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司登沖鋒槍發(fā)展概述
司登沖鋒槍的發(fā)展
二戰(zhàn)爆發(fā)后,為了應對戰(zhàn)爭對沖鋒槍的巨大需求,英國伍爾維奇(Woolwich)皇家兵工廠的監(jiān)察官雷金納德·謝潑德(Reginald Ⅴ. Shepherd)少校與恩菲爾德皇家輕武器制造廠(RSAF)的哈羅德·約翰·特平(Harold John Turpin)兩位設計師共同設計了司登沖鋒槍!八镜恰保⊿TEN)一名取自Shepherd的首字母“S”和Turpin的首字母“T”,“EN”則取自恩菲爾德兵工廠(Enfield)的前兩個字母。
1893年2月12日,特平出生于英國肯特郡的埃利斯,這里也是馬克沁-諾登費爾特公司(后來發(fā)展成為維克斯-馬克沁聯合公司)的生產基地。特平長大后在這家公司從事繪圖工作,協助公司進行多種自動武器的開發(fā),顯露了槍械設計方面的才能。1920年,特平轉到恩菲爾德皇家輕武器工廠的繪圖中心工作,在二戰(zhàn)爆發(fā)時已經升遷至該繪圖部門的負責人,并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兵工廠遭德軍空襲后,繪圖部門轉移到了赫特福德郡的柴斯罕特附近,在這里特平與謝潑德成立小組,開始了英軍沖鋒槍的研制工作。
謝潑德生于1892年,獲得過自然科學學士學位,一戰(zhàn)爆發(fā)后報名參軍,戰(zhàn)后于1922年以軍人的身份被安排到恩菲爾德皇家輕武器工廠的設計部門,擔任軍用輕武器檢驗官,積累了許多輕武器的相關知識。后來謝潑德接受BSA公司的邀請,參與該公司沖鋒槍的開發(fā)工作。當時,他選擇的合作伙伴就是在恩菲爾德結識的設計部門繪圖員特平。英國政府命令恩菲爾德兵工廠研制沖鋒槍時,兩人被同時選中參與這項工作。
為了便于生產,軍方提出了以下要求:
1.沖鋒槍不能采用特殊的合金材料制造;
2.生產工藝盡可能避免傳統的切削加工,要以沖壓加工為主;
3.生產成本(包括原材料和人工費)要控制在25先令以內。
1941年1月8日,在研發(fā)命令下達僅僅36天后,謝潑德和特平完成了司登沖鋒槍的試制型設計。該槍的官方名稱為“Carbine Machine Sten”, 二戰(zhàn)初期,英國將沖鋒槍命名為“Machine Carbine ”,但并不是指該英制沖鋒槍是由步槍改裝而來的卡賓槍,只是一種命名方式罷了。
司登沖鋒槍采用自由槍機原理,由于彈匣在左側供彈,看起來怪模怪樣。由于它采用國際通用的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彈匣可以與德軍MP-40型沖鋒槍通用,因此英軍士兵可以直接為司登沖鋒槍裝上繳獲的德軍彈藥。
司登沖鋒槍設計簡單、造價低廉,非常適合于在戰(zhàn)時大量生產,當時英國生產一支司登沖鋒槍的造價只有10美元,而從美國進口的沖鋒槍單價可達45英鎊。該槍于1941年投產,1943年產量達到巔峰,每周可達47000支。1941至1945年間,共有400萬支各型號司登沖鋒槍問世,恩菲爾德皇家輕武器制造廠(RSAF)、伯明翰輕武器公司(BSA)、法賈克利(Fazakerley)皇家兵工廠和加拿大的長枝兵工廠都參與了司登沖鋒槍的生產。英國人自己研制了繁多的司登沖鋒槍子型號,包括MkⅠ、MkⅠ*、Mk Ⅱ、Mk Ⅲ、Mk Ⅳ、Mk Ⅴ、Mk Ⅵ和Mk Ⅱ(S),戰(zhàn)時及戰(zhàn)后由外國制造的變型槍和發(fā)展子型號也有許多,阿根廷、法國、比利時、挪威、丹麥、波蘭等國家都生產了各具特色的司登沖鋒槍,該槍甚至也被二戰(zhàn)末期窮途末路的德國人仿造,用來彌補戰(zhàn)爭消耗或用于陰謀破壞活動,其影響之廣泛可見一斑。
司登沖鋒槍從1941年末期開始裝備英國本土部隊,隨著產量不斷提高,陸續(xù)裝備到海外的英軍和英聯邦部隊。該槍因其丑陋的外形,在部隊中獲得“水管工的噩夢”、“水管工的怪胎”、“臭屁槍”等各種不雅綽號。司登沖鋒槍產量巨大,也許是因為該槍在生產過程過于簡化,戰(zhàn)場上的英軍士兵經常抱怨,甚至認為司登沖鋒槍“喜怒無!保驗榧幢銟寵C鎖住,槍支掉落在地時偶爾也會走火;一些沖鋒槍的快慢機出現毛病,出現撥到全自動時沖鋒槍只能夠單發(fā)射擊,而撥到半自動時卻能夠連發(fā)射擊的窘相;一些部隊還反映司登沖鋒槍在戰(zhàn)場上會出現卡殼、槍機失靈的情況。一個鮮明的例證就是1942年5月27日英國SOE派出捷克斯洛伐克士兵約齊夫·戈巴克(Jozef Gabsik)行刺納粹頭目萊因哈特·海因里希的行動,戈巴克在海因里希坐車經過時突然掏出司登沖鋒槍,卻因為槍機失靈而錯失良機,幸好戰(zhàn)友投擲的手榴彈將海因里希炸成重傷。盡管司登沖鋒槍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遭到使用者的詬病,但無可厚非的是,簡單工藝所帶來的巨大產量正是戰(zhàn)爭中數量第一、質量第二的鮮明寫照。1944年反攻西歐大陸之時,英國步兵、空降兵以及歐洲戰(zhàn)場的英聯邦部隊基本全部換裝了司登沖鋒槍,該槍儼然成為同盟國陣營中與美國湯姆森、蘇聯波波莎沖鋒槍齊名的英系沖鋒槍的代表作。
除了裝備英軍和英聯邦部隊之外,司登沖鋒槍也廣泛裝備英軍旗下的自由波蘭軍、自由捷克斯洛伐克部隊以及在英國組建的由荷蘭、比利時、挪威等流亡人員成立的正規(guī)部隊。由于司登沖鋒槍便于拆卸,該槍大量被空投給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波蘭、南斯拉夫等國的反納粹游擊隊。二戰(zhàn)結束后,司登沖鋒槍繼續(xù)在英國、加拿大等英聯邦國家服役,曾在朝鮮戰(zhàn)場中使用,直到20世紀60年代,英國陸軍所裝備司登沖鋒槍才被斯特林沖鋒槍全部取代,換下的司登沖鋒槍替代海軍裝備的蘭徹斯特沖鋒槍后又繼續(xù)服役了一段時間。
戰(zhàn)后,司登沖鋒槍根據英國輕武器新式命名規(guī)則被依次命名為L50(司登Mk Ⅱ)、L51(司登Mk Ⅲ)和L52型(司登Mk Ⅴ)。在1956至1962年的北愛爾蘭沖突中,英軍和愛爾蘭共和軍都裝備了司登沖鋒槍相互廝殺。二戰(zhàn)結束后,大量過剩的司登沖鋒槍流入了其他國家,在中國解放戰(zhàn)爭、第一次與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希臘內戰(zhàn)、馬來亞危機和印巴戰(zhàn)爭中都可以看到大量司登沖鋒槍的身影。越戰(zhàn)期間,美國游騎兵部隊少量裝備了安裝消音器的司登沖鋒槍。1984年,印度總理辛迪亞·甘地也正是被她的錫克族保鏢使用司登沖鋒槍打光全部32發(fā)子彈殺害的。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墨西哥反政府武裝薩帕塔游擊隊仍然將司登沖鋒槍作為制式裝備。
司登Mk Ⅰ與Mk Ⅰ*型沖鋒槍
9毫米口徑司登MarkⅠ和MarkⅠ*沖鋒槍由蘇格蘭的辛格工業(yè)制造公司獨家生產(該公司原名為“辛格縫紉機械制造公司”),金屬制造行業(yè)的一些小公司也會供應部分零件。MarkⅠ型沖鋒槍由英國軍方1940年評估的原型槍直接發(fā)展而來,1941年3月7日被軍方正式采納,第一批量產型于1941年10月20日交付軍隊。最初設計的司登Mark Ⅰ沖鋒槍采用管狀外罩內套槍管設計,彈匣插槽焊接在槍身左側,呈水平凸出,槍口處安裝有楔角形消焰器。其機匣前部安裝有木質前扶手,并一直延伸至前部末端,與可折疊木質握把相連。槍托采用上下兩根金屬管,末端由一塊扁平金屬片相連,部分MarkⅠ早期型(一些資料也將其稱作司登MarkⅠ空軍型)的槍托肘腕部設置有短木板,而絕大部分生產的MarkⅠ標準型則取消了這一短木板設計。司登MarkⅠ*沖鋒槍是MarkⅠ型的設計簡化版,為了便于生產而進行了局部改進,省略了木質扶手和前握把,并采用沖壓鋼組件包裹槍機,消焰器也從設計中消失。戰(zhàn)爭中總共有30萬支MarkⅠ和MarkⅠ*沖鋒槍交付部隊使用。
司登Mk Ⅱ型沖鋒槍
早在司登MarkⅠ系列沖鋒槍裝備英軍之前,MarkⅡ型沖鋒槍的生產合同就下發(fā)給了軍火生產商。英國人急于批量生產司登MarkⅠ沖鋒槍的后續(xù)型號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工藝復雜的MarkⅠ型沖鋒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軍隊擴充的需求,MarkⅡ型造價更加低廉,便于大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其二,英國人正在組建的空降部隊需要裝備一款設計更加緊湊的制式沖鋒槍,而Mark Ⅱ型恰恰滿足了這項要求,還共用了很多已經批量生產的MarkⅠ沖鋒槍零部件,如槍機組件和彈匣等。
司登Mark Ⅱ型沖鋒槍全重約3千克,射速540發(fā)/分鐘,有效射程大約為180米。該槍與MarkⅠ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可拆卸的槍管和可旋轉的槍匣插槽組件,此外Mark Ⅱ型還刪除了槍口消焰器。該槍的槍管為冷拔管制造,并沒有完全植入槍體,而是采用直徑與槍身相同的槍管螺環(huán)套管將槍管和槍身固定。螺環(huán)套管上帶有3排共9個散熱孔,射擊時輔助槍管散熱。在槍身沒有安裝準星、槍管和螺環(huán)套管情況下,彈匣插槽件可以向下旋轉至與扳機平行位置以便節(jié)省運輸箱空間。Mark Ⅱ沖鋒槍槍機裝置套件采用與MarkⅠ*相同的沖壓金屬件制成,并采用一對螺栓與其他部件固定。Mark Ⅱ沖鋒槍以及后續(xù)生產的司登沖鋒槍槍身后部都采用統一樣式的槍機保險切口槽,當槍機向后拉動并輕微逆時針旋轉機柄時,槍機會被鎖住以防走火。為此,槍機側面制造有小尺寸的球面凹口供分離桿頭駁放。這種槍機被命名為MkⅠ*,采用與MkⅠ型槍機完全的材料和工藝制成,其替代型則采用銅鋁合金壓模工藝制成。戰(zhàn)爭中,共有260萬支司登Mark Ⅱ沖鋒槍問世,其制造商遍及英國、加拿大和新西蘭,也有超過100家小工廠成為沖鋒槍零件的專業(yè)供應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