(三) 一 第四函 九州清晏(四) 一 第五函 九州清晏(五) 一 第六函 九州清晏(六) 一 第七函 九州清晏(七) 一 第八函 長春園(一) 一 第九函 長春園(二) 一 第十函 萬春園(一) 一 第十一函 萬春園(二) 一 第十二函 萬春園(三) 一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