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典藏文集
推薦一
20世紀(jì)非常偉大的文學(xué)家之一、中國當(dāng)代文壇巨匠、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一個純粹的文人——汪曾祺
非常浪漫的散文集、非常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非常值得回味的藝術(shù)與生活的代表作。
推薦二
一個似水若云、如詩似畫的純美世界。
從容平淡,給人一種不可言說的溫愛
一部返璞歸真的文學(xué)經(jīng)典
心靈世界的至善至美
到歲數(shù)了,心里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推薦三
隨書贈送精美汪曾祺書畫書簽1枚
名家推薦:
若世界真還公平,他的文章應(yīng)當(dāng)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rèn)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蓯圻是態(tài)度,“寵辱不驚”!
——著名作家 沈從文
汪曾祺的作品洋溢著這樣的道德觀的迷人氣氛。他的小說也自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并未達(dá)到震聾發(fā)聵、令人心情激蕩的程度,但卻會使人在心靈深處持久地顫動。
——北大文學(xué)教授 曹文軒
汪曾祺有過《沙家浜》或《杜鵑山》的高峰,也有《凌煙閣》及《一匹布》的寂寞。他的一生起起伏伏,特別是與裘盛戎的相知,是很值得總結(jié)的。但另一方面也證明,像汪這樣資質(zhì)與聲望的編劇,在劇團(tuán)里也不是“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的。
——著名學(xué)者、作家 徐城北
大淖記事
一
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全縣沒有幾個人認(rèn)得這個淖字?h境之內(nèi),也再沒有別的叫做什么淖的地方。據(jù)說這是蒙古話。那么這地名大概是元朝留下的。元朝以前這地方有沒有,叫做什么,就無從查考了。
淖,是一片大水。說是湖泊,似還不夠,比一個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時,是頗為浩淼的。這是兩條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條狹長的沙洲。沙洲上長滿茅草和蘆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①,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夏天,茅草、蘆荻都吐出雪白的絲穗,在微風(fēng)中不住地點頭。秋天,全都枯黃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頂上去了。冬天,下雪,這里總比別處先白;┑臅r候,也比別處化得慢。河水解凍了,發(fā)綠了,沙洲上的殘雪還亮晶晶地堆積著。這條沙洲是兩條河水的分界處。從淖里坐船沿沙洲西面北行,可以看到高阜上的幾家炕房。綠柳叢中,露出雪白的粉墻,黑漆大書四個字:“雞鴨炕房”,非常顯眼?环块T外,照例都有一塊小小土坪,有幾個人坐在樹樁上負(fù)曝閑談。不時有人從門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圓的竹籠,籠口絡(luò)著繩網(wǎng),里面是松花黃色的,毛茸茸,挨挨擠擠,啾啾亂叫的小雞小鴨。由沙洲往東,要經(jīng)過一座漿坊。漿是漿衣服用的。這里的人,衣服被里洗過后,都要漿一漿。漿過的衣服,穿在身上沙沙作響。漿是芡實水磨,加一點明礬,澄去水分,曬干而成。這東西是不值什么錢的。一大盆衣被,只要到雜貨店花兩三個銅板,買一小塊,用熱水沖開,就足夠用了。但是全縣漿粉都由這家供應(yīng)(這東西是家家用得著的),所以規(guī)模也不算小。漿坊有四五個師傅忙碌著。喂著兩頭毛驢,輪流上磨。漿坊門外,有一片平場,太陽好的時候,每天曬著漿塊,白得叫人眼睛都睜不開?环、漿坊附近還有幾家買賣荸薺、茨菰、菱角、鮮藕的鮮貨行,集散魚蟹的魚行和收購青草的草行。過了炕房和漿坊,就都是田疇麥壟,牛棚水車,人家的墻上貼著黑黃色的牛屎粑粑—牛糞和水,拍成餅狀,直徑半尺,整齊地貼在墻上晾干,作燃料,已經(jīng)完全是農(nóng)村的景色了。由大淖北去,可至北鄉(xiāng)各村。東去可至一溝、二溝、三垛,直達(dá)鄰縣興化。
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綠色的木板房,房頂、地面都是木板的。這原是一個輪船公司。靠外手是候船的休息室。往里去,臨水,就是碼頭。原來曾有一只小輪船,往來本城和興化,隔日一班,單日開走,雙日返回。小輪船漆得花花綠綠的,飄著萬國旗,機(jī)器突突地響,煙筒冒著黑煙,裝貨、卸貨、上客、下客,也有賣牛肉、高粱酒、花生瓜子、芝麻灌香糖的小販,吆吆喝喝,是熱鬧過一陣的。后來因為公司賠了本,股東無意繼續(xù)經(jīng)營,就賣船停業(yè)了。這間木板房子倒沒有拆去,F(xiàn)在里面空蕩蕩、冷清清,只有附近的野孩子到候船室來唱戲玩,棍棍棒棒,亂打一氣;或到碼頭上比賽撒尿。七八個小家伙,齊齊地站成一排,把一泡泡騷尿嘩嘩地撒到水里,看誰尿得最遠(yuǎn)。
大淖指的是這片水,也指水邊的陸地。這里是城區(qū)和鄉(xiāng)下的交界處。從輪船公司往南,穿過一條深巷,就是北門外東大街了。坐在大淖的水邊,可以聽到遠(yuǎn)遠(yuǎn)地一陣一陣朦朦朧朧的市聲,但是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樣。這里沒有一家店鋪。這里的顏色、聲音、氣味和街里不一樣。這里的人也不一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風(fēng)俗,他們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倫理道德觀念和街里的穿長衣念過“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二
由輪船公司往東往西,各距一箭之遙,有兩叢住戶人家。這兩叢人家,也是互不相同的,各是各鄉(xiāng)風(fēng)。
西邊是幾排錯錯落落的低矮的瓦屋。這里住的是做小生意的。他們大都不是本地人,是從里下河一帶,興化、泰州、東臺等處來的客戶。賣紫蘿卜的(紫蘿卜是比荸薺略大的扁圓形的蘿卜,外皮染成深藍(lán)紫色,極甜脆),賣風(fēng)菱的(風(fēng)菱是很大的兩角的菱角,殼極硬),賣山里紅的,賣熟藕的(藕孔里塞了糯米煮熟)。還有一個從寶應(yīng)來的賣眼鏡的,一個從杭州來的賣天竺筷的。他們像一些候鳥,來去都有定時。來時,向相熟的人家租一間半間屋子,住上一陣,有的住得長一些,有的短一些,到生意做完就走了。他們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吃罷早飯,各自背著、扛著、挎著、舉著自己的貨色,用不同的鄉(xiāng)音,不同的腔調(diào),吟唱吆喚著上街了。到太陽落山,又都像鳥似的回到自己的窩里。于是從這些低矮的屋檐下就都飄出帶點甜味而又嗆人的炊煙(所燒的柴草都是半干不濕的)。他們做的都是小本生意,賺錢不大。因為是在客邊,對人很和氣,凡事忍讓,所以這一帶平?偸前舶察o靜的,很少有吵嘴打架的事情發(fā)生。
這里還住著二十來個錫匠,都是興化幫。這地方興用錫器,家家都有幾件錫制的家伙。香爐、蠟臺、痰盂、茶葉罐、水壺、茶壺、酒壺,甚至尿壺,都是錫的。嫁閨女時都要陪送一套錫器。最少也要有兩個能容四五升米的大錫罐,擺在柜頂上,否則就不成其為嫁妝。出閣的閨女生了孩子,娘家要送兩大罐糯米粥(另外還要有兩只老母雞,一百雞蛋),裝粥用的就是娘家柜頂上的這兩個錫罐。因此,二十來個錫匠并不顯多。
錫匠的手藝不算費(fèi)事,所用的家什也較簡單。一副錫匠擔(dān)子,一頭是風(fēng)箱,繩子里夾著幾塊錫板;一頭是炭爐和兩塊二尺見方、一面裱著好幾層表芯紙的方磚。錫器是打出來的,不是鑄出來的。人家叫錫匠來打錫器,一般都是自己備料—把幾件殘舊的錫器回爐重打。錫匠在人家門道里或是街邊空地上,支起擔(dān)子,拉動風(fēng)箱,在鍋里把舊錫化成錫水——錫的熔點很低,不大一會就化了;然后把兩塊方磚對合著(裱紙的一面朝里),在兩磚之間壓一條繩子,繩子按照要打的錫器圈成近似的形狀,繩頭留在磚外,把錫水由繩口傾倒過去,兩磚一壓,就成了錫片;然后,用一個大剪子剪剪,焊好接口,用一個木槌在鐵砧上敲敲打打,大約一兩頓飯工夫就成型了。錫是軟的,打錫器不像打銅器那樣費(fèi)勁,也不那樣吵人。粗使的錫器,就這樣就能交活。若是細(xì)巧的,就還要用刮刀刮一遍,用砂紙打一打,用竹節(jié)草(這種草中藥店有賣的)磨得锃亮。
這一幫錫匠很講義氣。他們扶持疾病,互通有無,從不搶生意。若是合伙做活,工錢也分得很公道。這幫錫匠有一個頭領(lǐng),是個老錫匠,他說話沒有人不聽。老錫匠人很耿直,對其余的錫匠(不是他的晚輩就是他的徒弟)管教得很緊。他不許他們賭錢喝酒;囑咐他們出外做活,要童叟無欺,手腳要干凈;不許和婦道嬉皮笑臉。他教他們不要怕事,也絕不要惹事。除了上市應(yīng)活,平常不讓到處閑游亂串。
老錫匠會打拳,別的錫匠也跟著練武。他屋里有好些白蠟桿、三節(jié)棍,沒事便搬到外面場地上打?qū)。老錫匠說:這是消遣,也可以防身,出門在外,會幾手拳腳不吃虧。除此之外,錫匠們的娛樂便是唱唱戲。他們唱的這種戲叫做“小開口”,是一種地方小戲,唱腔本是薩滿教的香火(巫師)請神唱的調(diào)子,所以又叫“香火戲”。這些錫匠并不信薩滿教,但大都會唱香火戲。戲的曲調(diào)雖簡單,內(nèi)容卻是成本大套,李三娘挑水推磨,生下咬臍郎;白娘子水漫金山;劉金定招親;方卿唱道情……可以坐唱,也可以化了裝彩唱。遇到陰天下雨,不能出街,他們能吹打彈唱一整天。附近的姑娘媳婦都擠過來看,——聽。
老錫匠有個徒弟,也是他的侄兒,在家大排行第十一,小名就叫個十一子,外人都只叫他小錫匠。這十一子是老錫匠的一件心事。因為他太聰明,長得又太好看了。他長得挺拔四稱,肩寬腰細(xì),唇紅齒白,濃眉大眼,頭戴遮陽草帽,青鞋凈襪,全身衣服整齊合體。天熱的時候,敞開衣扣,露出扇面也似的胸脯,五寸寬的雪白的板帶煞得很緊。走起路來,高抬腳,輕著地,麻溜利索。錫匠里出了這樣一個一表人才,真是雞窩里飛出了金鳳凰。老錫匠心里明白:唱“小開口”的時候,那些擠過來的姑娘媳婦,其實都是來看這位十一郎的。
老錫匠經(jīng)常告誡十一子,不要和此地的姑娘媳婦拉拉扯扯,尤其不要和東頭的姑娘媳婦有什么勾搭:“她們和我們不是一樣的人!”
三
輪船公司東頭都是草房,茅草蓋頂,黃土打墻,房頂兩頭多蓋著半片破缸破甕,防止大風(fēng)時把茅草刮走。這里的人,世代相傳,都是挑夫。男人、女人、大人、孩子,都靠肩膀吃飯。
挑得最多的是稻子。東鄉(xiāng)、北鄉(xiāng)的稻船,都在大淖靠岸。滿船的稻子,都由這些挑夫挑走;蛩偷矫椎,或送進(jìn)哪家大戶的廒倉,或挑到南門外琵琶閘的大船上,沿運(yùn)河外運(yùn)。有時還會一直挑到車邏、馬棚灣這樣很遠(yuǎn)的碼頭上。單程一趟,或五六里,或七八里、十多里不等。一二十人走成一串,步子走得很勻,很快。一擔(dān)稻子一百五十斤,中途不歇肩。一路不停地打著號子。換肩時一齊換肩。打頭的一個,手往扁擔(dān)上一搭,一二十副擔(dān)子就同時由右肩轉(zhuǎn)到左肩上來了。每挑一擔(dān),領(lǐng)一根“籌子”——尺半長,一寸寬的竹牌,上涂白漆,一頭是紅的。到傍晚憑籌領(lǐng)錢。
稻谷之外,什么都挑。磚瓦、石灰、竹子(挑竹子一頭拖在地上,在磚鋪的街面上擦得唰唰地響)、桐油(桐油很重,使扁擔(dān)不行,得用木杠,兩人抬一桶)……因此,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有活干,餓不著。
十三四歲的孩子就開始挑了。起初挑半擔(dān),用兩個柳條笆斗。練上一二年,人長高了,力氣也夠了,就挑整擔(dān),像大人一樣地掙錢了。
挑夫們的生活很簡單:賣力氣,吃飯。一天三頓,都是干飯。這些人家都不盤灶,燒的是“鍋腔子”——黃泥燒成的矮甕,一面開口燒火。燒柴是不花錢的。淖邊常有草船,鄉(xiāng)下人挑蘆柴入街去賣,一路總要撒下一些。凡是尚未挑擔(dān)掙錢的孩子,就一人一把竹筢,到處去摟。因此,這些頑童得到一個稍帶侮辱性的稱呼,叫做“筢草鬼子”。有時懶得費(fèi)事,就從鄉(xiāng)下人的草擔(dān)上猛力拽出一把,拔腿就溜。等鄉(xiāng)下人撂下?lián)咏辛R時,他們早就沒影兒了。鍋腔子無處出煙,煙就橫溢出來,飄到大淖水面上,平鋪開來,停留不散。這些人家無隔宿之糧,都是當(dāng)天買,當(dāng)天吃。吃的都是脫殼的糙米。一到飯時,就看見這些茅草房子的門口蹲著一些男子漢,捧著一個藍(lán)花大海碗,碗里是鼓堆堆的一碗紫紅紫紅的米飯,一邊堆著青菜小魚、臭豆腐、腌辣椒,大口大口地在吞食。他們吃飯不怎么嚼,只在嘴里打一個滾,咕咚一聲就咽下去了?此麄兂缘媚菢酉,你會覺得世界上再沒有比這個飯更好吃的飯了。
他們也有年,也有節(jié)。逢年過節(jié),除了換一件干凈衣裳,吃得好一些,就是聚在一起賭錢。賭具,也是錢。打錢,滾錢。打錢:各人拿出一二十銅元,疊成很高的一摞。參與者遠(yuǎn)遠(yuǎn)地用一個錢向這摞銅錢砸去,砸倒多少取多少。滾錢又叫“滾五七寸”。在一片空場上,各人放一摞錢;一塊整磚支起一個斜坡,用一個銅元由磚面落下,向錢注密處滾去,錢停住后,用事前備好的兩根草棍量一量,如距錢注五寸,滾錢者即可吃掉這一注;距離七寸,反賠出與此注相同之?dāng)?shù)。這種古老的博法使挑夫們得到極大的快樂。旁觀的閑人也不時大聲喝彩,為他們助興。
這里的姑娘媳婦也都能挑。她們挑得不比男人少,走得不比男人慢。挑鮮貨是她們的專業(yè)。大概是覺得這種水淋淋的東西對女人更相宜,男人們是不屑于去挑的。這些“女將”都生得頎長俊俏,濃黑的頭發(fā)上涂了很多梳頭油,梳得油光水滑(照當(dāng)?shù)卣f法是:蒼蠅站上去都會閃了腿)。腦后的發(fā)髻都極大。發(fā)髻的大紅頭繩的發(fā)根長到二寸,老遠(yuǎn)就看到通紅的一截。她們的發(fā)髻的一側(cè)總要插一點什么東西。清明插一個柳球(楊柳的嫩枝,一頭拿牙咬著,把柳枝的外皮連同鵝黃的柳葉使勁往下一抹,成一個小小球形),端午插一叢艾葉,有鮮花時插一朵梔子,一朵夾竹桃,無鮮花時插一朵大紅剪絨花。因為常年挑擔(dān),衣服的肩膀處易破,她們的托肩多半是換過的。舊衣服,新托肩,顏色不一樣,這幾乎成了大淖婦女的特有的服飾。一二十個姑娘媳婦,挑著一擔(dān)擔(dān)紫紅的荸薺、碧綠的菱角、雪白的連枝藕,走成一長串,風(fēng)擺柳似的嚓嚓地走過,好看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