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稿為作者近年來從事當代文學批評研究的文章,共分為四輯。輯一,主要是對20世紀90年代至新世紀前十年長篇小說文體流變的梳理和研究,屬于綜論性質(zhì)。輯二,主要是對山西新銳作家作品的評論。輯三,對中外經(jīng)典小說(主要是長篇)進行重新解讀。輯四,乃網(wǎng)絡通俗小說剛剛興起時,所作的一些探討和研究。
第一輯 具象闡述之前
20世紀90年代長篇小說文體流變
新世紀長篇小說文體流變(2000-2
站在山西“80后”小說家身后
文學批評離“真正”還有多遠?——從習近平《講話》看文學批評現(xiàn)狀
第二輯 作家與作品
閻連科:荒誕,靈魂深度的真實
走在抵達大眾內(nèi)心的路上——借《暗算》和麥家論文學
他們,她們——在《靜樂陽光》下
“我他媽的”在焦慮——手指小說述評
楊遙的“非馬”
發(fā)現(xiàn)上帝之手后——且說浦歌《大魚的模樣》
從厚描到厚述——睜眼看浦歌《離那兒不遠有個養(yǎng)老院》
“第四種人”的囚徒語錄——讀孫頻小說集《無極之痛》
寒冬夜奔的靈魂——讀陳克海小說的思與談
楊晉林小說《柔毛之過》的素與葷
從阿Q到疤瘌四——話說張全友的小說《仿佛》
蘇二花的《秘密》與小說技術化的界限
從小就是一生——曹向榮《四月花》的浪漫主義訴求
什么在發(fā)生,什么已發(fā)生——續(xù)小強《反向》:路肩上的螞蟻
只有少數(shù)幾個詞——相逢令劍與他的詩
天空壓得很低——阿微木依蘿的散文世界
寧真率,毋安排——讀林鵬《東園公記》小語
第三輯 經(jīng)典小說之又一種聲音
“人形”之后——王蒙之《活動變?nèi)诵巍?br />
重塑民族的魂靈?——陳忠實之《白鹿原》
為凋敝的鄉(xiāng)村“豎碑”——賈平凹之《秦腔》
塵埃之旅——阿來之《塵埃落定》
門里門外的“玫瑰戰(zhàn)爭”——鐵凝之《玫瑰門》
“活著”的態(tài)度——余華之《活著》
抗爭的悲壯,悠遠的悲憫,徹骨的悲涼——遲子建之《額爾古納河右岸》
一場不折不扣的喜。俊穹侵洞罕M江南》
世上所有的秘密都藏在夢中——麥家之《解密》
難不成也是個謎?——蘇童之《河岸》
點點楊花入硯池——王安憶之《天香》
幽幽“蛙”鳴——莫言之《蛙》
這“人間”不來也罷——李銳之《人間》
前世相約的“牢”——嚴歌苓之《陸犯焉識》
讓荒誕照進現(xiàn)實——閻連科之《受活》
那道坎兒——張翎之《金山》
錯過了什么,放下了什么——方方之《水在時間之下》
之于現(xiàn)在的意義——路遙之《平凡的世界》
你將度過怎樣的人生?——路遙之《人生》
美了美了美了——王朔之《看上去很美》
苦難與清香——呂新之《白楊木的春天》
一重,二重,三重——韓寒之《三重門》
每一代人的青春標簽——笛安之《告別天堂》
“風箏”飛向哪里——卡勒德·胡賽尼之《追風箏的人》
它屬于所有能夠理解那段歷史的人——約翰·伯恩之《穿條紋衣服的男孩》
“巴別塔”的美——卡洛琳·帕克絲特之《巴別塔之犬》
這真的是一個小故事而已——馬克斯·蘇薩克之《偷書賊》
孤獨,卻不孤單——維多利亞·希斯洛普之《島》
連上帝都在哭泣——弗蘭克·邁考特之《安琪拉的灰燼》
第四輯 通俗小說可觀者
對于“玄幻小說”的一種描述與分析
《誅仙》的情道
“盜墓小說”淺談
“古墓”密碼——《盜墓筆記》之我見
“青春校園小說”印象
“悲傷”的河流——讀郭敬明小說《悲傷逆流成河》
“言情小說”概覽
《綰青絲》:現(xiàn)代愛情的歷史演繹
后記
《又一種聲音/新銳批評家叢書》:
自《69屆初中生》之后,王安憶在90年代連續(xù)推出了幾部較有分量的長篇小說。從《紀實與虛構》和《長恨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她這一時期文體探索的新變化。相較于《69屆初中生》對心理敘事的偏愛,王安憶開始從理性的世界中突圍出來,潛心營構著她那“碎裂”的人生語錄!都o實與虛構》便是這語錄的第一章。書名本身即已交代了文本的基本框架,“紀實”是作者對自己的寫作和情感虛無性的真實記述,而“虛構”則是文本內(nèi)容以及文本之外作者自我的“不真實”。這里,一切有關“我”和“我”的家族的情節(jié)敘述都成了“虛構”的代名詞,敘述本身的分離才是小說真正的表現(xiàn)對象。正是因為這種對敘述本體化的追求,有的評論家更傾向于把它歸入“先鋒敘事”的行列。
《長恨歌》的審美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敘事手法和語言的運用上!堕L恨歌》中說:“上海的市民,都是把人生往小處做的。對于政治,都是邊緣人。”“邊緣人”既是上海市民的生存狀態(tài),也是敘述者所持的基本立場。從“邊緣人”的角度來看,歷史自然會呈現(xiàn)出另一種狀態(tài),“真實的歷史”或者所謂的“正史”在他們的眼中已失去了原來的意義!皻v史”成為一個符號,或者已淪落為日常生活中“柴米生計”的歷史。于是,小說中對社會歷史背景的敘述便極盡概括之能事,極其簡略甚至可有可無,敘述者在新的“民間”視角上重新演繹著生存的歷史。這也正是“新歷史小說”典型的敘事方式。與此相對的是,文本對生活細節(jié)的描述卻極其精細煩瑣,二者共同形成敘事的兩極。此外,文本的語言也呈現(xiàn)出“語言的狂歡和語言的膨脹”特征。尤其是在小說第一部第一章中,對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的描述使用了多個排比句群,從各個方位不厭其煩地進行細部刻畫,為王琦瑤的生存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濃郁的都市氛圍。
賈平凹在90年代創(chuàng)作有四部長篇小說《廢都》《白夜》《土門》《高老莊》,構成了他對“精神家園”的探尋歷程,這些作品除了具備賈氏小說的一般特征之外(在對《浮躁》的分析中已有所提及),還體現(xiàn)出了新的藝術向度。其中,《廢都》和《高老莊》在文體上的創(chuàng)新意識較強,是無法避而不談的。
早在《浮躁》中,賈平凹就聲稱再也不會使用嚴格的寫實手法來創(chuàng)作小說了,他說:“我欣賞這樣一段話:藝術家最高的目標在于表現(xiàn)他對人間宇宙的感應,發(fā)掘最動人的情趣,在存在之上建構他的意象世界。硬的和諧,苦澀的美感,藝術誕生于約束,死于自由!薄稄U都》正是他孜孜以求的古典美學境界的充分體現(xiàn)?傮w來說,《廢都》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兩點,一是性,二是魔幻象征意味的強化。以性作為小說的切入點,是小說最為大膽之處,小說中大段大段“金瓶梅”式性描寫的出現(xiàn)也是《廢都》遭到很多人詬病的主要原因。不過,從小說的整體布局來看,它與《日光流年》的寫作意圖是相似的,都是想通過這種極致敘事的方式,去展露人類精神意義上的某種向度。小說中,性作為人的一種本能形態(tài),已然物化為某種象征意象,莊之蝶對性的癡迷也正是現(xiàn)代人失去精神依托,向本能欲望迅速退化的可悲寓言。象征與魔幻意味在《廢都》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可以說,迄今為止,在賈平凹的所有小說中,《廢都》中的象征意象是密度最大的。小說的書名——廢都,開篇出現(xiàn)的三件奇事,安全島上老頭說出的一段歌謠,莊之蝶和幾個女人調(diào)情戲耍的“求缺屋”。塤聲在文本中的時隱時現(xiàn)……而且,由于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力,除了顯而易見的實體意象之外,還有眾多的抽象意象,比如書中“哲學牛”的理性思索,就是對現(xiàn)實社會的否定。即便是莊之蝶的名字也暗含著“莊生夢蝶”的虛幻感和對情節(jié)敘述的解構,即“到頭來全是一場夢”。這種意象的極度泛化使小說的隱喻性陡然增強,可以說,整部小說就是一個意象自足體,它具有無限大的意義指向空間,從而使小說獲得了無限廣大的超現(xiàn)實意味。賈平凹這種對“情節(jié)處理成意象”的切實追求,使《廢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類似于《紅樓夢》的某種神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