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為明代醫(yī)學(xué)大家李時(shí)珍所著,載有藥物 1800多種,方劑11000多首,被譽(yù)為“東方藥物巨典”。本書(shū)以金陵版《本草綱目》為底本,選取實(shí)用的內(nèi)容進(jìn)行編排。本書(shū)包括氣味陰陽(yáng)、升降沉浮、對(duì)癥用藥等用藥治病內(nèi)容。本草部分選取目前常用、常見(jiàn)的品種,內(nèi)容包括釋名、集解、修治、氣味、主治、發(fā)明、附方等內(nèi)容。書(shū)中針對(duì)具體品種配有藥材圖、植物圖或動(dòng)物圖以及藥材或植物的識(shí)別特征、分布、采集等文字介紹。本書(shū)內(nèi)容實(shí)用、簡(jiǎn)潔,配圖清晰精美,將現(xiàn)代中草藥研究與《本草綱目》相結(jié)合,便于讀者參考閱讀。適合中醫(yī)藥工作者和中醫(yī)藥愛(ài)好者閱讀和參考。
適讀人群 :適合中醫(yī)藥工作者和中醫(yī)藥愛(ài)好者閱讀和參考。
包含較常見(jiàn)、常用的本草約300個(gè)品種,配有500多幅彩圖。每一品種的精華盡收書(shū)中。
第一卷 序列
氣味陰陽(yáng) / 1
五味宜忌 / 1
五味偏勝 / 2
標(biāo)本陰陽(yáng) / 3
升降浮沉 / 3
四時(shí)用藥例 / 4
六腑六臟用藥氣味補(bǔ)瀉 / 5
五臟五味補(bǔ)瀉 / 5
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 / 6
服藥食忌 / 8
妊娠禁忌 / 9
飲食禁忌 / 9
第二卷 諸癥用藥
反胃 / 11
嘔吐 / 11
呃逆 / 12
痢 / 13
轉(zhuǎn)筋 / 14
咳嗽 / 14
齒衄 / 15
血汗 / 16
健忘 / 16
不眠 / 17
消渴 / 17
遺精夢(mèng)泄 / 18
溲數(shù)遺尿 / 19
小便血 / 19
大便燥結(jié) / 21
脫肛 / 21
諸蟲(chóng) / 22
脅痛 / 22
腰痛 / 23
頭痛 / 24
眼目 / 24
面 / 25
鼻 / 25
唇 / 26
須發(fā) / 26
狐臭 / 27
風(fēng)瘙疹痱 / 27
疬瘍癜風(fēng) / 28
疣痣 / 28
第三卷 水火部
雨水 / 29
露水 / 30
冬霜 / 30
臘雪 / 30
夏冰 / 31
井泉水 / 31
節(jié)氣水 / 32
溫湯 / 32
熱湯 / 32
第四卷 土石部
蚯蚓泥 / 34
伏龍肝 / 34
墨 / 35
釜臍墨 / 35
百草霜 / 36
石膏 / 36
浮石 / 37
爐甘石 / 38
食鹽 / 39
第五卷 草部
甘草 / 40
黃耆(黃芪)/ 42
人參 / 44
沙參 / 46
桔梗 / 48
黃精 / 50
葳蕤(玉竹) / 52
知母 / 54
術(shù)(白術(shù)、蒼術(shù)) / 56
狗脊 / 58
貫眾 / 60
遠(yuǎn)志 / 62
淫羊藿 / 64
玄參 / 66
地榆 / 68
丹參 / 70
白頭翁 / 72
白芨(白及) / 74
黃芩 / 76
茈胡(柴胡) / 78
防風(fēng) / 80
升麻 / 82
苦參 / 84
延胡索 / 86
貝母 / 88
白茅 / 90
白薇 / 92
當(dāng)歸 / 94
芎?(川芎) / 96
蛇床 / 98
藁本 / 100
白芷 / 102
芍藥 / 104
牡丹 / 106
山柰 / 108
高良姜 / 110
益智子 / 112
蓽茇 / 114
縮砂密 / 116
肉豆蔻 / 117
補(bǔ)骨脂 / 118
莎草、香附子 / 120
藿香 / 122
澤蘭 / 124
香薷 / 126
假蘇(荊芥) / 128
薄荷 / 130
蘇(紫蘇) / 132
菊 / 134
野菊 / 136
茵陳蒿 / 137
艾 / 138
青蒿 / 140
茺蔚(益母草) / 142
夏枯草 / 144
劉寄奴草 / 146
旋覆花 / 148
青葙 / 150
雞冠 / 152
紅藍(lán)花(紅花) / 154
大薊、小薊 / 156
續(xù)斷 / 158
漏蘆 / 159
苧麻 / 160
胡盧巴(胡蘆巴) / 162
蠡實(shí)(馬藺子) / 163
惡實(shí)(牛蒡子) / 164
耳(蒼耳) / 166
天名精 / 168
蘆 / 170
麻黃 / 172
木賊 / 174
地黃 / 175
牛膝 / 178
麥門(mén)冬 / 180
鴨跖草 / 182
龍葵 / 183
葵 / 184
酸漿 / 186
決明 / 187
地膚 / 188
瞿麥 / 189
王不留行 / 190
車(chē)前 / 192
馬鞭草 / 194
鱧腸(墨旱蓮) / 195
藍(lán) / 196
連翹 / 198
蓼 / 199
葒草 / 200
虎杖 / 201
萹蓄 / 202
蒺藜 / 203
海金沙 / 204
大黃 / 205
商陸 / 207
大戟 / 208
甘遂 / 209
續(xù)隨子 / 210
莨菪 / 212
蓖麻 / 213
烏頭、附子 / 214
半夏 / 216
虎掌、天南星 / 217
蚤休 / 218
射干 / 219
鳳仙 / 220
菟絲子 / 222
五味子 / 224
蓬 / 226
蛇莓 / 227
覆盆子 / 228
使君子 / 230
木鱉子 / 231
馬兜鈴 / 232
牽牛子 / 234
紫葳(凌霄) / 236
營(yíng)實(shí)、薔薇 / 238
月季花 / 239
栝樓 / 240
葛 / 242
天門(mén)冬 / 244
百部 / 246
白斂(白蘞) / 247
何首烏 / 248
威靈仙 / 250
茜草 / 252
烏蘞莓 / 254
木蓮 / 255
忍冬 / 256
澤瀉 / 258
羊蹄 / 259
菖蒲 / 260
香蒲、蒲黃 / 262
水萍 / 264
石斛 / 265
骨碎補(bǔ) / 266
石韋 / 267
景天 / 268
酢漿草 / 269
地錦 / 270
昨葉何草(瓦松) / 271
第六卷 谷部
胡麻 / 272
大麻 / 274
小麥 / 276
大麥 / 278
蕎麥 / 279
稻 / 280
蜀黍 / 281
玉蜀黍 / 282
粟 / 283
薏苡仁 / 284
罌子粟 / 285
大豆 / 287
赤小豆 / 288
綠豆 / 289
扁豆 / 290
大豆豉 / 291
豆腐 / 292
陳廩米 / 292
飴糖 / 293
神曲 / 293
第七卷 菜部
韭 / 294
蔥 / 296
蒜 / 297
葫(大蒜) / 298
蕓薹(油菜) / 299
生姜 / 300
干姜 / 301
菘(白菜) / 302
萊菔(蘿卜) / 303
胡荽 / 304
胡蘿卜 / 306
水(芹菜) / 307
茴香 / 308
菠(菠菜) / 310
薺 / 311
莧 / 312
馬齒莧 / 313
苦菜 / 315
翻白草 / 316
蒲公英 / 317
蕺(魚(yú)腥草) / 318
薯蕷 / 319
百合 / 321
竹筍 / 322
茄 / 323
苦瓠 / 324
冬瓜 / 325
胡瓜(黃瓜) / 327
絲瓜 / 328
木耳 / 329
第八卷 果部
李 / 330
杏 / 332
梅 / 333
桃 / 334
栗 / 336
棗 / 337
梨 / 338
木瓜 / 339
山楂 / 340
柿 / 341
安石榴 / 342
橘 / 343
橙 / 344
柚 / 345
枇杷 / 346
銀杏 / 347
胡桃 / 348
荔枝 / 350
龍眼 / 351
榧實(shí) / 352
胡椒 / 353
蜀椒 / 354
吳茱萸 / 355
甜瓜 / 357
西瓜 / 358
葡萄 / 360
芡實(shí) / 361
蓮藕 / 362
第九卷 木部
柏 / 364
松 / 366
桂 / 368
辛夷 / 370
沉香 / 371
烏藥 / 372
楓香脂 / 374
檗木(黃皮樹(shù)) / 376
厚樸 / 377
杜仲 / 378
椿樗 / 379
楝 / 380
槐 / 382
秦皮 / 384
合歡 / 385
皂莢 / 386
柳 / 387
檉柳 / 388
卮子(松子) / 389
榆 / 390
桑 / 392
楮 / 394
酸棗 / 396
山茱萸 / 397
胡頹子 / 398
金櫻子 / 399
女貞 / 400
五加 / 402
枸杞、地骨皮 / 404
第十卷 蟲(chóng)部
蜂蜜 / 406
蜜蜂 / 407
露蜂房 / 407
螳螂、桑螵蛸 / 408
蠶 / 409
蝎 / 410
水蛭 / 411
蚱蟬 / 412
蟲(chóng) / 413
蜈蚣 / 413
蚯蚓 / 414
蝸牛 / 415
第十一卷 介鱗部
鯉魚(yú) / 416
鯽魚(yú) / 417
蝦 / 417
水龜 / 418
鱉 / 419
牡蠣 / 419
海蛤 / 420
文蛤 / 421
貝子 / 421
田螺 / 422
第十二卷 禽獸部
鵝 / 423
鶩(鴨) / 424
雞 / 425
豕(豬) / 426
羊 / 427
牛 / 428
驢 / 429
鹿 / 430
兔 / 431
附錄 A:古今度量衡對(duì)照表 / 432
附錄 B:古代醫(yī)家用藥劑量對(duì)照表 / 433
藥名索引 / 434
附方索引 / 438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