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傳播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而又獨一無二的角色。《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一書,以廣泛的跨學科的人文視角,向讀者展現(xiàn)了傳播的觀念史,它不僅闡述了傳播觀念的歷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論及歷史、哲學、宗教、文化乃至法學與技術(shù)史領(lǐng)域,將傳播的視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根本的問題。即體現(xiàn)了傳播學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種通俗大眾的表達方式激發(fā)了公眾對傳播學的興趣。《對空言說》為突破美國實證主義傳播學研究傳統(tǒng)提供了可行的路徑,也因此成為傳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該書在2000年榮膺美國傳播學會獎,這是美國傳播學界的*獎項,并在傳播學界乃至公眾之間激發(fā)起廣泛的對話。
傳播思想史奠基之作,美國傳播學研究生必讀經(jīng)典
中譯版序在本書中,中國只被提到了一次,卻是在高潮的時候提到的。在本書第六章中,我在談及智慧(intelligence)的極大豐富時感嘆道:例如,中華文明中有如此之多的智慧,然而整個西方世界卻一直對它那么地一無所知!(英文版第256頁)盡管我有此感嘆,但不幸的是,本書在扭轉(zhuǎn)這種無知上卻助益很少。從很多方面看,本書都是一本西方特征非常明顯的書它涉及的人物、講述的故事和表達的方式等都是西方的但是,在很多其他方面,該書卻也試圖超越各種派系區(qū)分(包括中西區(qū)分)而向各方發(fā)出邀請,邀請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去迎接日用倫常中在我們面前赫然呈現(xiàn)的陌生性(strangeness)。這種陌生性給我們帶來了如下難題:傳播為什么能成為,以及它如何能成為人類奇妙的生命線(lifeblood)?對行走于天地之間的有著生命盡頭的所有生物而言,這一問題與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在本書的第一章中,我讓西方道德生活中的兩個中心人物蘇格拉底和耶穌上演了一場爭論。我原本可以,或許也應(yīng)該給這一爭論加上第三個人物:中國的孔子。這三位先哲在世界史上都被普遍尊為最具影響力的道德先師。他們之間當然也有著重要的差別在他們中,有兩位為自己的學說獻身,另一位(孔子)則沒有;一位(耶穌)是宗教上的救贖者,另兩位則不是;有兩位的學說后來成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另一位(蘇格拉底)則沒有但是他們?nèi)欢加幸粋共同的奇異之處,那就是他們的學說都不是以他們自己的話或聲音流傳下來的(目前尚未有相反的證據(jù))。他們各自都通過一種奇怪的,而且是強大得讓人覺得奇怪的交流方式跟他們的后輩交流。這種交流方式我們也許可以稱為是一種身后腹語。他們的學說都被門徒們記錄、編碼、弘揚和扭曲,以至于沒有人能知道在這些不同版本之間的前因后果和來龍去脈。
關(guān)于蘇格拉底,雖然阿里斯托芬和色諾芬都作過描述(前者筆下的蘇格拉底滑稽怪異,后者筆下的蘇格拉底則溫文爾雅),但今天我們對蘇格拉底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柏拉圖,因為在柏拉圖的記載中,蘇格拉底完全是主角。
耶穌說過的話則被作為經(jīng)典而記錄于四部福音書中(《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盡管在基督教其他經(jīng)文中,以及經(jīng)文之外也存在著一些耶穌說過的教誨,但它們的真實性仍有待確認。
孔子一生所收的門徒數(shù)量不一,有的說法是七十二門徒,有的則說三千門徒。但他的思想集成《論語》則顯然是他死后才被編撰出來的,其在多大程度上忠實于孔子的思想,還存在爭議。
以上三位先哲的命運以及他們學說的流布都與制度性政治有關(guān),這些制度的政治形式包括柏拉圖創(chuàng)立的歷史長達近千年的學園(Academy),基督教被羅馬君士坦丁大帝定為國教,孔子的思想則被上升為國家學說,首先在漢朝獲得獨尊地位,爾后在唐朝又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某一學說在其創(chuàng)始人身后被典籍化,其存續(xù)也需要依靠官方正史上的巧合,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少見的是蘇格拉底、耶穌和孔夫子這三位歷史人物之間存在的明顯的共同性他們都拒絕將其學說訴諸文字。
而他們?nèi)粺o疑都具有讀寫能力。
蘇格拉底肯定非常熟悉書寫和文字作品,《斐德羅篇》中對此有著清楚的描述。
作為猶太先知,耶穌對希伯來經(jīng)文非常熟悉!堵芳痈R簟分杏涊d耶穌在猶太教堂中大聲朗讀希伯來經(jīng)文(《路加福音,4:16》);《約翰福音》(很多《圣經(jīng)》學者認為該篇文字是后人偽作增附的)則提到耶穌曾在地上寫字(《約翰福音》,8:8)!妒ソ(jīng)·新約·約翰福音》第8章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婦人行淫時被抓住了,按戒律應(yīng)處死,大家一個個拿石頭圍著她,并請教耶穌該怎么辦。耶穌當時彎著腰用手指頭在地上書寫,什么也沒說。但是他們不住地問,耶穌就直起腰來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頭砸她,然后又彎著腰繼續(xù)用指頭在地上書寫。圍觀者聽了這話,從老的到少的一個個地離去了,并沒有人打這個婦人,最后只剩下耶穌和那女人。耶穌直起腰來問婦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沒有人定你的罪么?婦人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譯者
孔子的大半生都在編撰《五經(jīng)》。他說自己述而不作(《論語》7:1)。盡管《春秋》據(jù)說為他所作,但是該書的內(nèi)容卻并非以他的口吻直述,而是對他的學說的歷時性編撰,因而是對孔子所說的話的轉(zhuǎn)述。即使是在由孔子自己編撰的書中,今天人們耳熟能詳?shù)谋硎龇绞饺匀皇亲釉欢皇亲訉懙馈?br />
根本而言,這三位先哲都是口傳身授的師表,然而有些矛盾的是,使他們名垂青史的卻是書寫這一媒介。
由此可見,他們?nèi)徊患s而同地放棄書寫,并不是一個能力問題,而是一個意愿問題。也許他們都認識到,試圖將任何東西(無論它是轉(zhuǎn)瞬即逝的還是恒久不變的)固定下來,或試圖將思想的鮮活精靈凝固在紙墨之上,都是自不量力和空自徒勞的;也許,他們對君主的書面旨意中體現(xiàn)出來的生殺予奪的絕對權(quán)力都持拒斥態(tài)度;也許,他們深深折服于當時已經(jīng)存在的文本(律令之于蘇格拉底,《希伯來圣經(jīng)》之于耶穌,先哲經(jīng)典之于孔子)而羞慚于對它們作更多的添附。因為他們?nèi)欢紱]有原創(chuàng)(authorship)的概念。這一概念到兩千多年后,在現(xiàn)代歐洲出現(xiàn)的個人表達和版權(quán)文化中才形成。實際上,他們的學說本身就貶斥個人能成為真理的源頭這一說法。蘇格拉底認為,真理源自我們對上天之外的思考和靈魂洞穿健忘之幕而到達本質(zhì)的努力;耶穌認為,真理源自天父的意愿;孔子則認為,真理源自比他更早的古圣先賢。無論背后的理由是什么,他們自己都沒有將思想付諸筆墨文字,而是通過由門徒所操辦的某種文本式腹語而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道德指引。
他們?nèi)辉谑纻鞑プ约旱乃枷霑r都選擇對空言說,或僅將其訴諸門徒的記憶,而在他們遠去后,我們對他們的學說的接受卻是通過文字媒介,這一定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有諷刺意味的事情之一了。他們的教誨最先在對話的具體場景中通過口語傳達,后來被柏拉圖《對話錄》、《圣經(jīng)·新約》和《論語》中的文字如留聲機般地記錄下來,用于撒播這種抽象的場合!墩撜Z》雖不具有宗教色彩,但其章節(jié)和行文卻類似于《圣經(jīng)》,它也是三部經(jīng)典中最為碎片化的一部文本。從最根本的角度看,這三位先賢留給我們的文本都充滿著神秘,沒有人能確鑿地分清它們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其中哪些是莊,哪些是諧,哪些是原文,哪些又是抄錄錯誤,以及(在某些情況下)到底誰是其真實作者,為什么他會這樣寫等等。也許正是因為它們的交流失敗,使得這三個文本在其所代表的三個傳統(tǒng)中回音不絕,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正如梭羅他是最早欣賞中國思想之價值的美國思想家之一所寫:有著很寬頁邊留白的必定是好書(It is a
good book that has a wide margin)。這三個文本的大量留白使得它們成為廣為后人閱讀的曠世經(jīng)典。
對通過何種媒介來承載它們的學說,這三位道德先師都嚴謹審慎,因而交流/傳播在他們各自全部的哲學思想中占據(jù)著核心位置。哲學乃愛智之學,而傳播哲學則產(chǎn)生于哲學之始。三位先師都慷慨地撒播并獲得成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寬松結(jié)合的交流/傳播也能成果豐碩。他們?nèi)怀錆M信心,在其身后留下思想,任由他人去操心,這是他們作出的最具啟發(fā)性的姿態(tài):對意義占有的放棄。盡管在學說該包含何種內(nèi)容以及該對誰傳播這兩個問題上,他們都殫精竭慮,但對其身后的人該如何解讀其學說,他們都放棄了控制權(quán)。這足以說明,他們對廣泛撒播所帶來的煥然效果都了然于胸。
在整個世界范圍內(nèi)存在著極為豐富的智慧,其中與交流/傳播的根本問題相關(guān)的智慧寶藏尚待開發(fā)。從其出版年份(1999)來看,《對空言說》是一部新近的作品,但是它帶著一些回首顧盼(retro)的精神它想要重新發(fā)掘我們的先人,重新與他們建立聯(lián)系,重新肯定逝者的貢獻。我希望對于中國浩瀚的智慧文獻,類似如本雅明所說的拯救性批評(rettende Kritik)的工作也能夠展開。不無矛盾地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是最年輕的國度。說她最古老,是因為她有著四千年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說她最年輕,是因為她正在經(jīng)歷著最為濃縮的現(xiàn)代化進程這是既姍姍來遲又蜂擁而至的現(xiàn)代性。如果我們所面臨的任務(wù)是要克服一種異化感(這種異化感使我們無法看到我們身上的奇妙的陌生性),那么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相遇,以及中國與自己的過去和未來的相遇,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來展現(xiàn)《論語》(第4章第15節(jié))中所說的恕的境界恕主要是撒播,但亦是對話。如果《對空言說》在推進以上相遇上未能盡到多少力,那只是我的能力問題,而不是我的意愿問題。我得知我說的話被不免有點缺乏審慎地訴諸中文而進入燦爛的中華傳統(tǒng),我深感榮幸。我謹將此中文譯本奉獻給我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中國學生。
約翰·杜翰姆·彼得斯
2002年12月10日于艾奧瓦城
約翰杜翰姆彼得斯 John Durham Peters美國當代著名的媒介史家、傳播理論家和傳播哲學家,艾奧瓦大學克雷格貝爾德講席教授、國際傳播學會(ICA)會員。先后獲美國人文基金會、富布賴特基金以及利華修姆信托基金的研究資助!秾昭哉f:傳播的觀念史》是其最著名的作品。彼得斯的其他作品還有:《奇云:元素媒介的哲學》、《取悅深淵:自由言說與自由傳統(tǒng)》等。
序論:交流之難題001
一、交流的歷史性004
二、交流的多義性009
三、 20世紀20年代: 傳播學的論爭015
四、 二戰(zhàn)以來交流的技術(shù)性話語和治療性話語034
第一章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048
一、 《斐德羅篇》中的對話和愛欲052
二、 對觀福音中的撒播074
第二章錯謬之緣起:奧古斯丁、洛克和招魂術(shù)090
一、交流觀念的基督教根源094
二、 洛克:交流之意義從物質(zhì)到精神的轉(zhuǎn)變112
三、心靈融合交流觀之社會影響: 19世紀的催眠術(shù)和招魂術(shù)129
第三章一個更強有力的精神視野:黑格爾、馬克思和克爾愷郭爾161
一、 黑格爾的交流觀:承認161
二、 作為媒介的貨幣: 馬克思vs.洛克175
三、 克爾愷郭爾的交流觀:匿名187
第四章生者的幻象及與死者的對話200
一、 記錄性媒介vs.傳輸性媒介201
二、 詮釋學: 一種與死者的交流方式215
三、 死信: 無法發(fā)出的訊息241
第五章去追求真正的聯(lián)系,抑或去跨越鴻溝?258
一、 唯心主義: 人與人之間的森嚴壁壘263
二、 是欺騙還是接觸?詹姆斯論靈異研究275
三、 伸出手去觸摸人: 電話的奇異之處283
四、 廣播: 作為撒播vs.作為對話298
第六章機器、動物與外星人:各種不可交流性327
一、 圖靈測試與肉體/愛欲的不可超越性335
二、 動物及人類對非人生靈的共情348
三、 人類與外星人的交流354
結(jié)語:用手擠呀376
一、 交流注定充滿溝壑377
二、 接收者擁有的特權(quán)379
三、 交流的陰暗面382
四、 觸覺與時間的不可化約性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