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文自選集:古典文學與目錄學綜論》收錄的文章包括四組:一組主要涉及古代文學目錄學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問題;二組圍繞先秦文史典籍《春秋左傳》及《周易》《晏子春秋》的文學價值進行論述;三組涉及兩漢及魏晉南北朝辭賦作品;四組是有關(guān)當代學人論著或?qū)W術(shù)成就的評述。
何新文,1982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F(xiàn)為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全國賦學會副會長。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直接資助等項目。著有《中國賦論史稿》《辭賦散論》《(左傳)人物論稿》《中國文學目錄學通論》,以及《中國賦論史》(合著)、《歷代賦話校證》(合校)、《見星廬賦話校證》(合校)等,發(fā)表《賦家之心苞括宇宙——論漢賦以“大”為美》《關(guān)于(左傳)的人物評論》《從“辭賦不分”到“以賦論賦”》等百余篇學術(shù)論文。學術(shù)成果先后多次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及湖北省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三等獎。
目錄、方法與宏觀思考
說“通”
——《中國文學目錄學通論·引言》
從目錄學的角度探論“不歌而誦謂之賦”
——馬積高先生《賦史》關(guān)于賦體論述的啟示
從《詩賦略》到《文集錄》
——論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目錄的發(fā)展
“集部”的確立與“文類”的產(chǎn)生
——論隋唐宋代文學目錄的發(fā)展變化
論洪邁與朱熹對《高唐》《神女》賦評價的差異
——兼及宋玉辭賦批評標準與方法的把握
考據(jù)·比較·綜合
——聞一多古典文學研究方法述議
文士的“不遇”與文學中的“士不遇”主題
《春秋》經(jīng)傳與先秦文史研究
人的發(fā)現(xiàn)與文的新變
——春秋時代文學藝術(shù)略論
《左傳》的寫人藝術(shù)
關(guān)于《左傳》的人物評論
《春秋經(jīng)傳類對賦》與《左傳》的傳播
試論《春秋公羊傳》的“賢賢”思想
從文學史的角度略談《易經(jīng)》卦爻辭
想起晏嬰不更新宅
晏子的幽默與齊人風尚
從《史懷》看鐘惺的經(jīng)世治國思想
——以評《左傳》及《史記》《漢書》為重心
辭賦及賦話賦論研究
賦家之心 苞括宇宙
——論漢賦以“大”為美
略論賦在漢代的傳播及其對作賦的影響
班固的“賦頌”理論及其《兩都賦》“頌漢”的賦史意義
“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
——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生命主題
從“辭賦不分”到“以賦論賦”
——古代賦文體論述的發(fā)展趨勢及當代啟示
論賦話的淵源及其演進
清談與賦談
——從《世說新語》看兩晉士人的辭賦評論
唐代賦論概觀
雖不適中,要以為賢
——論蘇軾對屈原的接受
論劉塤《隱居通議》“古賦”選評的賦學意義
從詩學的角度切人
——評朱光潛《詩論》中的賦論
新世紀十年:古代賦學研究的繁榮與趨向
序跋與評述
童心的空間在這里拓寬
——《幼兒看圖讀神話》序
《中國賦論史稿》后記
《唐代律賦考論》序
《中古賦論研究》序
《湖北大學學報》“辭賦研究”專欄開欄語
難忘曇華林
——懷念我的導師石聲淮先生
為“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命筆
——張國光先生先秦文史研究的啟示
愿學術(shù)之樹長青、生命之樹長青
——齊洲兄從教五十周年感言
中國文學史著作宋玉書寫的新收獲
——讀方銘主編《中國文學史》之《宋玉及戰(zhàn)國賦體文學》
輯佚視角下的唐宋《春秋》學研究
——讀黃覺弘教授《唐宋(春秋)佚著研究》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讀徐志嘯教授的《簡明中國賦學史》
附錄 何新文主要著述目錄
后記
《何新文自選集:古典文學與目錄學綜論》:
文士的“不遇”與文學中的“士不遇”主題
人們常說,愛情是文學藝術(shù)的一個永恒的主題。然而,在幾千年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文士的“不遇”,作為文學所表現(xiàn)的一種普通的生活現(xiàn)象和文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卻始終伴隨著文學創(chuàng)作。
先秦時期,當田野、里巷的青年男女,將其藝術(shù)才華傾注于婚姻愛情的生活內(nèi)容而“相與詠歌、各言其情”之時,“變風、變雅”的作者便在“周室大壞”的社會變動中,創(chuàng)作了古典文學史上第一批反映“士不遇”主題的抒情詩篇。詩人大都是這式微時代的卿士大夫,他們以特有的敏感最先感受到時代的變動,因而傷時憂亂,怨天尤人,一種強烈的生不逢時之情溢于言外。正如吳閩生《詩義會通》所云:《瞻印》《召曼》之詩,“皆憂亂之將至,哀痛迫切之音。賢者遭亂世,蒿目傷心,無可告想,繁冤抑郁之情,《離騷》《九章》所自出也”。
到了《離騷》《九章》本身,情深怨重的作者將個人身世命運的感慨,仕途上的窮通與社會的盛衰、時局的安危緊密聯(lián)系起來,“士不遇”主題便有了更深刻豐富的內(nèi)涵!稘h書·藝文志》說:“春秋之后,賢人失志之賦作,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茍況《賦》篇有“螭龍為螺蜒,鴟梟為鳳凰”之語,《成相》篇有“嗟我何人,獨不遇時當亂世”之嘆。屈原之作,反復抒寫不容于時的孤憤、寂寞,不得實現(xiàn)理想的怨艾、憂傷,更是古代抒情詩歌中寫“不遇”主題的代表性篇章。還有宋玉《九辯》,將一介“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情緒借秋景秋氣加以宣泄,清凄哀怨中既有詩人懷才不遇的慨嘆,也有感時傷國的社會意蘊,則是古典文學中以“悲秋”為悲“士不遇”這一抒情模式的先聲。
漢魏六朝,“士不遇”主題在頻繁不斷的戰(zhàn)爭、時局的動蕩與門閥制度壓抑庶族寒門的社會現(xiàn)實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十分普通地存在于詩、文、辭、賦等各體文學作品中。且不說自賈誼《鵬鳥賦》《吊屈原賦》以下直至東方朔、揚雄、趙壹、古詩十九首作者、禰衡、王粲、曹植、嵇康、阮籍、劉伶、左思、鮑照等人慨嘆身世遭遇,抒寫“欲而不得”感受的詩歌辭賦,司馬遷《史記》以及劉晝《高才不遇傳》中借他人行事以寄作家憤世之事的史傳文章,只要讀一讀董仲舒、司馬遷、陶淵明諸人同樣以“士不遇”為題的幾篇賦作,就可以想見這一時期文人的“不遇”情緒有多么深沉、多么強烈了。
有唐一代,伴隨著科舉考試、黨派斗爭以及晚唐以后國運衰微等種種新的社會現(xiàn)象,反映“士不遇”主題的作品則又注入如科場落第、遷謫流貶、時代衰落等新的內(nèi)容。自王績自嘆“才高位下、天子不知”;王勃悲呼“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陳子昂登幽州臺.,為《感遇詩》;孟浩然諷詠“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李白“長嘯梁甫吟”“高歌行路難”;白居易被謫江州,琵琶聲中,淚濕青衫;李賀“年當二十不得意”,“一生愁謝”;一直到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溫庭筠終身坎坷,借吊古人而傷懷抱……“不遇”主題不僅幾乎與整個唐代文學相始終,而且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