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文學的方式》脫胎于作者王敦教授在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期間歷經(jīng)八年時間打磨的金牌課程文學/文化解讀,已在豆瓣閱讀開設(shè)專欄連載中,受到讀者追捧。作者用類似科普的通俗有趣的方式,幫助讀者克服閱讀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困難,建立從文本閱讀欣賞達于文本審美意蘊的解讀能力。
文學名著看不進去,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希望這本書能對你有所幫助。
這是一本什么書?通俗地講,可以理解為關(guān)于文學的打開方式的書,由文學研究專業(yè)人士,寫給社會上對文學有不同程度的愛好、好奇和鉆研的讀者。如同書稿原標題文學解讀講義它是建立在筆者多年來先后在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授課的基礎(chǔ)上的。
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力,是有時限的,一般來說,青春期最敏感,印象最深,受用終身;錯過這個階段,就永遠錯過了。此年齡階段不打開文學,還待何時?學會打開文學,是一件正經(jīng)事。
這本書,就是從我們普通讀者的角度,來告訴你你本人,一個普通人,如何來打開文學,與文學發(fā)生關(guān)系,從文學中獲取收益。放下了專業(yè)面孔的我,腦子里更多地想要考慮非專業(yè)讀者及本科低年級的中文專業(yè)讀者的感受。同時,這本書也是寫給有一定中文專業(yè)基礎(chǔ)的朋友們的你們會敏感地發(fā)覺出這書和一般專業(yè)書的差別來。我盡量努力想去做的是,不論面對專業(yè)的還是非專業(yè)的讀者,都不在已有的理論套話里面打轉(zhuǎn),而是掰開了揉碎了,深入淺出地把解讀之事,說得全面且清楚。我認為,文學專業(yè)話語如果與日常語言脫節(jié),拒人于千里之外,是一種失敗。不管有多少困難,也不應該逃避。
正標題中的打開兩字,何解?通俗地講,就是剽悍地搞定、玩轉(zhuǎn)、得以享用之意。
打個比方:當一只獅子撲倒一只羚羊后,它該如何打開搞定、玩轉(zhuǎn)、得以享用之?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它應該剽悍果斷地咬斷羚羊的頸動脈,然后該從后腿內(nèi)側(cè)咬開表皮,盡情享用之,才是正經(jīng)事。舍此之外,都是瞎忙活,都是添亂。
打開文學當果斷如此,并盡情享用。
這,是一個技巧活兒,實踐活兒。本書就是教你這個技巧活兒、實踐活兒,不是專家、學者的坐而論道,不是教你屠龍之術(shù)。屠龍在我們現(xiàn)實世界里是派不上用場的。
一只雞都屠不了,談何屠龍?打開一本小說,打開一首詩,就如同屠一只雞,一只豬。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以見龍的屠龍之術(shù)則無異于耍流氓。與空談屠龍比起來,坐而解剖一只麻雀才是正經(jīng)事。唯此,才有可能切實觸摸文學的任督二脈。
可見,這本書不是把文學捧在胸口放在心尖兒,來頂禮膜拜的。我們是務(wù)實的人。我們要的,不是自己陶醉于文學的樣子,或自己虔誠地匍匐于文學大神教父的腳趾前的幻影。我們要的,是用自己的腦力,為自己打開文學,自己真正地享用之。
所以,我們要用柳葉刀、顯微鏡、核磁共振等各種方法和手段,來洞悉文藝作品之魅力之所在。
是的,這本書里不會出現(xiàn)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樣的話。對于這本書的作者來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同自閉模式下的櫻桃小丸子一般,太私人化,腦電并無交流。再比如,無論金庸大俠把玄妙的武功描繪得多么五迷三道讓你心有戚戚,但其實無法教會你哪怕最基礎(chǔ)的武功。同理,若想親手真正打開文學,就要真正去學打開文學的路數(shù)、技巧,而不是去想象。
這樣一本教人打開文學的書,就是要言傳、身教、操練。它的公式是:言傳 打開方式的實際操練=學會打開文學。說到底,我們是要用理性認知加上實踐操練,來打開文學里面的堂奧。
當然,我們不是不需要私下的腦電體驗。文藝自然需要情感和生活體驗的帶入。你的感性,是你打開文學的思維底層。我們只是不專門跑題去說它罷了眾口難調(diào),感動你的不一定能感動他或她,若去追究和討論什么讓我感動,勢必會忽略我是怎樣被感動,以及為什么我被感動了對這后兩者的分析,才是解讀,才能有助于打開我們所遭受的感動,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兒。
所以說,煽情和感動,不等于文學解讀本身。
否則,設(shè)想一下,如果只是確認或想象自己被文學作品感動了,卻不會打開之,無能力去解讀之,那將會是個什么狀況?……那將會是這樣的一段對話:
你:天哪,這小說寫得太好了,太讓我感動了,你們也都去看看吧!
別人:是嗎,寫得怎么好?
你:就是好,我也說不出來,就是really good, really really good, really
really really good, really really really really……
別人:感動你的是哪兒?
你:就是被感動了,我也說不出來是哪兒,太感動了!我really被感動了,really
really really really……
你,肯定也不想這樣,或者說,早已厭倦了這樣的沒有存在感的被動尷尬了吧?千百遍的really,也比不上一句話言傳出how(怎樣好)和why(為什么好)的問題,更給你帶來成就感的干貨。而且,在別人的眼里,也不是你的情迷意會,而是你的清晰言傳,印證了你的思維素養(yǎng)和深度。
你的感動,需要言說。你的言說,就是你的解讀,就是你對文學的打開。
別人根據(jù)你的解讀,來鑒定你的思考深度、感受程度,以及人文素養(yǎng)。
所以在這本書的解讀路數(shù)里,我們不是來亂感動的。我們是來分析,為什么,我們就被感動了,以及我們是怎樣被感動的。
總之,不是關(guān)于what的問題,而是關(guān)于why和how的問題。
至于What是什么感動了你,是你的私人事務(wù),是我們每個人的私人事務(wù),比如說因人而異的三觀培養(yǎng)、精神寄托、人生的避難所、精神上的希臘小廟、民國范兒等等,這些,都各有其符號化的來由,各有當下的針對性。但對于我們培養(yǎng)打開文學的能力的解讀操練來說,這些,都是你自己的事。不必強求一致,也不必灌輸任何一種。
這本書,不會推銷任何一種范兒,而是尊重你自己的選擇。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喜歡渡邊淳一或喜歡林徽因,都無對錯,都無所謂誰更有范兒。這就不再贅述了。讓我們直奔主題,再次強調(diào):打開文學的方式為何?
答曰:意會之處,努力言傳,即解讀出why和how。
若無清晰言傳,從邏輯上講,別人無法推知,你是否真的已經(jīng)意會了。實現(xiàn)這一點,需要一件解讀的利器文本細讀,或曰close reading。
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示范和言傳此物。無此物,則打開文學的努力,大打折扣。
你想了解并嘗試一下嗎?
那就放馬過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