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胡樸安:中國風俗(套裝上下冊)
《胡樸安:中國風俗(套裝上下冊)》是近代民俗研究大家胡樸安先生窮數(shù)十年之功,廣為搜羅有關民間風俗的典籍雜志匯集成冊。書中對各地方志和古今筆記、刊物中所載風俗進行了匯編,既可使我國風俗民情不致淹沒于浩繁卷帙之中,又可免除人們翻閱求索之勞,也有助于對我國民俗風情進行整體、系統(tǒng)的了解研究。
中國風俗
自序 自序 語曰:“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敝袊鶈T遼闊,為千里者以十計,為百里者以千計,各自為風,各自為俗,風俗之不同,未有如中國之甚者也。以中國不同之風俗,數(shù)千年來,在統(tǒng)一國家之下,卒能相維相持于不敝者,其道安在?間嘗求之而得其故,蓋以學術統(tǒng)一而已矣。自漢武表章六經(jīng),儒術遂尊,佛雖盛于晉唐之際,出世而非人世,不能與儒家爭政治之權。所以自漢以后,迄于清季,為儒術統(tǒng)一國家之時期,雖其間亂亡相繼,而其由亂而治、由亡而存者,無不揭橥儒術,以為收拾人心之具,所以不同之風俗,而卒能歸于統(tǒng)一者此也。西學東漸,功利之說興,儒家仁義之說,不能與之相抗,學術分裂,各執(zhí)一端,于是不同風俗之國家,遂無統(tǒng)一之望矣。夫求治之道,須因病施藥,不可削足適履。學術既無統(tǒng)一之能力,當留意于風俗之習慣,而為因病施藥之舉。今之從政者,昧于中國情形,稗販東西成法,強納不適宜之中國,本無約束也,盛為自由之說;本無階級也,盛為平等之說;本無資本家也,盛為經(jīng)濟支配之說;本不輕視農(nóng)民也,盛為勞工神圣之說。多數(shù)人民,未受種種之痛苦,故對于自由、平等、經(jīng)濟支配、勞工神圣之說,漠然不動于其心;而為此說者,卒不能以之增進人民之幸福,適為少數(shù)人借為爭權奪利之資。此不知國情者不足以言治道也。即其號為知國情者,亦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甲唱一說,合于甲省之習慣,乙省之是否適宜不問也;丙唱一說,合于丙省之習慣,丁省之是否適宜不問也;推之戊、巳亦然。所以不周知全國風俗,而欲為多數(shù)人民謀幸福,縱極誠心,于事無濟。韞玉有見于此,而力不逮,未能周行國境,一一詳考其風俗,乃退而讀方志,凡有關于風俗者,隨筆記之,積成巨冊。合肥闞君軼群,江寧鄭君肖崖,及侄惠生,復從近人筆記、游記、日報、雜志中,節(jié)抄風俗之記載,成書亦復相埒,乃董而理之,以抄自方志者為上編,抄自筆記、游記、日報、雜志者為下編,編各十卷。庶幾中華全國之風俗,雖非目睹,聊當耳聞。不敢謂足為從政者考鏡之資,其有留心風俗之君子,實地調查,則此編或可為萬一之助云爾。 民國十一年一月涇縣胡韞玉樸安自識
胡樸安(1878—1947),安徽涇縣人。近現(xiàn)代著名文字訓詁學家、南社詩人。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學、曾經(jīng)出版《中國文學史》、《文字學叢論》、《中國學術史》等。
自序
上編 卷一 順天 總志 山東 濟南 兗州 東昌 青州 登州 菜州 武定 沂州 泰安 曹州 山西 總志 方言(附) 農(nóng)家月令(附) 太原 平陽 潞安 汾州 大同 朔平 寧武 澤州 蒲州 遼州 沁州 平定 忻州 代州 保德 解州 絳州 吉州 隰州 卷二 河南 開封 歸德 彰德 衛(wèi)輝 懷慶 河南 南都 汝寧 汝州 陳州 許州 禹州 鄭州 陜州 光州 江蘇 江守 蘇州 松江 常州 鎮(zhèn)江 淮安 揚州 徐州 太倉 海州 通州 安徽 安慶 徽州 寧國 池州 太平 廬州 鳳陽 潁州 滁州 和州 …… 下編
卷一
順天 總志 順天府屬州縣二十有四,星羅棋布,壤接趾錯,風尚不殊。然諺云“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霸、文偏于南,與保定、河間相似;昌、密偏于北,與宣化、永平相似;寶、寧富庶,俗尚奢靡;平、懷狹隘,民情貪鄙——大同之中,不無微判。爰甄其岐尚者著于篇,以備在位者問俗采風,于以補偏救弊云爾。 民風 順天戶口繁富,民風篤實;加以地多磽薄,人近樸陋。距京師數(shù)十里,即棲茅啜菽,一如窮鄉(xiāng)僻壤。西北多山,民習勤苦;東南多水,民憂泛濫。唯通州、武清下接津沽,近年各國通商,輪舶翔集,大艑長舸,百貨薈萃,民食其利,富厚日形。然華而不靡,勤而不惰,知得于觀感者深矣。州縣志類多追述前徽,有可諷世勸民者,如—— 《寶坻洪志》曰:知縣洪肇楙,適軍糧城,失路,見一樵者,遣役問之。掖至輿前,問曰:“此何地名?”曰:“不知!薄盃栕『吻f?”曰:“不知!薄盃柡涡彰?”亦曰“不知”,蚩蚩木立。洪笑而釋之,去數(shù)武,復佇望而笑。洪嘆曰:“甚哉,民之醇也!其不見官吏也久矣,宜其始則茫茫然驚,繼則嘻嘻然樂也!美哉俗乎!”《范書》載劉寵為會稽太守,狗不夜吠,民不見吏,龐眉皓發(fā)之老未嘗識郡朝。史之所稱,豈不懿哉!若夫役繁訟多,終歲之勤,半在官府,雖欲其愚,不可得矣。 《永清周志》曰:東鄉(xiāng)濱河,河東韓村、陳各莊一帶,地土磽瘠,多沙堿,不宜五谷,居民率種柳樹。柳之大者伐薪為炭,細者折其柔枝,編緝柳器,貧民往往賴之。凡采柳在夏秋之交,早則液潤而天,遲則疏燥而強,皆不中于束縛。大者為筐,可容石許,小者或類盤盂,方圓徑二寸,量其工力繁約而計其值。業(yè)編柳者,窨地為室,篝火其中,不知時日早暮。蓋治柳枝,必先柔之以水,剝其青膚,瑩白如荑,乃可屈曲,見風則脆而折,故就窨室成之。老幼男婦,窮日所為,八口乃可給也。橫上居民,專以織柳為升斗量器。器良易售,云是有巧術,鄉(xiāng)黨相約,不得授法于女子,恐女子嫁別村,轉授夫婿,爭其業(yè)也。 《東安李志》曰:俗尚文雅,人多技藝,沉鷙而有材力,重許諾,矜豪俠,質性厚重。 《香河劉志》曰:喪家延僧眾作佛事,以薦亡者。道場或三日,或五七日畢。送僧襯錢,僧必以十分之二送還主家。凡土木工匠,日久亦然。至今如此,亦醇風之一端也。 《三河陳志》曰:賓至則壺酒盤餐,絕無兼味;即縉紳富室,亦略無靡麗,其習俗使之然也。 《寧河丁志》曰:寧邑人多樸拙,然終歲勤動,游手好閑者絕少。各項工作,所操藝事,僅能成器備用,無有以近巧名者。而沿河莊戶,皆以結魚網(wǎng)為業(yè),得微利,少可自贍。耕種之區(qū),親馌餉,佐耘耔,率以為常。堿薄下濕,地晝取茅、夜索绹,不減《豳風》景象。邇更勤于紡績,司中饋畢,聚家之老幼,姑率其婦,母督其女,篝燈相對,星月橫斜,猶軋軋紡車聲達戶外也。 《昌平宋志》曰:士則務實學,尚樸質,貧者多耕以自養(yǎng)。舊志所謂“足跡不入公庭,耳目不交市儈”,非虛語也。農(nóng)則山居之民,以果樹為業(yè);山外者,專務力田。然素鮮蓋藏,一遇兇年,支絀立見。 《房山佟志》曰:城內不乘輿馬,無貴賤少長,出則于郭外乘之,入則至郭外下輿馬步入;橐霾粨褙攧荩〒窬斯门c婿之賢者相締。邇來有尚財勢,而晚多敗棄者,邑人每以為戒。遇喪葬,務盡哀合禮,不以觀美為悅;祭奠盡誠,不以牲醴錯陳為豐。賓客會飲,將敬而已,不以華綺重簋互相炫耀;但醉狂豪呼,時露悲歌慷慨之概。不特貧賤單族服飾不尚侈靡,即富貴之家,只期莊雅為佳,較京師之繁縟、良涿之浮夸,稱最樸焉。一切器物,但取堅質適用而已,不以雕鏤金玉相競尚。渾噩之氣,獨留于巖邑。 《霸州周志》曰:州西地皆平衍,民樹桑棗、勤耕織。然當諸河之沖,頻罹水患。東多水鄉(xiāng),饒魚鹽席葦之利;南汗下沮洳,不得耕播,民多業(yè)漁。其俗樸野,愚鈍倔強,不肯屈折。每秋水泛濫,多棄業(yè)攜家徙別所?け鄙潮〔灰斯,民種榆柳、植瓜果,與諸屯接壤,有軍衛(wèi)風。 《保定成志》曰:敦好禮義,崇尚廉恥;橐鲆詴r,隨其貧富;喪祭唯禮,稱其有無。錢糧如期而納,訴訟輸誠而理。不事浮靡之習,頗有篤實之風,其事均有足傳者。 冠禮 士大夫家,子弟十六,父命加冠,或岳丈為婿加冠。(《良鄉(xiāng)楊志》) 婚禮 先遣媒妁問名,取女年庚合婚。亦有男女親長作保親者,不以合婚,謂之撞婚。(《通州高志》) 擇吉具紅柬,央媒衣冠上門,四拜獻柬。(《薊州沈志》)行定禮,用釵釧鈿帛及羊酒果餅等物。將娶,行聘禮,用衣飾及羊酒果餅等物,俗名下茶,又名過禮。將娶,先期婿家備禮物及雞席送女家,曰催妝;女家送妝奩,仍以雞席歸婿家,曰鋪床。妝奩豐儉,各稱其家。前一日,曰花燭,男女家俱有戚友備禮稱賀,各設吉席款待。(《通州高志》) 娶之日,男子親迎,陳設燈燭,鼓吹至女家,女家為備酒醴敬迎,謂之喜筵。燕畢,女至婿家,夫婦同拜天地,行合巹禮。(《固安陳志》) 娶之次日,女家送果品等物,曰點茶。三日復送席,曰餪飯。娶后幾日,行廟見禮,女家親戚咸往婿家,曰會親。九日,女家迎婿女至家,曰回門。九十八日,女家親戚咸往婿家,曰作雙九;或女家復迎婿女至家,曰回雙。回九及一月,女家迎婿女至家,曰住對月;或婿先返,擇日送女歸。(《通州高志》) 喪禮 初喪辟踴哭泣,扶尸于床,覆衾其上,懸紙馬紙錢于門。(《固安陳志》) 詣五道、土地等廟,焚燒紙求魂。三日始殮。(《良鄉(xiāng)楊志》) 屬纊含斂,男括發(fā),女去頭飾,乃成服。告于鄉(xiāng)社之廟,日三次,三日乃止,謂之報廟。書死者姓氏年月榜于門,謂之殃榜。(《固安宋志》) 訃告親族,飯用不熟者含。孝子衰麻,哭無時。一日,合家不舉火、不食,孝子浴親尸,而置米鹽錢物于棺內,殮入棺。柩停院中,上覆以棚,親友皆臨吊,孝子稽顙答拜。每逢七日,必備筵奠,謂之做七——七者,戚也。(《固安陳志》) 世俗多修佛事,士大夫家亦有遵行《文公家禮》者。(《東安李志》) 逾月而葬,或有停喪至數(shù)年者。及筮葬,富者蓋席為棚,家祭,請題主,祠后土,以文武甲第主之。(《固安陳志》) 發(fā)引前一日,戚友賻吊,曰封靈。士大夫家,延庠生行遷柩禮。發(fā)引日,喪家或用僧道,士大夫家或用庠生于途,行遣奠禮。戚友束帛素服送殯,或設路祭,或設祭品于墓所,曰山頭祭。(《通州高志》) 喪家散孝,有孝袍、孝帽;貧者設奠而已,亦設孝帽。(《固安陳志》) 葬實土,或墳封而不樹,三日孝子增筑新土,謂之圓墳,亦謂之暖墓。(《通州高志》) 至清明日必填墳。持喪二十七月,百日不薙發(fā),遵制與京師同。(《固安陳志》) 送喪有擬司會,以其法度整肅擬于官司也。鄉(xiāng)人或二三十人,多寡不等,各為一朋;每朋推年尊者三人為長,次又推一人為主事者司出納,眾咸聽約束。一會各出銀錢,主事收掌,遇各人及親識有喪,則約齊于晡時往吊,量出會錢,以為奠賻,謂之坐宿;發(fā)引時,各具幡幢會送。凡行禮,坐立皆以齒,拜跪參差者有罰,冠裳秩秩,少長隨行,殊可觀也。(《順義黃志》) 祭禮 士大夫家,凡有廟堂者,祭于廟堂;無廟堂者,室中設一龕,奉神主。逢節(jié)祭拜,朔望焚祝,出入祗告,四時供鮮,生子、娶婦諸事必祭之。(《良鄉(xiāng)楊志》) 清明節(jié),祭掃先塋,懸掛紙,放起花,奠于墓所,比戶皆然;丶覐R,廣設幾筵,合族會食,歡洽竟日。亦有取次分門,在家會飲者。七月十五日獻麻谷,十月一日送寒衣,除夕、新節(jié)、元旦懸像設供,家家致祭。遇祖先忌日,請主在堂,具牲醴,舉家拜奠。三年服闋,肅儐相,備獻儀,祝告先靈,易兇從吉。不煩不怠,猶有古風。(《寧河丁志》) 歲時 正旦五更時,農(nóng)家秫秸一節(jié)擘開,依次挖十二孔,以配十二月,即以大豆十二枚置其中,線纏合之。質明開視,數(shù)至某月,豆?jié)q大,則某月多雨,無不驗者。清晨,牽驢一頭,隨喜神方位驅之,謂之迎喜神。(《固安陳志》)祀神祗,先換新衣。謁官師,拜尊長,親識往來交拜。候陰晴,觀日色,以占年歲豐歉。預治肴蔬,三日內不煮生、不煎炒,迎喜神、貴神。(《良鄉(xiāng)楊志》) 初二日,每家于祖塋焚紙錢,行四拜禮。(《固安陳志》) 初七人日,攜酒登高。(《良鄉(xiāng)楊志》) 自一日至十日,以陰晴卜六畜、人谷、菜果之豐耗。(《三河陳志》) 元夕,好事者先期按戶斂錢,為燈燭費,謂之燈會。(《固安陳志》) 十五至三十日,二泗娘娘廟有廟場香會。(《通州高志》) 十六日為耗磨日,宜飲酒,忌開倉庫。(《東安李志》)久患眼疾,以艾炙瓦窯即愈。(《房山佟志》) 二十五日,俗以為倉官誕辰,用柴灰攤院落中,為囤形,或方或圓,中置爆竹以震之,謂之漲囤,又謂之填倉。(《永清周志》) 二月初二日龍?zhí)ь^節(jié),人家以石灰引白龍,入以小灰,引黑龍出。亦有以小扁食祀者。(《寧河丁志》)以水和面如粥,置油于釜,熟食之,名曰煎餅。(《固安陳志》) 自初一至初三,各置土地廟,演戲祀神。十九日,北壩菩薩廟有廟場香會。(《通州高志》) 三月三日,病創(chuàng)者多以長流水洗之,即古人修禊遺意。(《涿州吳志》) 初二日,孤山廟有廟場香會。(《通州高志》) 清明,各祭于先塋,加新土,供牲醴,焚紙錢。祭畢,乃燖饌享馂余,少長咸集,謂之清明會。(《固安陳志》)有喪之家,三年內于春首戊寅日以前祭新墳,不過天赦日也。(《通州高志》) 自十七至十九,楊富店娘娘廟有廟場香會。(《通州高志》) 二十六日,俗稱為本縣城隍生日,相率賽會,奉神像,導以鼓樂旗幡,迎于街,及廟而止。(《永清周志》) 二十八日,俗為東岳誕辰,州人詣北闕東岳進香。(《涿州吳志》) 留臺光三元宮廟會。(《房山佟志》) 自二十七至二十九,東岳廟有廟場香會。(《通州高志》) 谷雨,貼逐蝎圖于壁以壓之。(《東安李志》) 四月,自初一至十五,宏仁橋娘娘廟、張灣廣福寺,俱有廟場香會。(《通州高志》) 俗不養(yǎng)蠶,婦人無事,自初春時即治秋令衣服,必于此月告竣。(《固安陳志》) 初八日,登崆峒山,賽崔府君神。(《薊州沈志》) 十八日,天開娘娘廟會。(《房山佟志》) 登五名山,賽圣母會。(《薊州沈志》) 草寺娘娘廟有廟場香會。(《通州高志》) 二十六日,本縣城隍生日,賽會。(《順義黃志》) 二十七八日,城內外四處藥王廟,有廟場香會;(《通州高志》)男女上廟進香,絡繹于道。(《東安李志》)北闕九神廟,有廟場香會。(《通州高志》) 五月初一日,本州城隍(自四月晦日至初一日)廟場香會。里二泗娘娘之廟,亦于初一日有廟場香會。(《通州高志》) 端午日,城邑皆佩艾葉,飲雄黃酒,食角黍,親友交饋;村中第食角黍而已。(《固安陳志》)系采絲于小兒背,謂之長命縷。(《東安李志》) 十三日為關帝誕,自初一至晦日,王恕園關帝廟有廟場香會。(《通州高志》) 夏至,戴蓖麻子葉、長命菜——即馬齒莧也。(《涿州吳志》) 六月六日,汲水浸物,經(jīng)久不壞。(《三河陳志》)曝書及衣服,為冰雹會。(《固安陳志》)曝衣。(《通州高志》)農(nóng)家以土谷神掛于地頭,名曰掛土地頭。(《香河劉志》) 十七日,俗稱本州城隍誕,有廟會。(《通州高志》) 二十三日,賽火神廟。(《薊州沈志》) 二十四日,為分龍會。(《固安陳志》) 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月影以驗工拙。(《良鄉(xiāng)楊志》)至夕,設瓜果酒脯,祭織女。(《固安陳志》) 十五日,作盂蘭會,放河燈。(《固安陳志》)或于衢路,曰旱道燈。(《東安李志》)攜楮錢,登隴墓祭奠。(《固安陳志》) 八月二十八日,城隍誕辰,賽會。(《薊州沈志》) 九月九日,鄉(xiāng)農(nóng)散工,開六畜欄,牧于田野。(《三河陳志》) 冬至日,行釋菜先師禮,懸像或設主,師生以次肅拜。奠獻畢,敬撤像,主則跪焚之。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謂之拜冬。(《固安陳志》) 臘月八日,臘八粥必于五更以前食之。俗傳食粥早,則五谷之收成亦早。(《固安陳志》) 除日,各隨家之貧富,預備酒肴果物,以給新歲之需。易門神桃符,貼春聯(lián),以祓不祥。居喪之家,必登門拜之,謂之拜孝年。至朝,則日高三丈,猶閉戶不出也。 山東 山東 濟南 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帶礪山海,高壤數(shù)千里,宜五谷桑麻,多文采布帛魚鹽。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史記》) 俗彌奢,織作冰紈繡綺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漢書》) 齊部舒緩養(yǎng)名。(《漢書·朱博傳》) 水道遒勁而急,故其民粗而好勇。(《管子》) 齊郡風俗,男子多務農(nóng)桑,崇尚學業(yè)。(《隋書》) 齊固為文學之國,然亦以朋比夸詐見于習俗。(曾鞏《齊州詩序》) 濟南人敦厚,闊達多大節(jié)。(元程口《遂間堂記》) 歷城縣 重農(nóng)桑,崇學業(yè),樂輸將,敦氣節(jié),其大較也。而四鄉(xiāng)三關,風尚各異:南鄉(xiāng)務耕牧,椎魯畏法,而近關雜處,人多剽悍;東鄉(xiāng)習耕讀,聰察善訟,俗號殷富,士多出仕,而近關者稍樸鄙;西鄉(xiāng)亦務稼穡,知誦讀,近關之士多雅秀而文,然稍失之華;北鄉(xiāng)則專治畦圃,敦樸無他營,最為近古。(《邑志》) 章丘縣 關廂士民雜居,商賈輻輳,營機利,多駔儈。西錦平曠,俗勤耕作。東北為清平鄉(xiāng),多業(yè)桑,蠶成,織紗絹,為利不貲。南則東錦清河上下,菱芡葦蒲均資其利。西南夾山而居,即依山為業(yè)。士知讀書,好吟詠;女勤織紡,奮節(jié)義。(《邑志》) 鄒平縣 民業(yè)農(nóng)桑,士知禮義,性儉樸,居處不事商賈;婦女蠶桑之外,兼務紡績。婚娶視家豐嗇為禮,喪葬頗崇外飾。(《邑志》) 淄川縣 自昔崇尚經(jīng)術,敦勵名節(jié)。今其俗猶循禮讓、急租賦,爵名詞翰甲于他邑,歲時伏臘尚不失先民遺義,而喪葬則專事繁華。(《邑志》) 長山縣 民無游惰,務農(nóng)桑而輕貿易;士絕奔競,尚文學而重婚姻。(《邑志》) 新城縣 文學彬彬,甲于他邑。民朝免襁負,夕秉耒耜,無敢淫佚。婦則布襦蓬首,操作恐后。士眈吚唔,嚴尚師友。薄婚娶,而厚于喪禮;重交際,而儉于居恒。殆古風之猶存者。(《邑志》) 齊河縣 士大夫崇尚禮讓,不事干謁。庶民男耕女織,茹藿被毳,少有牽牛服賈于遠方者。嫁娶喪葬之禮秩秩由舊。士□□□不務紛華,□修之暇門外□力于南畝。淳樸之風亦概可見矣。(《邑志》) 齊東縣 貴禮尚義,長老有勤儉之范,子弟多弦誦之風。(見劉敏中《齊東學記》) 婦女務蠶績,一切公賦、終歲經(jīng)費,多取辦于布綿。(《邑志》) 濟陽縣 士好經(jīng)術,矜名節(jié);民務農(nóng)桑,負意氣。婚喪相助,獎善嫉惡,不遺余力,猶為直道而行者。(《邑志》) 禹城縣 祝阿縣俗,賓婚大會,肴饌雖豐,至于蒸膾,嘗之而已;多則謂之不敬,共相誚責,此其異也。(見《隋書》) 作息隨朝暮,耕鑿供飲食。農(nóng)余恣歌謠,擊壤忘帝力;腥缣朴菝,哪知齊魯域。(見任宗美詩) 臨邑縣 生齒繁盛,習尚淳龐。地無遺利,人慣貿易。鄰里親黨,洽比一堂。疵賤不受非笑,尊富不事矜夸。詩書之業(yè),比屋彬彬;弦誦之音,皦于絲竹。士多知恥,罔事干謁。男耕女織,外內克勤,急公趨賦,無用督責。(俱見《縣志》) 長清縣 淳厚不佻,男多愿愨之行,女無艷冶之飾。薦紳多高尚,士厲廉隅、甘退讓,有古禮教之遺。民務樵采、種菜茹、勤紡織,皆有事畎畝,以自食其力,無輕去其鄉(xiāng)者。又其俗急公賦,而拙于生殖。冠婚喪祭,各成禮,弗為鄙嗇,而財用較他邑獨貧。古所稱士敦工樸,商愨女□,庶幾近之。(《邑志》) 陵縣 平原故址,其地無高山危巒,其野少荊棘叢雜。馬頰高津,徑流直下,無委蛇旁分之勢。故其人情亦平坦質實,機智不生。北近燕而不善悲歌,南近齊而不善夸詐。民醇俗茂,悃愊無華。(見《邑志序》) 德州 當水陸之沖,五方雜揉,語言嗜好,亦區(qū)以別。齊魯風教猶存,故士重廉恥、敦禮義,庸人、婦女亦知盡孝仗節(jié)。人文飚起,名卿蟬聯(lián),實甲山左。(俱見《州志》) 德平縣 人尚忠勇,家業(yè)農(nóng)桑,風俗淳厚。惜其小民,猶有頑梗好訟者。(《邑志》) 平原縣 崇孝悌,惜廉恥,畏刑辟,習儉素。鄉(xiāng)之長老,多厚重謹愿,讀書敦本,實其仕進,卒砥礪名節(jié)。農(nóng)工商賈,皆務敦篤,不敢犯非分。婦人亦慎內閑而修女職。無論貧富,于古蓋庶幾焉。唯婚嫁、喪葬,專事華靡。(《邑志》) 兗州 周以少昊之墟,封伯禽為魯侯,其民有圣人之教化。瀕洙、泗之水,其民涉渡,幼者扶老者,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長老不自安,與幼少相讓。故曰:“魯?shù)浪,洙、泗之間,龂龂如也!笨鬃幽诵蕖傲(jīng)”,以追述唐虞三代之道。弟子受業(yè)而通者,七十有七人。是以其民好學,尚禮義,重廉恥。地陿民眾,頗有桑麻之業(yè),無林澤之饒。俗儉嗇愛財,趨商賈,好訾毀,多巧偽。喪祭之□□備實寡。然其好學,猶愈于他俗。(俱《漢書》) □人重織作,機杼□□□。(唐李白詩) 人務耕桑,樸而不華,有古風趣。(《圖經(jīng)》) 兗州舊界,介于河、濟,地非險固,□雜數(shù)國。秦漢以降,政理混同,人情樸厚,俗有儒學。(《文獻通考》) 滋陽縣 士風和厚雍容,不事奔競。民亦畏法,為狙詐習。婚喪從儉,衣服布素,有先王之遺。(《邑志》) 曲阜縣 韓宣子謂周禮盡在魯,漢高祖謂守禮義之國。今時代雖遠,而冠婚喪葬,一稟《曲禮》。古道犁然,宛乎周情孔思焉。(《邑志》) 寧陽縣 士敦禮讓、勤詩書,不事虛名,非公事不履縣庭,衣冠咸尚樸質,尤急公輸稅,以為齊民倡。民多椎魯,家務耕鑿。(《邑志》) 鄒縣 鄒人東近沂泗,多質實;南近滕魚,多豪俠;西近濟寧,多浮華;北近滋曲,多儉嗇。(《邑志》) 泗水縣 周孔之教,衣被獨多。士廉而樸,不習進取;民質而惰,不善蓋藏。四民之業(yè),農(nóng)居六七,賈居一二;橐龇Q家,烝嘗宴會,奢儉得中。(《邑志》) ……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