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三輯)》是學術類圖書。衡水為大儒董仲舒故里,董仲舒為影響我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孔子、董子、朱子)。研究與弘揚董子文化成為衡水學院學報的辦刊宗旨。2013年已經出版兩輯《董仲舒研究文庫》,此次更名的書籍內容即為文庫的續(xù)輯。
《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三輯)》主要收錄“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的成果。一部分是衡水學院學報發(fā)表過的文章,一部分是從其他期刊中收錄過來的文章(經得了作者授權,并標注出處),一部分是尚未發(fā)表的新文章。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是國內外進行董子研究的知名學者。他們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該研究領域的進展和較高的學術水平,并具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力。這些作者主要包括張岱年、周桂鈿、黃開國、黃樸民、吳光、余治平、鄧紅(日本)、劉國民等知名學者。內容涉及董仲舒春秋公羊學、陰陽五行學、哲學與宗教學、政治思想等多方面。
序盛世文化的代表
序
儒學研究
儒學與儒教
宋學與董仲舒
禮儀家教:構建禮儀之邦的基點
論中國古代經典詮釋之最初體式
儒學與當代文化的發(fā)展和不同文明的對話
——在北京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儒學復興及其當代價值
——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士人的使命與儒家和諧思想的傳承
董仲舒著作研究
董仲舒《春秋繁露》考辨
關于《春秋繁露》的偽書說
關于《春秋繁露》五行諸篇的考察
《春秋繁露》五行諸篇偽作考
——和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的關聯(lián)
董仲舒春秋學研究
董仲舒的正統(tǒng)與大一統(tǒng)論.
董子“王正月”與“《春秋》新王”論
董仲舒“三統(tǒng)說”與西漢大一統(tǒng)王朝的構建
董仲舒哲學研究
董仲舒的人性學說并非是“中民之性”
試論董仲舒的“經權”、“平衡”觀
董仲舒思想外儒內法考論
論董仲舒的“陽德陰刑”思想
十議董仲舒
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
更化與整合
——董仲舒的治道思想
賈誼與董仲舒行政倫理思想的比較分析
董仲舒感應與讖緯思想研究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
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新論
……
董仲舒宗教思想研究
董仲舒生態(tài)思想研究
董仲舒?zhèn)惱硭枷胙芯?br>董仲舒與漢代學術研究
董仲舒養(yǎng)身觀念研究
董仲舒與現(xiàn)代社會研究
董學研究心路
董仲舒故里研究
國際董學研究動態(tài)
《董仲舒與儒學研究(第三輯)》:
一、禮儀之邦:儒學價值觀制度化的產物
中華民族成為禮儀之邦,是儒學價值觀制度化的產物。這是禮儀家教作為構建禮儀之邦基點的前提。
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即以禮治國,這一主張在漢代以后一直主導著中國社會。儒家之禮儀集中表現(xiàn)于“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典,內容包羅了政治制度、宗教儀式、法典刑律、道德規(guī)范、日常生活準則等。廣義的制度是指組織人類共同生活、規(guī)范和約束個體行為的一系列規(guī)則,儒家之禮儀正可以這樣的制度概念予以概括。對于價值觀念之“仁”和制度規(guī)范之“禮”的關系,孔子認為前者必須通過后者才能得以普遍實現(xiàn):“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因此,禮儀的實施就是儒家價值觀制度化的落實,禮儀之邦就是在這落實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
顯然,禮儀之邦形成的歷史起點是儒學價值觀成為主流價值觀;而這又是通過確立禮儀即儒學價值觀制度化而實現(xiàn)的。儒學價值觀成為主流價值觀無疑是在漢代。但這并非如一般人們印象中那樣簡單: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于是儒學三綱五常的價值觀就得到了確立。歷史的事實是:漢武帝宣示“獨尊儒術”的53年以后.在公元前81年召開的鹽鐵會議上,官位僅次于丞相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和賢良、文學等儒生展開激辯,前者批駁后者的儒家重“仁義”的價值觀,并明顯地占據了上風。這表明儒學價值觀即使在最高領導層內也沒有得到普遍認同。鹽鐵會議是在漢昭帝時召開的,繼漢昭帝之后的漢宣帝還是強調:“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保ā稘h書·元帝紀》)
歷史從西漢演進到東漢,公元78年召開了白虎觀會議。這距鹽鐵會議已經有近百年之遙。陳寅恪認為根據這次會議編撰的《白虎通義》標志著儒家三綱五常價值觀通過制度化而得以確立。他說:“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為具體表現(xiàn)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現(xiàn)者,實為有形之社會制度”。在他看來儒學價值觀在漢代以后的有效確立,不在其思想學說之精深(就此而言不如佛道),而在其社會歷史過程中的制度化:“儒者在古代本為典章學術所寄托之專家。李斯受茍卿之學,佐成秦治。秦之法制實為儒家一派學說之所附系!吨杏埂分囃、書同文,行同倫’(即太史公所謂‘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之‘倫’)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于始皇之身,而得以實現(xiàn)之也。漢承秦業(yè),其官制法律亦襲用前朝。遺傳至晉以后,法律與禮經并稱,儒家《周官》之學說悉采人法典。夫政治社會一切公私行為,莫不與法典相關,而法典實為儒家學說之具體實現(xiàn)。故兩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于學說思想方面,或轉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彼^“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就是指儒家禮儀對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制度的影響,這說明了儒家價值觀依托禮儀而成為了制度化的存在,由此深入地左右了中國社會。同時也使中國社會成了禮儀之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