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生主編的《傷寒論講義(供中醫(yī)專業(yè)用高等醫(yī)藥院校教材)》中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傷寒論》沿革、《傷寒論》的學術(shù)淵源與成就、傷寒的涵義、六經(jīng)的概念、《傷寒論》的辨證方法、六經(jīng)辨證、六經(jīng)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guān)系、六經(jīng)辨證與臟腑辨證的關(guān)系、六經(jīng)病的傳變規(guī)律(合病、井病、直中)、六經(jīng)病證的治則、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綱要、太陽病脈證提綱、太陽病分類、辨病發(fā)于陽、病發(fā)于陰、辨?zhèn)髯兣c欲解時、太陽病本證、中風表虛證、桂枝湯證、桂枝湯禁例等等。
本套新材計有醫(yī)古文、中國醫(yī)學史、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nèi)經(jīng)講義、傷寒論講義、金匱要略講義、溫病學、中醫(yī)各家學說、中醫(yī)內(nèi)科學、中醫(yī)外科學、中醫(yī)兒科學、中醫(yī)婦科學、中醫(yī)眼科學、中醫(yī)耳鼻喉科學、中醫(yī)傷科學、針灸學、經(jīng)絡學、腧穴學、刺灸學、針灸治療學、針灸醫(yī)籍選、各家針灸學說、推拿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三十二門。李培生主編的《傷寒論講義》是該套書之一。
張仲景原序
1 概論
1.1 《傷寒論》沿革
1.2 《傷寒論》的學術(shù)淵源與成就
1.3 傷寒的涵義
1.4 六經(jīng)的概念
1.5 《傷寒論》的辨證方法
1.5.1 六經(jīng)辨證
1.5.2 六經(jīng)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guān)系
1.5.3 六經(jīng)辨證與臟腑辨證的關(guān)系
1.5.4 六經(jīng)病的傳變規(guī)律(合病、井病、直中)
1.6 六經(jīng)病證的治則
2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概說
2.1 太陽病綱要
2.1.1 太陽病脈證提綱
2.1.2 太陽病分類
2.1.3 辨病發(fā)于陽、病發(fā)于陰
2.1.4 辨?zhèn)髯兣c欲解時
附其他五經(jīng)欲解時
2.2 太陽病本證
2.2.1 中風表虛證
2.2.1.1 桂枝湯證
2.2.1.2 桂枝湯禁例
2.2.1.3 兼證
2.2.2 傷寒表實證
2.2.2.1 麻黃湯證
2.2.2.2 麻黃湯禁例
2.2.2.3 兼證
2.2.3 表郁輕證
2.3 太陽病兼變證
2.3.1 變證治則
2.3.2 辨虛證實證
2.3.3 辨寒熱真假
2.3.4 辨汗下先后
2.3.5 熱證
2.3.5.1 梔子豉湯類證
2.3.5.2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
2.3.5.3 白虎加人參湯證
2.3.5.4 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2.3.5.5 黃芩湯與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
2.3.6 虛寒證
2.3.6.1 心陽虛證
(1)桂枝甘草湯證
(2)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
(3)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證
(4)桂枝加桂湯證
2.3.6.2 陽虛兼水氣證
(1)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
(2)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證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證
2.3.6.3 脾虛證
(1)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涵證
(2)小建中湯證
(3)桂枝人參湯證
2.3.6.4 腎陽虛證
(1)干姜附子湯證
(2)茯苓四逆湯證
(3)真武湯證
2.3.7 陰陽兩虛證
2.3.7.1 甘草干姜湯證、芍藥甘草湯證
2.3.7.2 芍藥甘草附子湯證
2.3.7.3 炙甘草湯證
2.3.8 蓄水證
2.3.9 蓄血證
2.3.10 結(jié)胸證
2.3.10.1 結(jié)胸證辨
2.3.10.2 熱實結(jié)胸
(1)大陷胸丸證
(2)大陷胸湯證
(3)小陷胸湯證
2.3.10.3 寒實結(jié)胸證
2.3.11 臟結(jié)證
2.3.12 痞證
2.3.12.1 痞證的形成
2.3.12.2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2.3.12.3 附子瀉心湯證
2.3.12.4 半夏瀉心湯證
2.3.12.5 生姜瀉心湯證
2.3.12.6 甘草瀉心湯證
2.3.12.7 赤石脂禹余糧湯證
2.3.12.8 五苓散證
2.3.12.9 旋復代赭湯證
2.3.13 上熱下寒證
2.3.14 火逆證
2.3.15 欲意候
2.4 太陽病類似證
2.4.1 十棗湯證
2.4.2 瓜蒂散證
附備考原文
太陽篇小結(jié)
3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概說
3.1 陽明病綱要
3.1.1 陽明病提綱
3.1.2 陽明病病因病機
3.1.3 陽明病脈證
3.2 陽明病本證
3.1.1 陽明熱證
3.2.1.1 梔于豉湯證
3.2.1.2 白虎湯證
3.2.1.3 白虎加人參湯證
3.2.1.4 豬苓湯證
3.2.2 陽明實證
3.2.2.1 承氣湯證
(1)調(diào)胃承氣湯證
(2)小承氣湯證
(3)大承氣湯證
3.2.2.2 潤導法
3.2.2.3 下法辨證
3.2.2.4 下法禁例
3.3 陽明病兼變證
3.3.1發(fā)黃證
3.3.2 血熱證
3.4 陽明病辨證
3.4.1 辨中風中寒
3.4.2 辨虛證實證
附備考原文
陽明篇小結(jié)
4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概說
4.1 少陽病綱要
4.2 少陽病本證
4.2.1 小柴胡湯證
4.2.2 小柴胡湯禁例
4.3 少陽病兼變證
4.3.1 變證治則
4.3.2 柴胡桂枝湯證
4.3.3 大柴胡湯證
4.3.4 柴胡加芒硝湯證
4.3.5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4.3.6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
4.3.7 傳變與預后
附熱入血室
附備考原文
少陽篇小結(jié)
5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概說
5.1 太陰病綱要
5.1.1 太陰病提綱
5.1.2 太陰病愈侯
5.2 太陰病本證
5.3 太陰病兼變證
5.3.1 太陰病兼表證
5.3.2 太陰病腹痛證
5.3.3 太陰病轉(zhuǎn)愈與轉(zhuǎn)屬陽明的辨證
太陰篇小結(jié)
6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概說
6.1 少陰病綱要
6.1.1 少陰寒化證主要脈證
6.1.2 少陰病治禁
6.2 少陰病本證
6.2.1少陰寒化證
6.2.1.1四逆湯證
6.2.1.2 通脈四逆湯證
6.2.1.3 白通及白通加豬膽汁湯證
6.2.1.4 真武湯證
6.2.1.5 附子湯證
6.2.1.6 吳茱萸湯證
6.2.1.7 桃花湯證
6.1.1.8 刺灸法
6.2.1.9 預后
(1)陽回自意可治證
(2)陽不回不治證
6.2.2 少陰熱化證
6.2.2.1黃連阿膠湯證
6.2.2.2 豬苓湯證
6.3 少陰病兼變證
6.3.1 麻黃細辛附子湯證與麻黃附子甘草湯證
6.3.2 少陰三急下證
6.3.3 四逆散證
6.3.4 熱移膀胱證
6.3.5 傷津動血證
6.4 咽痛證
6.4.1 豬膚湯證
6.4.2 甘草湯證、枯梗湯證
6.4.3 苦酒湯證
6.4.4 半夏散及湯證
附備考原文
少陰篇小結(jié)
7 辨厥陰瘸脈證并治
概說
7.1 厥陰病綱要
7.2 上熱下寒證
7.2.1 烏梅丸證
7.2.2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
7.2.1麻黃升麻湯證
7.3 辨厥熱勝復
7.4 辨厥
7.4.1 厥證的病理機制與證候特點
7.4.2 熱厥
7.4.3 寒厥
7.4.4 其它厥證
7.4.5 厥證治禁
7.5 辨下利
7.6 辨嘔噦
7.6.1 辮嘔
7.6.2 辨噦
7.7 預后
7.7.1 厥陰寒證愈候辨
7.7.2 厥陰虛寒證死候辨
7.7.3 厥陰虛寒下利轉(zhuǎn)歸辨
附備考原文
厥陰篇小結(jié)
8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小結(jié)
9 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
附備考原文
小結(jié)
附錄(一)條文索引
(二)方劑索引
(三)古今劑量折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