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照殘疾人運動員參與運動訓練的邏輯順序(參訓前、參訓中及退役后),觀察、分析其參訓的全過程。這不僅便于在時間維度上把握殘疾人運動員參訓的全貌,診斷不同階段存在的典型問題,而且可以深入、具體地觀察制約殘疾人體育發(fā)展的社會因素,從而更為準確、有針對性地把握殘疾人體育參與和社會的互動機制,為我國殘疾人體育的相關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陸貝,1982年4月出生,山東淄博人,教育學博士。2007-2010年間,師從任海教授,攻讀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學及殘疾人體育。現(xiàn)為高校講師。攻讀學位期間,以語言翻譯的角色參與到2008年奧運會的賽前和賽中服務工作,并獲得“翻譯貢獻獎”。同時,參與《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競賽項目通用知識讀本》的翻譯和編輯工作。并師從任海教授多次參加各類大型課題的調(diào)查研究工作。任教期間,獲得掛職鍛煉和出國訪學的機會,申請獲得省市級課題2項、校級課題2項,并發(fā)表論文數(shù)篇。
1 文獻綜述1
1.1 國內(nèi)學者關于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研究1
1.1.1 殘疾人生活保障2
1.1.2 殘疾人就業(yè)保障3
1.1.3 殘疾人教育保障5
1.1.4 殘疾人康復保障6
1.1.5 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存在的問題7
1.1.6 殘疾人社會保障仍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8
1.2 國內(nèi)外學者關于殘疾人體育的研究8
1.2.1 國內(nèi)學者關于殘疾人體育的研究8
1.2.2 國外學者關于殘疾人體育的研究16
2 研究設計與方法18
2.1 研究對象與調(diào)查對象18
2.1.1 研究對象18
2.1.2 調(diào)查對象18
2.2 研究方法19
2.2.1 文獻資料法19
2.2.2 訪談法19
2.2.3 調(diào)查問卷法20
2.2.4 觀察法22
2.2.5 個案分析法22
2.2.6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22
2.3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22
2.4 研究思路與框架23
2.4.1 研究框架23
2.4.2 研究思路23
3 分析與討論25
3.1 殘疾人體育及其歷史沿革25
3.1.1 殘疾人體育相關概念的辨析25
3.1.2 中國殘疾人體育歷史沿革28
3.2 參訓前殘疾人運動員參訓途徑與動機34
3.2.1 殘疾人運動員參訓途徑34
3.2.2 殘疾人運動員參與運動訓練動機分析43
3.2.3 小結68
3.3 參訓中殘疾人運動員生存狀況及其制約因素69
3.3.1 殘疾人體育個體功能對殘疾人運動員身心狀況的改善69
3.3.2 殘疾人運動員生存狀況74
3.3.3 殘疾人運動員訓練、參賽保障狀況93
3.3.4 參訓中制約殘疾人運動員發(fā)展的因素113
3.3.5 小結119
3.4 退役后殘疾人運動員的生存狀況及其制約因素分析119
3.4.1 殘疾人運動員關于退役的態(tài)度及其原因探析120
3.4.2 參訓前期望實現(xiàn)情況124
3.4.3 運動生涯對殘疾人運動員就業(yè)影響126
3.4.4 小結135
4 結論與建議136
4.1 結論136
4.2 建議137
參考文獻139
附錄1 運動員調(diào)查問卷145
附錄2 教練員調(diào)查問卷161
附錄3 運動員訪談提綱166
《我國部分殘疾人運動員參訓過程及保障》:
3.2.2.2.1.3心理康復制度的缺失促其另辟他徑實現(xiàn)心理康復
從制度的視角來看,目前我國針對殘疾人群體提供的支持大都集中在物質(zhì)方面,如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濟等。不可否認,物質(zhì)方面的幫助對于殘疾人來說至關重要。但是,物質(zhì)的貧困并不是貧困的全部內(nèi)涵,僅僅在物質(zhì)層面關注殘疾人的問題是不夠的。
目前,我國針對殘疾人問題制定的相關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是針對生活在貧困線下的殘疾人及其家人制定的;重殘補貼制度,主要是經(jīng)濟較發(fā)達城市針對一級、二級殘疾程度的殘疾人實行的補貼制度;按比例安排就業(yè)制度,主要是為了保障用人單位招聘一定比例的殘疾人就業(yè),擴大殘疾人就業(yè)率而制定的,等等。從這些制度來看,它們都是對殘疾人提供的物質(zhì)方面的制度保障。而關于殘疾人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制度還未出臺。因此,殘疾人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與對殘疾人精神領域關注不夠以及支持性的制度缺失密切相關。
因此,當殘疾人運動員遭遇社會角色的轉變而導致心理問題嚴重時,心理康復卻未能發(fā)揮其作用。而作為殘疾人個體來說,他們也需要心理的釋放和寄托,他們需要一種更好的途徑來實現(xiàn)心理的滿足,恰巧殘疾人體育可以擔當此使命。李艷在《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的狀況與心理效益》一文中認為,“體育為殘疾人提供了增強自信心的機會;提供了增強適應力的機會;有助于防止或降低抑郁;有助于防止或減少隱居式的生活;提供了獲得樂趣、享受生活、體驗充實與滿意的機會;有助于殘疾人更積極地投入其他的教育或訓練性的活動中”。所以,滿足心理上的需求這一動機促使他們參與運動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