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中國小說史略 本書是中國小說史研究的開山之作,是二十世紀(jì)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xué)術(shù)著作。主要探討了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shù)技巧以及演變趨勢,分析歷代小說的思想、藝術(shù),言簡意賅,評斷允當(dāng)。魯迅率先把小說作為一門專門的學(xué)問加以系統(tǒng)地研究,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的新領(lǐng)域,建立了中國小說史的獨(dú)立體系。 中國一部小說史專著,中國小說史研究的開山之作,二十一世紀(j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xué)術(shù)著作。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堪稱現(xiàn)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其主要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fēng)》、《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南腔北調(diào)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墳》等。 題記 序言 第一篇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論述 第二篇神話與傳說 第三篇《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 第四篇今所見漢人小說 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 第六篇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下) 第七篇《世說新語》與其前后 第八篇唐之傳奇文(上) 第九篇唐之傳奇文(下) 第十篇唐之傳奇集及雜俎 第十一篇宋之志怪及傳奇文 第十二篇宋之話本 第十三篇宋元之?dāng)M話本 第十四篇元明傳來之講史(上) 第十五篇元明傳來之講史(下) 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說(上) 第十七篇明之神魔小說(中) 第十八篇明之神魔小說(下) 第十九篇明之人情小說(上) 第二十篇明之人情小說(下) 第二十一篇明之?dāng)M宋市人小說及后來選本 第二十二篇清之?dāng)M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第二十三篇清之諷刺小說 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說 第二十五篇清之以小說見才學(xué)者 第二十六篇清之狹邪小說 第二十七篇清之俠義小說及公案 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譴責(zé)小說 后記 題記 回憶講小說史時,距今已垂十載,即印此梗概,亦已在七年之前矣。爾后研治之風(fēng),頗益盛大,顯幽燭隱,時亦有聞。如鹽谷節(jié)山①教授之發(fā)見元刊全相平話殘本及“三言”,并加考索,在小說史上,實(shí)為大事;即中國嘗有論者②,謂當(dāng)有以朝代為分之小說史,亦殆非膚泛之論也。此種要略,早成陳言,惟緣別無新書,遂使尚有讀者,復(fù)將重印,義當(dāng)更張,而流徙以來,斯業(yè)久廢,昔之所作,已如云煙,故僅能于第十四十五及二十一篇,稍施改訂,余則以別無新意,大率仍為舊文。大器晚成,瓦釜以久,雖延年命,亦悲荒涼,校訖黯然,誠望杰構(gòu)于來哲也。
一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之夜,魯迅記。題記①鹽谷節(jié)山(1878—1962),鹽谷溫,字節(jié)山,日本漢學(xué)家。著有《中國文學(xué)概論講話》等。他在所著《關(guān)于明的小說“三言”》一文中,介紹了新發(fā)現(xiàn)的元刊“全相平話五種”及“三言”(載1924年日本漢學(xué)雜志《斯文》第八編第六號)!捌皆捨宸N”及“三言”,分別參看本書第十四篇和第二十一篇。 ②論者,指鄭振鐸。本篇手稿原作:“鄭振鐸教授之謂當(dāng)有以朝代為分之小說史,亦殆非膚泛之論也。”
序言 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有之,則先見于外國人所作之中國文學(xué)史①中,而后中國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書之什一,故于小說仍不詳。 此稿雖專史,亦粗略也。然而有作者,三年前,偶當(dāng)講述此史,自慮不善言談,聽者或多不憭,則疏其大要,寫印以賦同人;又慮鈔者之勞也,乃復(fù)縮為文言,省其舉例以成要略,至今用之。 然而終付排印者,寫印已屢,任其事者實(shí)早勞矣,惟排字反較省,因以印也。 自編輯寫印以來,四五友人或假以書籍,或助為?,雅意勤勤,三年如一,嗚呼,于此謝之!
一九二三年十月七日夜,魯迅記于北京。序言①外國人所作之中國文學(xué)史,最早有英國翟理斯《中國文學(xué)史》(1901年倫敦出版)、德國葛魯貝《中國文學(xué)史》(1902年萊比錫出版)等。中國人所作者,有林傳甲《中國文學(xué)史》(1904年出版)、謝無量《中國大文學(xué)史》(1918年出版)等。林著排斥小說,謝著全書六十三章,僅有六個章節(jié)論及小說。
第一篇史家對于小說 之著錄及論述 小說之名,昔者見于莊周之云“飾小說以干縣令”①(《莊子·外物》),然案其實(shí)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shù)所在,與后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缸T言“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②。(李善注《文選》三十一引《新論》)始若與后之小說近似,然《莊子》云堯問孔子,《淮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當(dāng)時亦多以為“短書不可用”③,則此小說者,仍謂寓言異記,不本經(jīng)傳,背于儒術(shù)者矣。后世眾說,彌復(fù)紛紜,今不具論,而征之史:緣自來論斷藝文,本亦史官之職也。 《漢書》書影秦既燔滅文章以愚黔首④,漢興,則大收篇籍,置寫官,成哀二帝,復(fù)先后使劉向及其子歆校書秘府,歆乃總?cè)簳嗥洹镀呗浴发荨!镀呗浴方裢,班固作《漢書》⑥,刪其要為《藝文志》,其三曰《諸子略》,所錄凡十家,而謂“可觀者九家”⑦,小說則不與,然尚存于末,得十五家。班固于志自有注,其有某曰云云者,唐顏師古⑧注也。 第一篇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論述《伊尹說》⑨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托也。) 《鬻子說》⑩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之。) 《務(wù)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保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殷時者,皆依托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托。)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shù)》二十五篇。(武帝時。師古曰,劉向《別錄》云:“饒,齊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時待詔,作書,名曰《心術(shù)》!保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shù)》一篇。(應(yīng)劭曰,道家也,好養(yǎng)生事,為未央之術(shù)。) 《臣壽周紀(jì)》七篇。(項(xiàng)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應(yīng)劭曰,其說以《周書》為本。師古曰,《史記》云:“虞初,洛陽人!奔磸埡狻段骶┵x》“小說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笔且跃痈橐,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右所錄十五家,梁時已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惟據(jù)班固注,則諸書大抵或托古人,或記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淺薄,記事者近史而悠繆者也。 唐貞觀中,長孫無忌等修《隋書》,《經(jīng)籍志》撰自魏徵,祖述晉荀勖《中經(jīng)簿》而稍改變,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小說故隸于子。其所著錄,《燕丹子》而外無晉以前書,別益以記談笑應(yīng)對,敘藝術(shù)器物游樂者,而所論列則仍襲《漢書·藝文志》(后略稱《漢志》): 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傳》載輿人之頌,《詩》美詢于芻蕘,古者圣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而庶人謗;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fēng)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途說,靡不畢紀(jì),周官誦訓(xùn)掌道方志以詔觀事,道方慝以詔避忌,而職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而觀其衣物是也?鬃釉唬半m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 石晉時,劉昫等因韋述舊史作《唐書·經(jīng)籍志》(后略稱《唐志》)則以毋煚等所修之《古今書錄》為本,而意主簡略,刪其小序發(fā)明,史官之論述由是不可見。所錄小說,與《隋書·經(jīng)籍志》(后略稱《隋志》)亦無甚異,惟刪其亡書,而增張華《博物志》十卷,此在《隋志》,本屬雜家,至是乃入小說。 宋皇祐中,曾公亮等被命刪定舊史,撰志者歐陽修,其《藝文志》(后略稱《新唐志》)小說類中,則大增晉至隋時著作,自張華《列異傳》戴祚《甄異傳》至吳筠《續(xù)齊諧記》等志神怪者十五家一百十五卷,王延秀《感應(yīng)傳》至侯君素《旌異記》等明因果者九家七十卷,諸書前志本有,皆在史部雜傳類,與耆舊、高隱、孝子、良吏、列女等傳同列,至是始退為小說,而史部遂無鬼神傳;又增益唐人著作,如李恕《誡子拾遺》等之垂教誡,劉孝孫《事始》等之?dāng)?shù)典故,李涪《刊誤》等之糾訛謬,陸羽《茶經(jīng)》等之?dāng)⒎,并入此類,例乃愈棼,元修《宋史》,亦無變革,僅增蕪雜而已。 明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二十八)以小說繁夥,派別滋多,于是綜核大凡,分為六類:一曰志怪:《搜神》,《述異》,《宣室》,《酉陽》之類是也; 一曰傳奇:《飛燕》,《太真》,《崔鶯》,《霍玉》之類是也; 一曰雜錄:《世說》,《語林》,《瑣言》,《因話》之類是也; 一曰叢談:《容齋》,《夢溪》,《東谷》,《道山》之類是也; 一曰辯訂:《鼠璞》,《雞肋》,《資暇》,《辯疑》之類是也; 一曰箴規(guī):《家訓(xùn)》,《世范》,《勸善》,《省心》之類是也。 清乾隆中,敕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紀(jì)昀總其事,于小說別為三派,而所論列則襲舊志。 ……跡其流別,凡有三派:其一敘述雜事,其一記錄異聞,其一綴緝瑣語也。唐宋而后,作者彌繁,中間誣謾失真,妖妄熒聽者,固為不少,然寓勸戒,廣見聞,資考證者,亦錯出其中。班固稱“小說家流蓋出于稗官”,如淳注謂“王者欲知閭巷風(fēng)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然則博采旁搜,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雜廢矣。今甄錄其近雅馴者,以廣見聞,惟猥鄙荒誕,徒亂耳目者,則黜不載焉。 《西京雜記》六卷!妒勒f新語》三卷! 右小說家類雜事之屬…… 《山海經(jīng)》十八卷!赌绿熳觽鳌妨怼!渡癞惤(jīng)》一卷! 《搜神記》二十卷!独m(xù)齊諧記》一卷。…… 右小說家類異聞之屬…… 《博物志》十卷!妒霎愑洝范怼!队详栯s俎》二十卷,《續(xù)集》十卷! 右小說家類瑣語之屬…… 右三派者,校以胡應(yīng)麟之所分,實(shí)止兩類,前一即雜錄,后二即志怪,第析敘事有條貫者為異聞,鈔錄細(xì)碎者為瑣語而已。傳奇不著錄;叢談、辯訂、箴規(guī)三類則多改隸于雜家,小說范圍,至是乃稍整潔矣。然《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又自是始退為小說,案語云,“《穆天子傳》舊皆入起居注類……實(shí)則恍忽無征,又非《逸周書》之比,……以為信史而錄之,則史體雜,史例破矣。今退置于小說家,義求其當(dāng),無庸以變古為嫌也!庇谑切≌f之志怪類中又雜入本非依托之史,而史部遂不容多含傳說之書。 至于宋之平話,元明之演義,自來盛行民間,其書故當(dāng)甚夥,而史志皆不錄。惟明王圻作《續(xù)文獻(xiàn)通考》,高儒作《百川書志》,皆收《三國志演義》及《水滸傳》,清初錢曾作《也是園書目》,亦有通俗小說《三國志》等三種,宋人詞話《燈花婆婆》等十六種。然《三國》《水滸》,嘉靖中有都察院刻本,世人視若官書,故得見收,后之書目,尋即不載,錢曾則專事收藏,偏重版本,緣為舊刊,始以入錄,非于藝文有真知,遂離叛于曩例也。史家成見,自漢迄今蓋略同:目錄亦史之支流,固難有超其分際者矣。 ①“飾小說以干縣令”,語見《莊子·雜篇·外物》。縣令,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說:“‘縣’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譽(yù)! ②桓譚(前?—56),字君山,東漢沛國相(今安徽淮北市)人,官至議郎給事中。所撰《新論》,《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十七卷,已散佚,今存清人輯本。此處所引“小說家合殘叢小語”等語,見《文選》卷三十一江淹詩《李都尉》李善注,“殘叢”作“叢殘”,“譬喻”作“譬論”。 ③“短書不可用”,《太平御覽》卷六○二引桓譚《新論》:“余為《新論》,術(shù)辨古今,亦欲興治也,何異《春秋》褒貶耶?今有疑者,所謂蚌異蛤、二五非十也。譚見劉向《新序》、陸賈《新語》,乃為《新論》。莊周寓言乃云‘堯問孔子’,《淮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亦皆為妄作,故世人多云‘短書不可用’。然論天間莫明于圣明,莊周等雖虛誕,故當(dāng)采其善,何云盡棄耶?”按《莊子》,戰(zhàn)國莊周撰!稘h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皥騿柨鬃印保灰娊癖尽肚f子》!痘茨献印罚鳚h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撰。《漢書·藝文志》著錄內(nèi)篇二十一篇,外篇三十三篇,今存內(nèi)篇。該書《天文訓(xùn)》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④“燔滅文章以愚黔首”,語見《漢書·藝文志》總序。黔首,唐顏師古注:“秦謂人為黔首,言其頭黑也。” ⑤劉向(約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官諫大夫、中壘校尉等。曾于天祿閣領(lǐng)校群書,撰成《別錄》。原有《劉向集》六卷,已散佚,明人輯有《劉中壘集》。劉歆(?—23),字子駿,官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受詔與父向領(lǐng)校秘書,撰成《七略》。原有《劉歆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劉子駿集》!镀呗浴,我國最早的一部目錄書,《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七卷,已散佚,今存清人輯本一卷。 ⑥班固(32—92),字孟堅(jiān),東漢安陵(今陜西咸陽)人,官蘭臺令史。曾校書秘府,繼其父班彪編撰《漢書》共一百卷。其中《藝文志》載:劉歆曾“總?cè)簳嗥洹镀呗浴,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shù)數(shù)略》,有《方伎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⑦“可觀者九家”,《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記述十家,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及小說家,并評論云:“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⑧顏師古(581—645),名籀,唐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曾任中書侍郎、秘書少監(jiān)。精于訓(xùn)詁,以注《漢書》著稱。 ⑨《伊尹說》,已散佚!稘h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伊尹》五十一篇,亦已散佚。《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伊尹書》一卷,《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有伊尹遺文十一則。伊尹,名摯,商初大臣。 ⑩《鬻子說》,已散佚。又道家類著錄《鬻子》二十二篇,亦已散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有一卷。鬻子,名熊,《史記·楚世家》稱他是周文王時人,周成王封其后裔熊繹于楚蠻,是為楚國之始。 《周考》,已散佚。 《青史子》,周青史子撰,已散佚!端鍟·經(jīng)籍志》《燕丹子》題下附注:“梁有《青史子》一卷,……亡!濒斞浮豆判≌f鉤沉》有輯本。青史子,青史系復(fù)姓,古代史官。 《師曠》,已散佚。又兵陰陽家類著錄《師曠》八篇,亦已散佚。師曠,字子野,春秋晉國人,平公臣子,精通音樂。其言論見于《春秋左氏傳》《逸周書》等。 《務(wù)成子》,已散佚。又五行家類著錄《務(wù)成子災(zāi)異應(yīng)》十四卷,房中家類著錄《務(wù)成子陰道》三十六卷,均散佚。務(wù)成系復(fù)姓,名昭,一說名跗。東漢王符《潛夫論·贊學(xué)》有“堯師務(wù)成”的記載。 《宋子》,已散佚!队窈椒枯嬝龝份嬘幸痪。宋子,名钘,戰(zhàn)國時宋國人。參看本書第三篇。 《天乙》,已散佚!妒酚·殷本記》:“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毕挛摹饵S帝說》《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shù)》《待詔臣安成未央術(shù)》《臣壽周紀(jì)》《虞初周說》《百家》,亦均散佚!栋偌摇,劉向編撰。 《漢書·藝文志》所錄小說總數(shù),應(yīng)為“千三百九十篇”。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等句,見《論語·子張》:“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長孫無忌(?—659),字輔機(jī),唐洛陽(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尉,封趙國公。永徽三年(652年)奉命監(jiān)修《隋書》十志。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館陶(今屬河北)人,官至侍中,封鄭國公。曾校定秘府圖書,貞觀三年(629年)主持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史的編撰工作。按魏徵只參與編撰《隋書》紀(jì)傳部分,《經(jīng)籍志》系長孫無忌等人編撰。 荀勖(?—289),字公曾,晉潁陰(今河南許昌)人。由魏入晉,領(lǐng)秘書監(jiān),官至尚書令。他曾據(jù)魏鄭默《中經(jīng)》撰成《中經(jīng)簿》,系繼《七略》之后最詳盡的目錄學(xué)著作,現(xiàn)已散佚。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中經(jīng)簿》分四部:甲部收六藝及小學(xué)等書,乙部收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shù)數(shù),丙部收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收詩賦、圖贊、汲冢書!端鍟·經(jīng)籍志》即據(jù)此將群書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但以甲為經(jīng)、乙為史、丙為子、丁為集,與荀勖所定以乙為子、丙為史有所不同。 《燕丹子》,作者未詳,或言漢人所撰。《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一卷。內(nèi)容敘寫戰(zhàn)國時燕太子丹命荊軻往刺秦王的故事。 此處“職方氏”應(yīng)作“訓(xùn)方氏”。據(jù)《周禮·夏官》:“訓(xùn)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正歲則布而訓(xùn)四方,而觀新物”;“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 劉昫(887—946),字耀遠(yuǎn),后晉歸義(今河北雄縣)人,官至太保,曾監(jiān)修《舊唐書》。韋述(?—757),唐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官至工部侍郎。玄宗時曾主修國史。毋煚,唐洛陽(今屬河南)人,曾任右率府胄曹參軍。參與整理、校訂內(nèi)府圖書,與韋述等人重修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后又獨(dú)自節(jié)取該書編成《古今書錄》四十卷。 《漢書·藝文志》除總序外,每部類均有扼要評述,通稱小序。據(jù)《舊唐書·經(jīng)籍志序》:“煚等撰集,依班固《藝文志》體例,諸書隨部皆有小序,發(fā)明其指!逼浜蟆杜f唐書》撰者據(jù)《古今書錄》編撰《經(jīng)籍志》時,為簡略起見,將小序全部刪去。 張華(232—300),字茂先,晉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所撰《博物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卷。下文《列異傳》,一說魏曹丕撰,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參看本書第五篇。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北宋晉江(今屬福建)人。曾任史館修撰,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其主持《新唐書》編撰工作,書成,由其具名奏進(jìn)。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六一居士,北宋吉安(今屬江西)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與宋祁合修《新唐書》,所撰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集》。 戴祚,字延之,晉江東人,曾隨劉裕西征姚秦,后任西戎主簿。所撰《甄異傳》,《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三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吳筠(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據(jù)《梁書·文學(xué)傳》、《隋書·經(jīng)籍志》、兩《唐志》,吳筠均作“吳均”。參看本書第五篇。此處所說“志神怪者十五家一百十五卷”,指張華《列異傳》一卷,戴祚《甄異傳》三卷,袁王壽《古異傳》三卷,祖沖之《述異記》十卷,劉質(zhì)《近異錄》二卷,干寶《搜神記》三十卷,劉之遴《神錄》五卷,梁元帝《妍神記》十卷,祖臺之《志怪》四卷,孔氏《志怪》四卷,荀氏《靈鬼志》三卷,謝氏《鬼神列傳》二卷,劉義慶《幽明錄》三十卷,東陽無疑《齊諧記》七卷,吳均《續(xù)齊諧記》一卷。 王延秀,南朝宋太原(今屬山西)人。曾任尚書郎。所撰《感應(yīng)傳》,《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八卷,已散佚;《太平廣記》存佚文二則。侯君素,名白字君素,隋魏郡(郡治今河南臨漳)人。參看本書第七篇。所撰《旌異記》,《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五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此處所說“明因果者九家七十卷”,指王延秀《感應(yīng)傳》八卷,陸果《系應(yīng)驗(yàn)記》一卷,王琰《冥祥記》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一卷,《隋書·經(jīng)籍志》和《舊唐書·經(jīng)籍志》均著錄十卷。按九家七十卷,則以十卷為是),王曼潁《續(xù)冥祥記》十一卷,劉泳《因果記》十卷,顏之推《冤魂志》三卷,又《集靈記》十卷,無名氏《征應(yīng)集》二卷,侯君素《旌異記》十五卷。 李恕,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唐代名李恕者有三人,一為隴西郡李晟之子,曾任光祿卿,余二人皆趙郡人。《誡子拾遺》,《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四卷,撰者李恕為何人,待考。 劉孝孫,隋末唐初荊州(治所今湖北江陵)人。曾任太子洗馬。所撰《事始》,《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劉孝孫、房德懋合撰。據(jù)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事始》全書分二十六門,內(nèi)容系考述事物起源。 李涪,唐末人。曾任國子祭酒。所撰《刊誤》,《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二卷。書中考究典故,引古制以正唐制之誤,下卷兼及雜事。 陸羽(733—804),字鴻漸,唐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所撰《茶經(jīng)》,《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我國有關(guān)茶學(xué)的第一部專門著作。 胡應(yīng)麟(1551—1602),字元瑞,號少室山人,明蘭溪(今屬浙江)人。所撰《少室山房筆叢》,《明史·藝文志》著錄三十二卷,又續(xù)集十六卷。內(nèi)容主要為關(guān)于經(jīng)史百家的考據(jù),其中對小說戲曲的評述尤為人所重視。 《搜神》,即晉干寶《搜神記》;《述異》,即晉祖沖之《述異記》,參看本書第五篇!缎摇罚刺茝堊x《宣室志》;《酉陽》,即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參看本書第十篇。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