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詩人的信》入選豆瓣2016年度讀書榜單,被評為\"年度再版高分圖書\"!
豆瓣、網(wǎng)店數(shù)千評價,平均分高達9分!上市一年,收獲好評無數(shù)!
詩人黃俊然、嚴彬傾情推薦!衡山和集、渡口書店、MUJIBOOKS等獨立書店一致推薦!
德語詩歌王者里爾克留給我們這樣十封給青年詩人的信。
\"里爾克除卻他詩人的天職外,還是一個永不疲倦的書簡家;
這十封信渾然天成,無形中自有首尾;向著青年說得zui多。\"
如何成為一個詩人,如何面對寂寞,如何解決職業(yè)的苦惱?
二十歲的年輕人致信詩人里爾克,傾吐生活的種種疑惑不安。
同樣年輕的詩人如何給出答案?
十封里爾克的信完整呈現(xiàn),特別收入里爾克詩作十八首;
特別附錄馮至論里爾克四篇及里爾克作品節(jié)選兩篇。
★豆瓣年度讀書榜單嚴選,近萬讀者一致好評!詩人黃俊然、嚴彬以及各大獨立書店一致推薦!
★殿堂級桂冠詩人里爾克寫給青年詩人的信,關于詩歌、人生、孤獨、自我、職業(yè),詩意對談;
★一個對生活、歷史和自然始終保持\"古老敵意\"的詩人,一段詩人與詩人詩心交融的佳話;
★這已經(jīng)不是一本新書了,當你拿起它時,它早已被無數(shù)詩人或準詩人,總之是熱愛詩和美的人們讀過、感嘆過;
★沉鐘社詩人馮至1931年經(jīng)典譯本,絕版十年再次完整呈現(xiàn)?赡苣阋呀(jīng)等了太久,現(xiàn)在它來了;
★全書經(jīng)譯者馮至先生之女馮姚平女士校正,師承自馮至先生的翻譯家韓耀成先生提供專業(yè)指導;
★沉靜、忍耐、體驗、孤寂,比詩更像詩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詩人!
海報:
這十封信是萊內·馬利亞·里爾克在他三十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里爾克除卻他詩人的天職外,還是一個永不疲倦的書簡家;他一生寫過無數(shù)比這十封更親切、更美的信。但是這十封信卻渾然天成,無形中自有首尾;向著青年說得最多。里邊他論到詩和藝術,論到兩性的愛,嚴肅和冷嘲, 悲哀和懷疑,論到生活和職業(yè)的艱難-- 這都是青年人心里時常起伏的問題。
人們愛把青年比作春,這比喻是正確的?墒潜舜 的相似點與其說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陽的明麗,倒不如從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長,更像那在 陰云暗淡的風里、雨里、寒里演變著的春。因為后者比前者更漫長、沉重而更有意義。我時常在任何一個青年的面前,便聯(lián)想起荷蘭畫家凡訶的一幅題作《春》的畫:那幅畫背景是幾所矮小、狹窄的房屋,中央立著一棵桃樹或杏樹,樹椏的枝干上寂寞地開著幾朵粉紅色的花。我想, 這棵樹是經(jīng)過了長期的風雨,如今還在忍受著春寒,四圍是一個窮乏的世界,在枝干內卻流動著生命的汁漿。這是 一個真實的、沒有夸耀的春天!青年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生命無時不需要生長,而外邊卻不永遠是日光和溫暖 的風。他們要擔當許多的寒冷和無情、淡漠和誤解。他們一切都充滿了新鮮的生氣,而社會的習俗卻是腐舊的, 腐舊得像是洗染了許多遍的衣衫。他們覺得內心和外界無法協(xié)調,處處受著限制,同時又不能像植物似的那樣沉 默,他們要向人告訴,-- 他們尋找能夠聽取他們的話的人,他們尋找能從他們表現(xiàn)力不很充足的話里體會出他們 的本意而給以解答的過來人。在這樣的尋找中幾乎是一百個青年有一百個失望了。但是有一人,本來是一時的興會,寫出一封抒發(fā)自己內心狀況的信,寄給一個不相識的詩人,那詩人讀完了信有所會心,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時代,仿佛在撫摩他過去身上的痕跡,隨即來一封,回答一封,對于每個問題都給一個精辟的回答和分析。-- 同時他卻一再聲明,人人都要自己料理,旁人是很難給以一些幫助的。
可是他告訴我們,人到世上來,是艱難而孤單。一個個的人在世上好似園里的那些并排著的樹。枝枝葉葉也許有些呼應吧,但是它們的根,它們盤結在地下攝取營養(yǎng)的根卻各不相干,又沉靜,又孤單。人每每為了無謂的喧囂,忘卻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對于草木鳥獸 (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是生物)的觀察中體驗一些生的意義,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遠往下滑過去。這樣,自然無所謂艱難,也無所謂孤單,只是隱瞞和欺騙。欺騙和隱瞞的工具,里爾克告訴我們說,是社會的習俗。人在遇見了艱難,遇見了恐怖,遇見了嚴重的事物而無法應付時,便會躲在習俗的下邊去求它的庇護。它成了人們的避難所,卻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誰若是要真實地生活,就必須脫離開現(xiàn)成的習俗,自己獨立成為一個生存者,擔當生活上種種的問題,和我們的始祖所擔當過的一樣,不能容有一些兒代替。
在這幾封信里,處處流露著這種意義,使讀者最受感動。當我于1931年的春天,第一次讀到這一小冊書信時, 覺得字字都好似從自己心里流出來,又流回到自己的心 里,感到一種滿足,一種興奮,禁不住讀完一封,便翻譯一封,為的是寄給不能讀德文的遠方的朋友。如今已經(jīng)過了六年,原書不知又重版多少次,而我的譯稿則在行篋內睡了幾年覺,始終沒有印成書。現(xiàn)在我把它取出來,略加修改付印,仍然是獻給不能讀德文原文的朋友。后邊附錄一篇里爾克的散文《論“山水”》。這篇短文內容豐富, 在我看來,是抵得住一部藝術學者的專著的。我尤其喜歡那文里最末的一段話,因為讀者自然會讀到,恕我不在這里抄引了。
關于里爾克的一生和他的著作,不能在這短短的序中 有所敘述。去年他去世十周年紀念時,上海的《新詩》月刊第一卷第三期,曾為他出一特輯,讀者可以參看。他的作品有一部分已由卞之琳、梁宗岱、馮至譯成中文,散見《沉鐘》半月刊、《華胥社論文集》、《新詩》月刊、大公報的《文藝》和《藝術周刊》中。
至于收信人的身世,我知道得很少,大半正如他的“引言”上所說的一樣,后來生活把他“趕入了正是這位詩人溫暖、和藹而多情的關懷”所為他“防護的境地”了。
馮至 1937年5月1日
萊內˙馬利亞˙里爾克(1875-1926),德語詩人,也用法語寫作。出生于布拉格,生活在慕尼黑和柏林,并曾旅居意大利、斯堪的納維亞及法國。著作豐富,包括詩歌、小說、書簡,代表作《杜伊諾哀歌》《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給青年詩人的信》等。因白血病逝世,葬于瑞士。
譯者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字君培,河北涿縣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同濟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及北京大學教授,著有詩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等。曾被選為或聘為瑞典、聯(lián)邦德國等國科學院院士,并曾獲得歌德獎章等。被魯迅譽為“中國杰出的抒情詩人”。
初版譯者序
重印前言
收信人引言
第一封信(我還應該向你說什么呢,我覺得一切都本其自然)
第二封信(在根本處,我們是無名的孤單)
第三封信(像樹木似的成熟,不勉強擠它的汁液)
第四封信(你是這樣年輕,一切都在開始)
第五封信(晝間泠泠有聲,夜晚的聲音更為清澈)
第六封信(好好地忍耐,不要沮喪)
第七封信(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為寂寞是艱難的)
第八封信(我們都是寂寞的)
第九封信(讓生活自然進展)
第十封信(這種寂靜必須是廣大無邊,好容許這樣的風聲風勢得以馳騁)
附錄一:里爾克作品
論“山水”
馬爾特˙勞利茲˙布里格隨筆(摘譯)
里爾克的詩
附錄二:馮至論里爾克
里爾克--為十周年祭日而作
工作而等待
外來的養(yǎng)分(節(jié)選)
我與十四行詩的因緣(節(jié)選)
《給青年詩人的信》
第八封信(我們都是寂寞的)
親愛的卡卜斯先生,我想再和你談一談,雖然我?guī)缀醪荒苷f對你有所幫助以及對你有一些用處的話。你有過很多大的悲哀,這些悲哀都已過去了。你說,這悲哀的過去也使你非?鄲。但是,請你想一想,是不是這些大的悲哀并不曾由你生命的中心走過?當你悲哀的時候,是不是在你生命里并沒有許多變化,在你本性的任何地方也無所改變?危險而惡劣的是那些悲哀,我們把它們運送到人群中,以遮蓋它們的聲音;像是敷敷衍衍治療的病癥,只是暫時退卻,過些時又更可怕地發(fā)作;它們聚集在體內,成為一種沒有生活過、被擯斥、被遺棄的生命,能以使我們死去。如果我們能比我們平素的知識所能達到的地方看得更遠一點,稍微越過我們預感的前哨,那么也許我們將會以比擔當我們的歡悅更大的信賴去擔當我們的悲哀。因為它們(悲哀)都是那些時刻,正當一些新的,陌生的事物侵入我們生命;我們的情感蜷伏于怯懦的局促的狀態(tài)里,一切都退卻,形成一種寂靜,于是這無人認識的“新”就立在中間,沉默無語。
我相信幾乎我們一切的悲哀都是緊張的瞬間,這時我們感到麻木,因為我們不再聽到詫異的情感生存;因為我們要同這生疏的闖入者獨自周旋;因為我們平素所信任的與習慣的都暫時離開了我們;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不能容我們立足的過程中?墒且坏┻@不期而至的新事物邁進我們的生命,走進我們的心房,在心的最深處化為烏有,溶解在我們的血液中,悲哀也就因此過去了。我們再也經(jīng)驗不到當時的情形。這很容易使我們相信前此并沒有什么發(fā)生;其實我們卻是改變了,正如一所房子,走進一位新客,它改變了。我們不能說,是誰來了,我們往后也許不知道,可是有許多跡象告訴我們,在“未來”還沒有發(fā)生之前,它就以這樣的方式潛入我們的生命,以便在我們身內變化。所以我們在悲哀的時刻要安于寂寞。多注意,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當我們的“未來”潛入我們的生命的瞬間,好像是空虛而枯僵,但與那從外邊來的、為我們發(fā)生的喧囂而意外的時刻相比,是同生命接近得多。我們悲哀時越沉靜,越忍耐,越坦白,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進我們的生命,我們也就更好地保護它,它也就更多地成為我們自己的命運;將來有一天它“發(fā)生”了(就是說:它從我們的生命里出來向著別人走進),我們將在最內心的地方感到我們同它親切而接近。并且這是必要的。是必要的,--我們將漸漸地向那方面發(fā)展,--凡是迎面而來的事,是沒有生疏的,都早已屬于我們了!
如果我們再談到寂寞,那就會更明顯,它根本不是我們所能選擇或棄舍的事物。我們都是寂寞的。人能夠自欺,好像并不寂寞,只不過如此而已。但是,那有多么好呢,如果我們一旦看出,我們都正在脫開這欺騙的局面。在其間我們自然要發(fā)生;瑁灰驗槠剿匚覀兊难劬磻T了的一切這時都忽然失去,再也沒有親近的事物,一切的遠方都是無窮地曠遠。誰從他的屋內沒有準備、沒有過程,忽然被移置在一脈高山的頂上,他必會有類似的感覺;一種無與倫比的不安被交付給無名的事物,幾乎要把他毀滅。他或許想像會跌落,或者相信會被拋擲在天空,或者粉身碎骨;他的頭腦必須發(fā)現(xiàn)多么大的謊話,去補救、去說明他官感失迷的狀態(tài)。一切的距離與尺度對于那寂寞的人就有了變化;從這些變化中忽然會有許多變化發(fā)生。跟在山頂上的那個人一樣,生出許多非常的想象與稀奇的感覺,它們好像超越了一切能夠擔當?shù)氖挛。但那是必要的,我們也體驗這種情況。我們必須盡量廣闊地承受我們的生存;一切,甚至聞所未聞的事物,都可能在里邊存在。根本那是我們被要求的唯一的勇氣;勇敢地面向我們所能遇到的最稀奇、最吃驚、最不可解的事物。就因為許多人在這意義中是怯懦的,所以使生活受了無限的損傷;人們稱作“奇象”的那些體驗、所謂“幽靈世界”、死,以及一切同我們相關聯(lián)的事物,它們都被我們日常的防御擠出生活之外,甚至我們能夠接受它們的感官都枯萎了!
親愛的卡卜斯先生,如果有一種悲哀在你面前出現(xiàn),它是從未見過的那樣廣大,如果有一種不安,像光與云影似的掠過你的行為與一切工作,你不要恐懼。你必須想,那是有些事在你身邊發(fā)生了;那是生活沒有忘記你,它把你握在手中,它永不會讓你失落。為什么你要把一種不安、一種痛苦、一種憂郁置于你的生活之外呢,可是你還不知道,這些情況在為你做什么工作?為什么你要這樣追問,這一切是從哪里來,要向哪里去呢?可是你要知道,你是在過渡中,要愿望自己有所變化。如果你的過程里有一些是病態(tài)的,你要想一想,病就是一種方法,有機體用以從生疏的事物中解放出來;所以我們只須讓它生病,使它有整個的病發(fā)作,因為這才是進步。親愛的卡卜斯先生,現(xiàn)在你自身內有這么多的事發(fā)生,你要像一個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個康復者似的自信;你也許同時是這兩個人。并且你還須是看護自己的醫(yī)生。但是在病中常常有許多天,醫(yī)生除了等候以外,什么事也不能做。這就是(當你是你的醫(yī)生的時候)現(xiàn)在首先必須做的事。
對于自己不要過甚地觀察。不要從對你發(fā)生的事物中求得很快的結論,讓它們單純地自生自長吧。不然你就很容易用種種(所謂道德的)譴責回顧你的過去,這些過去自然和你現(xiàn)在遇到的一切很有關系。凡是從你童年的迷途、愿望、渴望中在你身內繼續(xù)影響著的事,它們并不讓你回憶,供你評判。……
如果我還應該向你說一件事,那么就是:你不要相信,那試行勸慰你的人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那些有時對你有益的簡單而平靜的幾句話里。他的生活有許多的辛苦與悲哀,他遠遠地專誠幫助你。不然,他就絕不能找到那幾句話。
你的:
萊內·馬利亞·里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