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價格扭曲、變化趨同與中國經濟發(fā)展
定 價:45 元
- 作者:杜建軍 著
- 出版時間:2017/8/1
- ISBN:9787543227743
- 出 版 社:格致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F323.6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大16開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基礎,吸收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分析方法,構建了本文的理論框架。然后在理論框架基礎上,運用發(fā)展模型、狀態(tài)空間計量模型、統(tǒng)計模型、誤差修正模型、工具變量2SLS模型和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等方法對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價格動態(tài)變化趨同及其對城市經濟、農村發(fā)展和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展開實證研究。本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1)系統(tǒng)的考察了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動態(tài)變化趨同情況,同時研究了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趨同對中國經濟發(fā)展和農村、農民的影響。(2)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發(fā)展經濟理論,分析并實證研究了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的宏觀影響因素。(3)統(tǒng)計并實證分析了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對城市經濟增長的貢獻,包括工資歧視和福利、社會保障等隱性歧視。(4)量化研究了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的動態(tài)變化趨同及其對中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影響。(5)本書將發(fā)展模型、將狀態(tài)空間模型及卡爾曼濾波法、2SLS
模型和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應用于實證研究中。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基礎,吸收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分析方法,構建了本文的理論框架。然后在理論框架基礎上,運用發(fā)展模型、狀態(tài)空間計量模型、統(tǒng)計模型、誤差修正模型、工具變量2SLS模型和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等方法對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價格動態(tài)變化趨同及其對城市經濟、農村發(fā)展和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展開實證研究。
杜建軍,男,1977年10月出生,山東淄博人,民革黨員,上海財經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現(xiàn)供職于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
主要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學、區(qū)域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農業(yè)經濟學、金融投資和經濟史。已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中國人口科學》《中國軟科學》和《中國經濟史研究》等期刊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獲得2014年中國區(qū)域科學與城市經濟前沿青年學者學術論壇論文二等獎、2014年第9屆上海青年經濟學者論壇新秀獎等10余項獎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jié) 研究意義 3
一、理論意義 3
二、現(xiàn)實意義 3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之處與技術路線 4
一、研究方法 4
二、創(chuàng)新之處 5
三、技術路線 6
第四節(jié) 本文內容框架安排 8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評述 10
第一節(jié) 概念界定 10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 10
二、農村轉移勞動力 11
三、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 11
四、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趨同 11
第二節(jié) 理論基礎 12
一、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 12
二、發(fā)展經濟理論和新制度經濟理論 20
第三節(jié)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的原因研究 27
一、基于政治經濟理論角度的研究 27
二、基于現(xiàn)代經濟理論的研究 30
三、實證研究 31
四、簡要評述 33
第四節(jié) 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價格扭曲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研究 33
一、基于政治經濟理論角度的研究 34
二、國外實證研究進展 35
三、國內實證研究進展 35
四、簡要評述 37
第五節(jié) 農村勞動力價格趨同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 38
一、基于政治經濟理論的研究 38
二、基于現(xiàn)代經濟理論和實證研究 39
三、簡要評述 42
第六節(jié)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趨同對農村的影響 43
一、基于政治經濟理論的研究 43
二、基于現(xiàn)代經濟理論的研究和實證研究 43
三、簡要評述 46
第七節(jié) 本章小結 46
第三章 理論分析框架 49
第一節(jié) 相關研究局限性與本文理論研究思路 49
一、相關研究的局限性 49
二、本文理論思路 50
第二節(jié)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的歷史考察與理論研究 51
一、價格扭曲的歷史考察 51
二、價格扭曲的理論分析 54
第三節(jié)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變化趨同的歷史考察與理論研究 62
一、價格動態(tài)變化及趨同考察 62
二、價格動態(tài)變化及趨同理論分析 63
第四節(jié)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對城市經濟貢獻的理論研究 69
一、基于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和資本積累理論的貢獻分析 69
二、基于馬克思主義勞動力轉移理論和發(fā)展經濟理論的貢獻分析 70
第五節(jié) 價格扭曲、趨同對農村的影響理論研究 72
一、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與農村發(fā)展理論分析 73
二、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趨同與農村發(fā)展理論分析 74
第六節(jié)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趨同對國民經濟沖擊的理論研究 76
一、價格趨同對消費的沖擊效應 76
二、價格趨同對投資的沖擊效應 77
三、價格趨同對進口的沖擊效應 78
四、價格趨同對出口和凈出口的沖擊效應 78
五、價格趨同對GDP的沖擊效應 79
第七節(jié) 本章小結 80
第四章 農村轉移勞動力工資和數量處理與估計 81
第一節(jié)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81
一、研究方法 81
二、數據來源 82
第二節(jié) 農村轉移勞動力工資數據的探討 83
一、多方數據比較 83
二、數據選擇與探討 84
第三節(jié) 農村轉移勞動動力數量的探討 86
一、農村戶均轉移勞動動力人數 86
二、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 88
三、結果討論 89
第四節(jié) 本章小結 90
第五章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的原因實證研究 91
第一節(jié) 基于發(fā)展模型的價格扭曲微觀因素分解 91
一、 模型選擇 91
二、模型選擇說明 93
三、數據來源、處理與描述統(tǒng)計 94
四、實證分析結果 95
第二節(jié) 價格扭曲的宏觀因素實證研究 96
一、計量模型選擇與設定 96
二、數據來源、處理 97
三、估計結果及討論 98
第三節(jié) 本章小結 100
第六章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動態(tài)變化趨同實證研究 101
第一節(jié) 價格趨同的經濟行為模型構建 101
一、基本假設 101
二、生產函數和行為主體效用函數 101
三、市場均衡分析 102
第二節(jié) 計量模型構建與數據處理 103
一、狀態(tài)空間計量模型構建 103
二、數據來源、處理與描述性統(tǒng)計 104
第三節(jié) 估計結果及討論 106
一、估計結果 106
二、估計結果討論 106
第四節(jié) 本章小結 110
第七章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與城市發(fā)展實證研究 111
第一節(jié) 數據來源、處理與描述性分析 111
一、數據來源 111
二、數據調整和處理 111
三、數據的描述性分析 112
第二節(jié) 價格扭曲對城市經濟增長貢獻的統(tǒng)計研究 113
一、統(tǒng)計模型構建 113
二、統(tǒng)計結果及討論 114
第三節(jié) 價格扭曲對城市經濟增長貢獻的模型構建 116
一、生產函數 116
二、模型框架 117
第四節(jié) 價格扭曲對城市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研究 118
一、計量模型設定 118
二、估計結果及討論 119
第五節(jié) 本章小結 123
第八章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趨同與農村發(fā)展實證研究 125
第一節(jié) 計量模型構建與估計方法 125
一、計量模型構建 125
二、估計方法 126
第二節(jié) 數據來源、處理與描述性統(tǒng)計 127
一、數據來源 127
二、數據處理 127
三、描述性統(tǒng)計 127
第三節(jié) 估計結果及討論 129
一、價格扭曲與農村發(fā)展估計結果 129
二、價格趨同與農村發(fā)展估計結果 132
第四節(jié) 本章小結 134
第九章 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趨同對經濟沖擊效應模擬研究 135
第一節(jié) 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構建 135
一、模型的基本結構 135
二、模型的因果關系分析 136
第二節(jié) 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計量方程 137
一、數據來源 137
二、計量方程與參數估計 138
第三節(jié) 動態(tài)模擬分析 141
一、情景設定 141
二、動態(tài)模擬與結果討論 141
第四節(jié) 本章小結 143
第十章 結論及啟示:后人口紅利時代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戰(zhàn)略 145
第一節(jié) 結論 145
一、理論結論 145
二、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的原因 145
三、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動態(tài)變化與趨同 146
四、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對城市經濟增長的貢獻 146
五、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扭曲、趨同對農村發(fā)展的影響 146
六、農村轉移勞動力價格趨同對國民經濟的沖擊效應 147
第二節(jié) 政策啟示 147
一、農村、農民發(fā)展戰(zhàn)略 148
二、城市部門發(fā)展戰(zhàn)略 148
三、中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 149
第三節(jié) 不足與研究展望 150
一、不足之處 150
二、研究展望 150
參考文獻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