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木頭里的靈魂:中國建筑彩繪筆記》是一本描繪介紹中國建筑的畫譜手稿,完成于十八世紀,作者是姓名、履歷已不可考的法國傳教士。原書分上下兩冊,共包含188幅繪畫。上冊主要是建筑常用工具、磚瓦墻、照壁、亭子、橋和塔。下冊主要是大型整體建筑結構和住宅內部擺設、臺等。在沒有影像的時代,來自西方傳教士(或學者)通過繪畫這種方式記錄著他們了解的東方世界。通過這些繪畫也讓西方世界對于東方古國有更直觀的感受。另外,書中的才華制作精美,內容豐富,哪怕僅僅當作裝飾畫冊來看,也是美不勝收。
★建筑不僅是凝固的音樂,還是凝固的社會生活整體
如果說《營造法式》中的中國建筑是技術性的,《園冶》中的中國建筑是文學性的,那么這本《藏在木頭里的靈魂:中國建筑彩繪筆記》中的中國建筑則是社會科學性的。從照屏變化中介紹官員體系與形制規(guī)定、從亭子中看到山水這種獨特的中國景觀,在室內的細節(jié)里描述社會地位的分寸,從塔和臺的關系猜測統(tǒng)治階層的信仰和理想……
★宏觀布局 微觀細描,亦真亦幻
工具磚瓦墻照屏亭子橋塔;住宅的單層雙層三層室內臺。從小到大,由簡至繁,宏觀的布局 局部的細描,彩繪圖資料來源多樣,圖面信息綜合。畫中建筑是真實與想象并存的,這樣能夠展示的是更具有典型意義和足夠內涵的中國建筑。
★換個視角,感受時間與空間的有趣變化
今天,我們在大量研究與輸入西方建筑,而在十八世紀,富庶廣闊的中國是歐洲人想象中的文明世界與神秘古國。三百年前的作者站在法國看中國,而我們站在三百年后的中國看他們眼中的自己。感受時間與空間的有趣變化。
★向匠人和匠人精神致敬
發(fā)現(xiàn)詩意的棲居之所,享受視覺的盛宴,領略傳統(tǒng)文化之美,探尋生活與藝術的真諦。
★尊重原著,原味呈現(xiàn)
翻譯過程本著盡量保留歷史信息的原則,盡可能保留原書的表達,讓讀者明白不同文明階段、不同思考范式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模式的差異以及可能的出現(xiàn)的結果,并由此知道,我們看到的事實和因果在不斷演進,發(fā)現(xiàn)科學真相是無限逼近的過程。
★工藝精湛,追求卓越
雙封裝幀,精美四色印刷,再現(xiàn)中國古典建筑之美。
更多優(yōu)質好書請點擊:
譯者序
偶然的因緣,讓我有機會把這本十八世紀寫成的書從法語翻譯成中文《論中國建筑》,中文版出版后書名為《藏在木頭里的靈魂:中國建筑彩繪筆記》。
兩三百年后的今天,如果有人敢寫名字如此大氣的書,那至少是位著作等身、鶴發(fā)童顏的建筑學專家。然而,本書的作者是位法國傳教士時空消散,專門從事文化藝術史研究的學者考其姓名履歷已不可得,我們只能從字里行間的吉光片羽中看出:他會中文、進過皇家園林、應該沒有建筑專業(yè)背景、少言多思、具有宗教人士典型的謹慎和反省精神……所以,書名如此宏大,反映的不是作者的超人勇氣,而是當時的認知條件。
十五世紀地理大發(fā)現(xiàn)開始以后,中國逐漸出現(xiàn)在歐洲人的視野中。發(fā)展至成書的十八世紀,富庶廣闊的中國儼然成為歐洲人想象中的文明世界。然而限于遙遠的距離、危險的交通和少量的紙媒,這個文明國度的信息只能依靠遠道而來的使節(jié)、商人、傳教士等最初的探險者進行傳播?梢韵胂螅敃r的法國人從中國回到歐洲,給他的同胞們講中國建筑,不啻于今天的航天員回到地球,向我們介紹他剛剛飛過的月球表面環(huán)形山。作者知道,山有好多種,要分類講;為什么有這些種類,沒在月亮上呆那么久,也不完全知道,只能按地球人的方式分類。作者還知道,人們真正感興趣的,是那個月亮。
所以,用西歐地區(qū)十八世紀已經(jīng)相對成熟的科學思維認識和解析中國建筑,是作者不自覺中采用的做法;從建筑中反映中國的整體情況,是作者無形中給自己和這本書的任務。
基于這樣的原因,這本書呈現(xiàn)出這樣幾個特點:1.從彩繪圖來看:資料來源是多樣的,圖面信息是綜合的,畫中建筑是真實與想象并存的。這樣能夠展示的是更具有典型意義和足夠內涵的中國建筑。
中式軸側畫法和西式透視法同時出現(xiàn)在書內,可以推測繪畫資料由中法畫工分別完成后編纂而成,幾幅帶有中文文字的圖(墻和照屏部分)昭示了中國畫工的最小工作量。一些明顯是根據(jù)想象創(chuàng)作的圖畫(臺)甚至可能有作者本人參與創(chuàng)作構思。即使是歷史上確實存在過的建筑,畫面內也存在真實建筑與抽象類型結合的情況(亭等)。
2.從作者的文字來看:作者試圖描述的現(xiàn)象和解釋的內容是多角度的。如果說《營造法式》中的中國建筑是技術性的,《園冶》中是文學性的,那么本書中則是社會科學性的。與其說作者在解析中國建筑的形態(tài),倒不如說在解析中國社會的形態(tài)學(morphology)。
作者一邊按照線性的邏輯從小到大、由簡至繁對建筑進行解析:從工具-磚瓦-墻-照屏-亭子-橋-塔;到住宅的單層-、雙層-、三層-室內-臺,同時他又會從照屏變化中介紹官員體系與形制規(guī)定、從亭子中看到山水這種獨特的中國景觀,在室內的細節(jié)里描述社會地位與交往禮儀的分寸,從塔和臺的關系猜測統(tǒng)治階層的信仰和理想……看到建成后的園林,就仿佛看到了建造者在整個帝國內進行的各種征集聚斂。(見亭),在作者眼中,建筑不是凝固的音樂,而是凝固的社會生活整體。
3.從今天的視角看,書中有一些謬誤、空白和貌似冗余的信息。比如對建筑的分類主要基于單體的幾何形態(tài)差異(中國建筑的內生邏輯是整體性和關系性的,此不贅述);完全忽略了對中國建筑的核心木構造技術的介紹,如果真的就是論建筑,那么專業(yè)性顯然不足(因此請希望系統(tǒng)學習中國建筑的讀者選擇更加權威的著作)。
作者身為宗教人士,卻沒有深入了解當時在中國盛行而歷史悠久的佛教,以至于不知道塔的形狀來自哪里,甚至要去歐洲古代尋找(事實上佛教也確實在二十世紀初才在歐洲開始廣泛傳播)。也因此我大膽揣測,最后出現(xiàn)的臺的部分,單獨看甚是無厘頭,其實可能是作者在有限的經(jīng)驗內對塔的來源做出了假設,努力從中國歷史源頭上尋找種子、建立因果。卻沒想到歷史的發(fā)展完全可以因為外來文化的介入而獲取新的形式。其他在今天看來都經(jīng)不起推敲細節(jié)還有很多,然而無論如何,本書的工作完整地體現(xiàn)了十八世紀的歐洲精神就是啟蒙運動所倡導的科學。作者以中國建筑為對象,完成了收集資料-分類-分析-假設并尋求佐證-建立因果和解釋/存疑的全過程;蛟S今天的我們對科學研究方法已司空見慣,然而在三百年前,成千上萬歐洲傳教士就是用這種方式認識了世界上還不具備科學精神的領土,并迅速實現(xiàn)了對其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利用和占有。就在本書完成一個世紀以后,歐洲崛起,而直至今日,我們還在大量輸入西方建筑……
正如作者在原書開篇的問題:有必要在歐洲介紹中國建筑么?我們也要問:有必要在現(xiàn)今推出這本書么?尤其當今天的學術界對中國古建筑的系統(tǒng)研究已經(jīng)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細節(jié),而實踐中現(xiàn)代建筑又幾乎完全吞噬了古建筑的生存空間。
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在于,讓我們更加慎重地對待認知和理解:明白不同文明階段、不同思考范式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差異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并由此知道,我們看到的事實和因果在不斷演進,發(fā)現(xiàn)科學真相是無限逼近的過程。故此,翻譯也本著盡量保留歷史信息的原則,不對任何前述的明顯謬誤做出更改,盡可能保留原書的表達,讓讀者感受歷史時空的陌生和似曾相識。
當然,除了這些抽象的意義,書中的彩畫制作精美,內容豐富,哪怕僅僅當作裝飾圖冊來看,能激發(fā)的關于中國大清帝國時期的繁華想象也是美不勝收。
三百年前的作者站在法國看中國,我們站在三百年后的中國看他眼中的自己。知識的整體就是各個部分的相互觀照、嵌入和互耦,而進步就是由此引起的反觀自省和重構。希望我淺薄的見解,能為不吝熱情觀照此書的讀者們提供一點線索,貽笑大方的同時也拋磚引玉,促成共同的探討和成長。
感謝并紀念這位為我們留下珍貴歷史資料的無名法國傳教士。
二〇一七年元月于清華園
前言
有必要在歐洲介紹中國建筑么?其中的知識有用嗎?回答這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出版這個小畫冊,我們在其中可以補充一些沒能給出的答案。限于篇幅,我們不能在每個部分都盡情展開,就只是提供相關的專業(yè)術語;在需要詳細解釋的部分附上部件的簡單草圖,但對這些草圖的內容我們是有所保留的,因為我們當時沒能留下文件的副本。
我們似乎還算比較輕松地了解了中國的一些工藝,下面就開始認識這一冊中的木工、泥瓦工和屋面工的工具及器具?磮D就能獲得的信息便不再贅述,只對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標注名稱或解釋。
范冬陽,女,1986年生。清華大學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博士、建筑學學士,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城市規(guī)劃碩士。曾于2015年代表中國三十歲以下年輕人在法國里昂參加全球氣候峰會總統(tǒng)論壇并與時任總統(tǒng)奧朗德進行對話;于2013年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際為來北京訪問的巴黎副市長擔任翻譯;另有多篇譯作發(fā)表于不同出版物,促進城市與建筑領域的中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