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筆記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正史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是祖國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顆瑰麗的明珠。傳世的宋人筆記約有五百多種,絕大部分未經(jīng)整理,F(xiàn)由我國唐宋史專家傅璇琮先生任主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組織多名學者點校整理的大形史料叢刊《全宋筆記》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第一編收錄了近50種北宋人的筆記,約122萬字,繁體豎排,有精裝、簡裝兩種版本。
宋人筆記是中國古籍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寶貴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文化價值。全書采用繁體字豎排、新式標點。這些宋人筆記中,有些筆記盡管篇幅不多,但其內(nèi)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生活習俗等,為后人留下了頗有價值的史料,彌足珍貴。
參加該書的整理點校者大都是在中國古代史和古代文學領域,尤其是唐、宋文學和史學方面研究成績卓著者。
本書的編纂宗旨在于為學術界提供一套收羅齊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筆記資料。故全書不作繁瑣?保允欠切橹。筆劃小誤顯系誤刻、誤抄者,俓改之,不出校。其他錯訛,據(jù)版本或他書校正,并附簡明?庇洝K霉ぷ鞯妆疽猿R姷耐ㄐ斜緸橹,以有價值的本子參校。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F(xiàn)任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古典文獻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文化典籍系主任;女子文化學院院長,上海師范大學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師范大學古典文獻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歷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講師、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學、早稻田大學做過訪問學者。社會學術團體的兼職有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杜甫研究會理事、中國韓愈研究會理事、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理事等。在國內(nèi)外有關學術領域中有相當?shù)挠绊。多年來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過《中國文學史》、《中國古典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中國詩學史料學》、《唐詩與中國文化》、《唐代文學文獻學》、《唐詩學史》等課程。獨立承擔的《唐詩學發(fā)展史研究》課題曾獲國家社科項目基金的資助;《唐詩與音樂》等數(shù)項課題曾獲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資助。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奠定學術基礎。后因全國院系調(diào)整,轉(zhuǎn)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年畢業(yè)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運動遭受錯誤批判,被調(diào)至中華書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學術道路。歷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編審,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央文史館館員。2008年3月起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時14分,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戴建國,男,1953年生,歷史學博士,現(xiàn)任上海師大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籍研究所所長,宋史研究會副會長。
學問類
學問
太宗欲相趙普,或譛之曰:‘普山東學究,惟能讀《論語》耳!谝芍愿嫫。普曰:‘臣實不知書,但能讀《論語》,佐藝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輔陛下!卺屓,卒相之。
李文靖公作相,嘗讀《論語》;騿栔唬骸鞛樵紫,如《論語》中“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兩句,尚未能行,圣人之言,終身誦之可也。’
胡文定公曰:‘李文靖澹然無欲,王沂公儼然不動。資稟既如此,又濟之以學,故是八九分地位也!
張忠定公守蜀,聞寇萊公大拜曰:‘寇準真宰相才也!衷唬骸n生無福!T人李畋怪而問之,曰:‘人千言而不盡者,準一言而盡,然仕太早,用太速,不及學耳!瘡、寇,布衣交也,寇公兄事之。忠定常面折不少恕,雖貴不改也?芄卺叶ㄗ允襁,不留。既別,顧寇公曰:‘曾讀《霍光傳》否?’曰:‘未也!鼰o他語?芄珰w,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也!
范純?nèi)蕠L曰:‘我平生所學惟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灾亮⒊戮,接待僚友,親睦宗族,未嘗須臾離也。又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曹但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賢地位也。’
滎陽呂公從安定胡先生于太學,與黃公履、邢公恕同舍,至相友善。其后復從孫先生復、石先生介、李先生覯講讀辯問。又從王公安石學,安石以為:‘凡士未官而事科舉者,為貧也,有官矣,而復事科舉,是僥幸富貴利達而已,學者不由也!勚釛壙婆e,一意古學,始與程先生頣俱事胡先生,居并舍。公少程先生一二歲,察其學問淵源非他人比,首以師禮事之,楊公國寶、邢公恕皆以公故,從程氏學。而明道先生顥及橫渠張先生載、孫公覺、李公常皆與公游,由是知見日益廣大。然公亦未嘗專主一說,不私一門。務畧去枝葉,一意涵養(yǎng),直截勁捷,以造圣人。專慕曾子之學,盡力乎其內(nèi)者。其讀經(jīng)書平直簡要,不為辭說,以知言為先,自得為本,躬行為實,不尚虛言,不為異行。當時學者莫能測其深淺也。
范公純?nèi)式套拥茉唬骸?jīng),圣人之事也。知一字則行一字,要須造次顛沛必于是,則所謂有為者亦若是耳。豈不在人耶?’
張魏公在京師,獨與趙鼎、宋齊愈、胡寅為至交,寢食行止未嘗相舍,所講論皆前輩問學之力與所以濟時之策。時淵圣皇帝召涪陵處士譙定至京師,將處以諫職,定以言不用力辭,杜門不出。公往見至再三,開扉延入。公問所得于前輩者,定告公:‘但當熟讀《論語》!允且鏉撔挠谑ト酥⒀浴
凡為學之道,必須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如六經(jīng)《語》、《孟》中我所未能,當勉而行之,或我所行未合于六經(jīng)《語》、《孟》中便思改之。先務躬行,非止誦書作文而已。
伯溫問學者如何可以有所得?伊川先生曰:‘但將圣人言語玩味久,則自有所得。當親求于《論語》,將諸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將圣人答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耳。若能于《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yǎng),成甚等氣質(zhì)!’
人有平昔讀書而臨事不近禮義者,尹和靖曰‘便是不曾讀書’。人有不讀書而臨事自合禮義,和靖曰‘此所謂暗與孫、吳合也’。禮義,人心之所同然,所以如此。
張子韶曰:‘如看唐朝事則若身與其中,人主情性如何,時在朝士大夫孰為君子,孰為小人,其處事孰為當,孰為否,皆令胸次曉然,可以口講指畫,則幾會圓熟,他日臨事必過人矣。凡前古可喜可愕之事,皆當蓄之于心,以此發(fā)之筆下,則文章不為空言矣。’又曰:‘朋友講習,固天下樂事,不幸獨學,則當尚友古人可也。故讀《論語》如對孔門圣賢,讀《孟子》如對孟子,讀杜子美詩、蘇文,則又凝神靜慮如目擊二公。如此用心,雖生千載之下,可以見千載之人矣!衷唬骸匝獨鉃槲艺,方其壯也,立名立節(jié),似若可觀,及其衰也,喪名敗節(jié),無所不至矣!血氣之不足恃,甚矣!惟學問克己,轉(zhuǎn)血氣為理義,則窮而益堅,老而益壯矣!蛟唬骸愔倥e、顏魯公不聞有圣人之學也,而暮年之節(jié)炳焉不衰如此,何也?’曰:‘此皆有圣人之資,使其有圣人之學,則在周公列矣!吁,可仰哉!’
《上蔡語録》論韓魏公、范文正公皆是天資,不由講學。朱氏小學書《嘉言篇》、《廣敬篇》援《顏氏家訓》曰:‘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養(yǎng)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不憚劬勞,以致甘脆,惕然慙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職守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禝,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jié)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為身基,瞿然自失,歛容抑志也。素鄙恡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欲,忌盈惡滿,賙窮〖=SSc〗還〖=SE〗匱,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敝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勵,不可恐懼也。歷茲以往,百行皆然。縱不能純,務去太甚,學之所知,施無不達。世人讀書,但能言之,不能行之。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耳。又有讀數(shù)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求益,今反自損,不如無學也!
范文正公門下多延賢士,如胡安定、孫明復、石守道之徒與公從游,晝夜肄業(yè),置燈帳中,夜分不寢。后公貴,夫人猶收其帳,頂如墨色。時以示諸子孫曰:‘爾父少時勤學,燈煙跡也。’
安定胡侍講布衣時,與孫明復、石守道同讀書泰山,攻苦食淡,終夜不寢,一坐十年不歸,得家問見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澗中,不復展讀。
范文正公少與劉某同上長白山僧舍修學,惟煑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jīng)宿遂凝,乃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虀十數(shù)莖醡汁半盂,入少鹽,煖而啗之,如此者三年。
張無垢先生云:‘司馬溫公與王介甫清儉、廉恥、孝友、文章為天下學士大夫所宗仰。然二公所趣則大有不同,其一以正進,其一以術進。介甫所學者申、韓,而文之以六經(jīng);溫公所學者周、孔,亦文之以六經(jīng)。故介甫之門多小人,而溫公之門多君子。溫公一傳而得劉器之,再傳而得陳瑩中;介甫一傳而得呂太尉,再傳而得蔡新州,三傳而章丞相,四傳而蔡太師,五傳而得王太傅云!
張子韶曰:‘管仲不學,故有三歸反坫之失;晏子不學,故有浣衣濯冠之失;子產(chǎn)不學,故有鑄鼎刑書之失;霍光不學,故有陰妻邪謀之失。是數(shù)公者,或尊大王室,或處死不亂,或精明博洽,或樸愿端重,世皆瞻仰驚嘆,巍然兀然,若北斗之經(jīng)天,華岳之居地也。惜夫!先王之道既散,圣人之學不明,故使夫數(shù)公者直情徑行,無所歸赴,自處于不幸之列。其可悲也夫!’又曰:‘伊川云:“以富貴驕人固非美事,以學問驕人害亦不細!贝苏娓裱砸。予聞尹彥明從學于伊川,聞見日新,謝顯道謂之曰:“公既有所聞,正如服烏頭,茍無以制之,則藥發(fā)而患生矣!憋@道之言誠可為淺露者之戒。’
荊公嘗與明道論事不合,因謂明道曰:‘公之學如上壁,言難行也!鞯涝唬骸畢⒄畬W如捉風!昂髞碇鸩桓郊赫,獨不怨明道,且曰:‘此人雖未知道,亦忠信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