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天香的牡丹一度作為國花的主要候選花,以畫牡丹而知名的畫家湯兆基也被稱為“湯牡丹”,針對當下中國牡丹研究處于零散研究的現(xiàn)狀,提出了建立“牡丹文化學”的設想。他希望建立的“牡丹文化學”覆蓋龐大的體系,涉及植物、園藝、藥物、旅游、文學、美術等多個門類,需要跨學科跨地域梳理、整合其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它應當回答包括牡丹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傳承、應用在內的全部問題。本書是湯先生有關牡丹題材的書畫作品結集,是一種有關牡丹文化的佳著。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牡丹,中華民族對之情有獨鐘的名花。尤其到了盛唐時代,呈現(xiàn)出了空前繁榮景象。舉國上下欣賞、歌詠、描繪牡丹成了風靡整個社會的風氣。
牡丹在藝術作品中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重要形象,在視覺藝術中,中國畫牡丹的成就尤其突出。
中國畫牡丹最早見記載是南北朝的楊子華。到了唐代中國畫各類畫種成熟,花鳥畫成為獨立畫種而迅速發(fā)展。湯垕《畫鑒》:“宋之徐、黃,為古今規(guī)式!毙煳醺毁F,黃筌野逸,從此開創(chuàng)了中國畫牡丹的壯麗局面。
中國畫家喜愛繪畫牡丹,不僅因為牡丹具有可以用作比喻國家和富貴的特質,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勁骨剛心的象征!妒挛锛o原》曰:“武后詔游后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于洛陽,故洛陽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艷質足壓群葩,而勁骨剛心尤高出萬卉,安得以富貴一語概之!
上海與牡丹自古多有情緣。上海古鎮(zhèn)法華鎮(zhèn),即現(xiàn)在的法華鎮(zhèn)路地區(qū),曾是遍種牡丹的“小洛陽”。南宋時期,洛陽花農南下逃難至此,所以,他們帶來了洛陽牡丹并形成家家栽種牡丹的習俗,“法華鎮(zhèn)牡丹”隨之馳名江南。清朝和民國時期,海派中國畫在上海發(fā)展,名畫家吳昌碩與虛谷、蒲華、任伯年等都是喜歡畫牡丹,且留有大量佳作,成為海派繪畫的一大特色。
牡丹,以傾國傾城的身姿和繁華盛世的情懷,讓中華數(shù)千年動容,那么時下牡丹在宣紙上的描繪,則是一代大國復興的文藝標志。
湯兆基,擅長書畫、篆刻,素有“三絕”之譽。篆刻古樸道勁,游刃有余,左手奏刀,又以“鐵筆左篆”著稱,F(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上海工藝美術學會秘書長、上海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杭州西泠印社社員,曾任《上海工藝美術》雜志主編,政協(xié)上海市委會常委、市政協(xié)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工藝美術設計協(xié)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