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著名散文家王劍冰選取自己有關鄉(xiāng)情、鄉(xiāng)愁的散文40余篇結集而成,涉及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生長的三個地方,這些散文清新明麗、雋永優(yōu)美而又耐人尋味,充滿清純真摯的鄉(xiāng)韻、鄉(xiāng)戀、鄉(xiāng)思、鄉(xiāng)愁,展現(xiàn)了作者對故鄉(xiāng)故土故人熾熱、深摯的情感系念。
王劍冰老師的散文有的清新優(yōu)雅,文筆瀟灑,閃現(xiàn)出靈性的光芒;有的質(zhì)樸自然,厚重開闊,具有滄桑的歷史感。除了這些鮮明的個人風格,本書所選的一些文章還記敘了作者在唐山大地震震前、震中、震后的一些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極富現(xiàn)場感,具有珍貴的價值和震撼人心靈的力量,有助于讀者更加立體、全面地認識災難面前呈現(xiàn)出來的人性光輝。
找得到靈魂家園,記得住美麗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文叢”總序
王劍冰
我們強調(diào)保護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傳統(tǒng)文化當中就有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中國人熱愛家鄉(xiāng)、牽念故里的獨特情結,是一種美好自然的文化觀念。社會越是變化、越是浮躁,這種情結就越顯珍貴。鄉(xiāng)愁也是一種尋根意識,記住鄉(xiāng)愁,記住美好的童年,記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銘記我們的根本。
我們每個人都是故鄉(xiāng)的一片葉子,這片葉子無論飄落多遠,都無法擺脫大樹對于葉子的意義。一個人的身上總有著故鄉(xiāng)的脈絡,流著故鄉(xiāng)的血,帶著永遠不可改變的DNA。一個個的人也可以說是一個個村子的化身,他們走出去,分散得到處都是,卻不會把村子走失。
說起鄉(xiāng)愁,那是一種與生俱在的情懷,住在心中的故鄉(xiāng)常常鮮活在那里。故鄉(xiāng)是安放你的靈魂、溫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納你的疲憊、撫慰你的憂傷的地方。翻開一頁頁被繁忙弄亂的過往,記憶中的余香總在兒時的故鄉(xiāng)。那里有我們最親密的玩伴、最愛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夢的,多是親人親切的面容與溫馨的相聚場面。那些親人或已故去,或還在鄉(xiāng)里�,F(xiàn)在多數(shù)人對故鄉(xiāng)的感覺同對年節(jié)的感覺一樣,那種熱鬧團圓、香氣彌漫的味道是鄉(xiāng)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懊糠昙压�(jié)倍思親”,所以歸鄉(xiāng)最多的時刻是年節(jié),帶著滿滿的懷想、滿滿的辛苦,萬水千山相攜于途,構成最為壯闊的鄉(xiāng)愁景觀。古往今來,人們因為各種緣由漂泊在外,但總是要找機會趕回故里。金圣嘆曾列舉“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歸,望見郭門,兩岸童婦,皆作故鄉(xiāng)之聲”。然而他們的歡喜中又帶著那種“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復雜心理。漫長的時光已然流逝,鄉(xiāng)愁的話題始終沒有停息,情懷早已滲透于詩歌典章,直至后來,還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約而同地同題《鄉(xiāng)愁》。
誠然,遠在故鄉(xiāng)之外的游子,生發(fā)的多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詩書喜欲狂”“便下襄陽向洛陽”的返鄉(xiāng)之舉,回到家鄉(xiāng)也還是要再出去,因“莼鱸之思”而辭官歸返的張季鷹畢竟是少數(shù)。還有,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對于故鄉(xiāng)的認知,那就是故鄉(xiāng)即是母親(或雙親)的代名,對于故鄉(xiāng)的懷念即是對于母親的懷念,回故鄉(xiāng)即是為了看母親,母親不在了,故鄉(xiāng)的概念便模糊起來。隨著生活的變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鄉(xiāng)的矛盾,記憶與現(xiàn)實發(fā)生了沖突,那種期待值與儀式感漸漸折損,許多美好已然變成了永久的追憶。所以有人會說:“我是真的愛家鄉(xiāng),不過愛的可能是記憶里的家鄉(xiāng)�!贝_實,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這是時間所帶來的不可逆轉的事實。然而不可逆轉的還有那份強烈的牽絆,永恒的顧念并未因此而中輟,情感的執(zhí)拗還是同那些疏離與怨懟扯斷了關聯(lián)。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達出來的鄉(xiāng)愁,也成為中國文學中一個特有的傳統(tǒng)。
作家們大都已離開生養(yǎng)自己的故土,但我們卻能看出那種深深的鄉(xiāng)愁情結,這其中有寫生養(yǎng)自己的故鄉(xiāng)的,也有寫生活過的第二、第三故鄉(xiāng)的,還有贊美如故知的他鄉(xiāng)的。文叢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風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現(xiàn)出人與歷史、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彰顯對親人故土的真摯情懷以及對世態(tài)人生的深切感慨,給我們帶來親近,帶來回味,帶來啟迪,讓我們感受到溫馨而深摯、蒼郁而遼闊的文字力量。
我們說,在意鄉(xiāng)俗年節(jié),提倡尊崇溫情,愛護碧水藍天,留住美好記憶,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內(nèi)容之一,也是復興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這樣會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保護和建設得愈加貼近期待與理想,也會使我們愈加容易找得到靈魂家園、記得住美麗鄉(xiāng)愁。大象出版社傾心打造這樣一套陣容壯觀的“鄉(xiāng)愁文叢”,就是帶有這樣的初衷。該文叢是具有欣賞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學工程,也是一種文化的記憶與期望�!肮枢l(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彪S著時間的揮手遠去,這種記憶與期望會愈加顯現(xiàn)出它的意義。
2017年初春
后記
在這個關于鄉(xiāng)愁的集子中,我實際上涉及了三個地方。這三個地方,都是我童年與少年乃至青年時期生長的地方,我的感情里,是把它們作為我記憶深處的故鄉(xiāng)的。這或可是一種廣義的故鄉(xiāng)。狹義的故鄉(xiāng)我的著筆自然最多。
故鄉(xiāng)總是存在于我們童年或少年的回憶中。從古到今,多少人不是“少小離家”,走上那條通往外界的小路?即使“老大回”,也不是歸去,而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有的,卻是連暫時的行為也沒有,故鄉(xiāng)和童年就那么遠去了。為何長期回不得故鄉(xiāng)?原因是多方面的。故鄉(xiāng),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成了天涯般的一個概念。
故鄉(xiāng)又不會消隱,它時時會引發(fā)你的懷想,哪怕只是童年的那么點印象,也讓你有個根的感覺,讓你知道,你是有故鄉(xiāng)的。對于故鄉(xiāng)來說,你只是一個游子,何時想回,故鄉(xiāng)都會在那里等你。如此,無論是偶然的憶念,還是偶爾的夢中,你又會覺得故鄉(xiāng)近在咫尺,所有的事情似在眼前。
再者,我們往往都有這樣的感覺,那個童年的故鄉(xiāng)、夢里的故鄉(xiāng),總是一成不變地塑雕在印象里,真的回去了,又發(fā)現(xiàn)早已不是原本的味道,雖咫尺般親近,卻天涯般陌生。這是一種矛盾心理。故鄉(xiāng)是不可能不變的,除了方位,周圍的一切都會發(fā)生變化,大到山川田園,小到屋舍樹木。世上的每一個人,對于歷史長河來說,他對故鄉(xiāng)的感覺,只限于他所在的那一個小小時間段,沒有真正意義上恒久不變的故鄉(xiāng)。說到底,鄉(xiāng)愁是不同的人對不同時期的故鄉(xiāng)懷有的一種眷戀情結。
我們懷想故鄉(xiāng),說明我們還有一份感情在,還有一種牽掛在。只要這種感情和牽掛在,即使人在天涯,故鄉(xiāng)也近如咫尺。
王劍冰,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學會會長,中外散文詩協(xié)會副主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出版著作《絕版的周莊》《卡格博雪峰》等三十一部。散文《絕版的周莊》入選上海高中語文課本,被刻碑于周莊,作者被周莊授予榮譽鎮(zhèn)民;《吉安讀水》被刻碑于江西吉安白鷺洲;《天河》被刻碑于湖北鄖西天河廣場,作者被授予榮譽市民;《洞頭望海樓》被刻碑于浙江洞頭景區(qū);《瓦》《古藤》《荒漠中的葦》等三十余篇散文被選入各種試卷及課外閱讀教材。曾獲全國首屆及第三屆冰心散文獎,全國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中國文聯(lián)理論獎,河南省政府第三、四、五屆文學獎,中國散文詩九十年重大貢獻獎,首屆杜甫文學獎,中國散文學會三十年散文理論獎等。
地氣
夜黑里
寫意渤海灣
落日
那年好大雪
家鄉(xiāng)
桃黍
瓜庵
大海遺留的灘涂
二叔
風從哪里來
野地里的村子
小莊夜歸
夏天的雨
冬天的野地
土坯
新嫁娘
鄉(xiāng)間的瓦
經(jīng)歷與表達
想起那個大午
生活中總有一種愿望
荒崗的意義
小荷子
相逢何必曾相識
生計
情潔如水
地震紀念日想起你
黃昏中的美兒
那時回鄉(xiāng)是一種無奈
老屋�6�1老人�6�1老樹
封存的心愿
寂寥的田野
蘆草
遙遠的雨聲
田野情結
遠遠的少女
兔兒情
啞巴朋友
靜靜的農(nóng)具
采桑
鄉(xiāng)間素描
后記
生計
被一場突降的災難弄蒙后,一切都無所適從。房子倒塌了,一家一家的人死不復生;工廠的煙囪半截半截的,沒了氣息;地上到處裂著口子,溫熱的黑沙溢出來,不知是來自多深的地底。多大的區(qū)域遭受了損失?會不會再來一次回震,將剩余者也葬身地腹?幸存的人們坐在自家門前,麻木地看著、等著。幾個小時過后,當神經(jīng)受到饑餓敲打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面臨的還有一個問題。
沒有多少人預見性地儲水存糧;即使有了水糧,震塌了房子,一時也無處去尋。
于是,就有人奔向坍塌的商店、糧店,當然那出格的事大多數(shù)人還不敢。
漸漸地,聽見雜沓的腳步從不遠處跑過,且越來越稠密。
“快點吧,都上地里找吃的去了!”終于有人明白地喊了一聲。
一種本能支使舅母全家動員,年輕人拿了鏟子、筐子奔村里的菜田而去。
正值7月,是蔬菜正旺的季節(jié),地里有白菜、青椒、土豆、茄子、豆角、黃瓜、菜瓜、西紅柿……
我下鄉(xiāng)的地方是郊區(qū)蔬菜隊,全村的人靠集體種菜為生,這時全沒了集體觀念。有人傳是支書暗自允許的,想讓大家暫時解決一下危機。這就給公開搶劫打上了名正言順的旗號。一時間,種有土豆、青椒、西紅柿的菜地被翻騰得一片狼藉,人們都知道這些菜既能頂饑又可補充營養(yǎng)。
舅母家的地上,也堆了不小的一堆,可想不少家庭都受了集體的益。每天做飯,舅母都做好大一鍋青椒土豆配西紅柿,真讓人吃得倒胃口。其實沒兩天部隊即空投食品,大部隊趕來后又分發(fā)了米面�?僧敃r我們終算是幸運者了。
兩小時以后,隊里民兵緊急集合,要求制止這種搶劫,許多人才知沒有什么支書暗諭。得了便宜的,一哄而散;沒得著多少的,自認倒霉。我是基干民兵,且還任個小職,自然拿了槍參加這次保護菜田的行動。
民兵畢竟人手少,菜田卻很大。仍有人跟我們兜圈子搶便宜。喊叫不頂用,就威脅:
“不走就開槍啦!”
好多人已不是我們村子的,真得要有小本位主義了。不知誰起了頭,一邊高聲喊著,一邊就沖天勾了火。那時沒人理會應不應該開槍,槍即是一種權力。我們遠遠地排成一排,子彈一上膛,滿天亂響,真跟鬼子“掃蕩”一般。
人們聽見槍聲,起先嚇得趴在地上了,繼而嗷嗷叫著跑去,有的連筐子、鏟子都不要了,看了讓人感到又好笑又同情。沒辦法,民兵得執(zhí)行命令,讓保護菜田就得盡力保護。
我的槍膛里只打出兩發(fā)子彈,那是為了好玩。有的則打光了一排。我旁邊的黑子手里的老式三八槍,響起來特別震耳,因而167
也就特別有威懾力。我看見,好多小伙子是在人們頭頂放的連響。
到中午時分,盡管地邊上還有幾個人瞅機會摘幾根黃瓜之類的,整個大田算是讓我們十幾個人控制住了。當然還得不停地走動,分兵把守,時不時地放一兩槍。
“掃蕩”了半天,民兵們早累了,坐在地頭上喘氣。和我一起的一位該叫三哥的小伙子,大概是太渴了,跑瓜田里摘了兩根菜瓜過來,扔一根給我。他正要坐下,忽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抓槍奔了過去。
瓜地里,竟猛地爬起來三五個活人,扔了東西跌跌撞撞呼喊著狂跑。兩個老婦跑不動,干脆就地一坐,抱著懷里籃子不動。三哥吼著,讓把筐里的瓜倒下,老婦死活不倒,三哥上去扯下其中一個籃子,扔得遠遠的。我的心一下子隨那籃子跌得好重。老婦嗚嗚哭起來。恰這時又有幾個剛逃走的想迂回再來。我跟三哥說,你去那邊,這兒我來辦。
三哥是個直性子,遂端槍奔了過去。三哥一走,我便對老婦說:
“你們快走吧,不要再來了,我們村子還得靠這菜田養(yǎng)人呢。”
兩位老婦立時拾了籃子,慌慌而去,走時順手搶摘兩個菜瓜,我也只當沒看見。這塊地上來的人,大都是前邊不遠市區(qū)的居民,想來房子倒塌,也沒什么吃食了。
剛轉過身子,又見不遠處蔥地里幾個人影晃動。待奔過去,人立時跑了,唯剩下個十三四的小女孩,想跑沒跑直直地站立著瞪我。她的身邊,橫放著好大一捆蔥。這蔥地里還有很多捆,是昨晚人們收好準備今天運往市區(qū)的,發(fā)生了地震也就沒人管了。
“還不走,站著干什么?”我連問兩遍,這小女孩就是不吭,只管把眼睛瞪著我。
“要這么一捆蔥干什么?又不能當飯吃�!�
我變了一種口氣,誰想她竟哇的一聲哭了。
“我家的樓房塌了,我媽媽沒有了,我爸爸給砸傷了,還躺在那里,沒有一點兒吃的東西,嗚嗚,奶奶聽說人家都上田里來了,就讓我來看看,我是看有人拿我才拿的,嗚嗚嗚……”
她訴說著,辯解著,看著拿槍的我,充滿了委屈、悲傷和恐懼。
她找到田里已經(jīng)晚了,只看見了一捆蔥。聽人說讓拿槍的抓住就要被打死,她只有等著處置了。
我的槍不自覺地慢慢放下,并且往身后藏著。我喊叫什么?威風什么?我的心被這雙淚眼深深地刺痛了。
“你能扛得動嗎?”
我走過去提了提那捆蔥,好重,足有30斤。她戛然止住哭聲,疑惑地看了看我。
“你讓我扛走嗎?我能!”
“那好吧,你快點走,別讓人看見�!�
我把蔥提起來,放在她弱小的肩背上。她往前一趔趄,差點就栽了去,那捆蔥早已滾了下來。她看都不看我,撲上去拖著、滾著,艱難地把蔥拖向前去,她舍不得放棄一點。我看見地上丟著兩根菜瓜,長長的,還不小,追上去塞進那捆蔥里。
“快點吧,路上別讓人搶了去�!�
我終于看著那個小小的身子和那捆大蔥滾出了地邊。三哥他們尚未走過來,我舒了一口氣。
那捆蔥拿回去能做什么吃呢?煮菜?包包子?許能暫時維持一下那老少一家的生計。不知她的家庭住址,真想回去弄一筐土豆送去。
明天她還會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