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籃齋,濰城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陳官。1782~1849),字偉堂,官至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陳介祺幼承庭訓,苦讀于京師。23歲考取舉人,33歲考中進士,仕為翰林院編修。道光二十九年( 849),陳官俊遽逝于任內。咸豐三年(1853),陳介祺受朝廷所迫,代父捐銀四萬兩,被授予“雙眼花翎”。咸豐四年(1854),借母歿乞假回歸故里,再未仕。后半生致力于古文物的收藏研究。他一生收藏的古代文物類多、量大、面廣,尤重珍品。
《陳介祺傳》的特點是考證確鑿,資料翔實,重點突出,對一些關鍵事項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尤其是鄧華親自訪問了陳繼揆(天津師范大學歷史系原黨支部書記兼系主任)和陳繼遵(文化部原外國文藝研究所副所長)等七八位陳氏家族的后人,了解了許多真實生動的材料,從而澄清了若干關于陳介祺的一些迷霧般的不實傳說,提高了可信度。
陳介祺(1813~1884),中國清代金石學家。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 、齊東陶父。山東濰縣(今山東濰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他嗜好收藏文物。著有《簠齋傳古別錄》,《簠齋藏古目》、《簠齋藏古冊目并題記》、《簠齋藏鏡全目鈔本》、《簠齋吉金錄》、《十鐘山房印舉》、《簠齋藏古玉印譜》、《封泥考略》(與吳式芬合輯)等。 鄧華編著的《陳介祺傳》這部書,指導思想明確,資料豐富,體例得當,文字樸實,很有可讀性。對今后更深入地研究陳介祺的不凡人生、弘揚民族歷史文化將會起到重要作用。
我審閱了《陳介祺傳》書稿,總的看法是此書寫得較好,可以說是寫出了個性,寫出了特色,寫出了水平。這是繼2013年“紀念陳介祺誕辰二百周年研討會”之后又一豐碩成果。該書的問世,對今后更深入地研究陳介祺的不凡人生、弘揚民族歷史文化將會起到重要作用。
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籃齋,濰城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陳官。1782~1849),字偉堂,官至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陳介祺幼承庭訓,苦讀于京師。23歲考取舉人,33歲考中進士,仕為翰林院編修。道光二十九年( 849),陳官俊遽逝于任內。咸豐三年(1853),陳介祺受朝廷所迫,代父捐銀四萬兩,被授予“雙眼花翎”。咸豐四年(1854),借母歿乞假回歸故里,再未仕。后半生致力于古文物的收藏研究。他一生收藏的古代文物類多、量大、面廣,尤重珍品。其藏品中有商周青銅器248件,秦漢銅器98件,石刻119件,磚326件,瓦當923件,銅鏡200件,璽印7000余方,封泥548方,陶文5000多片,錢幣、鏃、各式范1000多件。在這些古文物中,最著名的是毛公鼎、十一架古鐘和“萬方古璽印”。他治學高度嚴謹,重視研究方法,主張一器一物都應多加分析,察其淵源,辨其真?zhèn),反對不求甚解。因此他對古文字研究有開創(chuàng)之功,貢獻是很大的。他著述豐富,造詣頗深。他的考證釋文現(xiàn)存有《毛公鼎釋文》《南公盂鼎釋文》《虢季子白盤考釋》《聃簋釋說》《區(qū)鯁考證》《器侯馭方鼎考釋》《邰鐘考釋》《齊侯餅考釋》《龍姑簋考釋》《鑄子器考釋》《簠齋金文考》《金文題識》《藏古冊目并題記》《集古金文考釋》《漢鐙考記》《印舉考釋》《陶文考釋》《簠齋藏秦權量銅詔版釋文詩記》《十鐘山房印舉》,還有《傳古別錄》《仿碑拓碑筆記》《印舉事記》,以及與吳式芬合編的《封泥考略》等。陳介祺集藏古、鑒古、釋古、傳古于一身,收藏最富,鑒別最精,傳拓最佳,釋文最多,是全國聞名的金石大師。很多學界權威人士都對其給予很高的評價。魯迅先生說:“論收藏,莫過于濰縣的陳介祺!惫、商承祚說陳介祺的收藏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清史稿》記載,他“所藏鐘鼎、彝器、金石為近代之冠”。
陳介祺出自濰坊,成為全國有名的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不是偶然現(xiàn)象,而是濰城陳氏世家600多年歷史文化教育積累脫穎而出的一個突出典型,也是濰坊歷史文明聚焦的一個亮點,他的出現(xiàn)給濰坊增添了光彩,是濰坊的驕傲。開展“陳介祺研究”是一項有歷史意義的事情,應該堅持下去,發(fā)揚光大。
鄧華先生是陳介祺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抱著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潛心研究陳介祺的身世和從事的收藏、考釋、鑒賞、傳拓事業(yè),花費了十幾年的工夫,搜集了許多資料,撰寫了不少著述。如編著了《濰城陳氏世家簡史》《清代大收藏家陳介祺》兩部書;還與企業(yè)家王剛共同再版了陳介祺的青銅器銘文拓片集《簋齋吉金錄》;另外,還撰寫了研究陳介祺的十幾篇文章,其中有《一位超前的古文字史探索者》《陳介祺的傳拓工藝》《國寶重器毛公鼎》《陳介祺紀事》《陳介祺的金石緣》《陳介祺與<簠齋吉金錄>》《陳介祺的諸城情結》《陳介祺藏古傳古的助手》《陳介祺藏品軼聞》《陳介祺的楹聯(lián)》等。有了這些文章做基礎,再寫《陳介祺傳》,就像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了。
《陳介祺傳》的特點是考證確鑿,資料翔實,重點突出,對一些關鍵事項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尤其是鄧華親自訪問了陳繼揆(天津師范大學歷史系原黨支部書記兼系主任)和陳繼遵(文化部原外國文藝研究所副所長)等七八位陳氏家族的后人,了解了許多真實生動的材料,從而澄清了若干關于陳介祺的一些迷霧般的不實傳說,提高了可信度。
總之,《陳介祺傳》這部書,指導思想明確,資料豐富,體例得當,文字樸實,很有可讀性。當然,也有美中不足,這就是受資料所限,對陳介祺的有些著作注釋不夠全面,有待于今后繼續(xù)搜集補充。以上寥寥數語,是為序。
王梅芳
2014年5月8日
。ㄗ髡呦禐H坊市原市委書記,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鄧華,著名文化學者、作家、攝影家。曾任濰坊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濰坊學院兼職教授、山東科技職業(yè)學院客座教授,系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濰坊市作家協(xié)會原副秘書長、濰坊市國際風箏會首批特邀顧問、濰坊市非物質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濰坊市檔案館榮譽館員、山東省老攝影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齊魯文學》總監(jiān)等。長期從事歷史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史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已出版文集、長篇小說、詩集、攝影集等30部著作。個人業(yè)績載入《濰州名人錄》《華夏文學藝術家大辭典》《中國民間藝術名家指南》《世界杰出華人大辭典》等。2005年,被評為“濰坊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全市共23名)。2006年,入圍“濰坊市十大文化建設杰出人物”評選;以個人名義申報“濰坊刺繡工藝”,被山東省批準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評選為“山東省十佳讀者書香家庭”,是濰坊市唯一入選者。2008年,入選“濰坊市百名文化名人”和“濰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2013年1月,被濰坊市委、市政府授予“優(yōu)秀文化人才獎”。2014年,當選為中國國學學會副主席。
序
第一章 陳氏世家 源遠流長
第一節(jié) 名門望族 支脈紛呈
第二節(jié) 翰林院街 坐落濰城
第二章 宦門才子 相望青云
第一節(jié) 少年才俊 天機清妙
第二節(jié) 金石泰山 金龜女婿
第三節(jié) 學宗巨擘 言傳身教
第四節(jié) 風華十年 醉心金石
第五節(jié) 喜得寶籃 考釋虢盤
第六節(jié) 目光如炬 力辨真?zhèn)?br>
第三章 八年京官 翰林編修
第一節(jié) 金榜題名 踏入仕途
第二節(jié) 山左秘本 張黑女跋
第三節(jié) 良師益友 文字至交
第四節(jié) 母卒父亡 丁憂回籍
第五節(jié) 簠齋印集 鈐印成書
第六節(jié) 獲得寶鼎 收藏古鐘
第七節(jié) 被逼代捐 傾家蕩產
第四章 避世隱居 難脫紅塵
第一節(jié) 海濱病史 隱逸六年
第二節(jié) 重修家廟 凝聚族人
第三節(jié) 相府落成 搬遷城內
第五章 十年動蕩 矢志收藏
第一節(jié) 抵御捻軍 從兄陣亡
第二節(jié) 收教義子 高中狀元
第三節(jié) 鄉(xiāng)梓知音 共饗收藏
第四節(jié) 懸壺濟世 續(xù)交舊友
第五節(jié) 妻喪子亡 命運多舛
第六章 病叟出山 老益彌堅
第一節(jié) 老友再聚 恍若隔世
第二節(jié) 齊東匐父 發(fā)現(xiàn)陶文
第三節(jié) 出山論道 鴻雁傳書
第四節(jié) 珍品出眾 藏品超群
第七章 搜古傳古 眾星捧月
第一節(jié) 商賈奔忙 競相搜古
第二節(jié) 高手云集 各顯其能
第三節(jié) 簋齋吉金 終成著錄
第八章 憂國憂民 古道熱腸
第一節(jié) 關注照相 賞奇析疑
第二節(jié) 賑濟災民 設廠施粥
第三節(jié) 關心時政 出謀劃策
第四節(jié) 針砭時弊 處方救世
第九章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第一節(jié) 著作等身 功垂后世
第二節(jié) 陳氏書法 金石之韻
第三節(jié) 陳氏楹聯(lián) 字字珠璣
第四節(jié) 相府軼聞 揭秘求真
后記
《陳介祺傳》:
第二節(jié) 金石泰山 金龜女婿 道光十二年(1832),陳介祺20歲那年,奉父母之命結婚,迎娶了諸城籍京官李璋煜的長女為妻。由于是世交,起初又是共同在京城做官的老鄉(xiāng),陳官俊與李璋煜可謂門當戶對,李璋煜對這位金龜女婿的學問人品也非常賞識。風華正茂的陳介祺也找到了一位金石大家做泰山老丈人,兩家相得益彰。
科舉世家、三代進士出身的李璋煜(1784~1857),字方赤,又字禮南,號月汀,以進士授刑部主事,后升遷四川司郎中。李氏與陳官俊父子是同鄉(xiāng),起初又同為京官,自然來往密切。
李璋煜是京城金石學界的活躍人物,多次倡導和組織文友聚集唱和,并主持校勘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成為文化界翹楚。他非常賞識陳介祺的才學,對其偏愛金石學尤為稱贊,覺得憑陳介祺的學問功底和悟性,必將在深奧的金石學領域大堪造就,因此將女兒許配給他。陳夫人李氏從此在陳府相夫教子四十年,直至陳介祺59歲時,她與長子陳厚鐘同年去世。
李璋煜實際上是陳介祺一生專注金石學的決定性人物,從學識和物質上都為這位得意的乘龍快婿提供了終生影響和贊助。
李璋煜是個敢作敢為的官員,道光十七年(1837),派任江蘇常州府知府,兼署揚州府。任職期間,力除地方婚喪大操大辦之陳規(guī)陋俗,大力提倡節(jié)儉,民心大快。又嚴懲“刮兒”“刮妻”“馬批”諸惡行。所謂“刮兒”,即地痞無賴三五成群,招搖過市,尋釁斗毆,擾亂社會;所謂“刮妻”,即壯男穿戴婦人衣飾,纏花粉面,作奸犯科,任意胡為;所謂“馬批”,則是舉行迎神賽會時,男女扮演角色,赤身裸體跳舞。李璋煜革除上述陋俗,風化大治。后任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知府。江寧素有不法之徒,借收漕糧之機,加算折扣,從中牟利,大肆揮霍,還美其名日“會茶費”。李璋煜大義凜然,毫不手軟,“緝訪拿辦”,使刁惡之人銷聲匿跡。接著又移官蘇州府知府。當時,蘇州夜游淫縱盛行,商賈放高利貸盤剝,一些不法之徒借“供奉邪神”漁利。李璋煜悉心一一革除,百姓稱快。后以“治行報最”升任江南鹽巡道。李璋煜將當地惡人的姓名張榜公布,讓人們都知道,這些人迫于壓力,紛紛決心改惡從善。對于其中不改悔者,李璋煜依法予以嚴懲,民眾皆安居樂業(yè)。后又調任廣東惠潮嘉道,潮州人好開賭場,引誘良家子弟上當受騙。庵尼暗中傳信,組織婦女加入“花會”。男子則“群樹黨”互相“逞忿械斗”,擾亂民心,而且經常釀成大禍,社會風氣異常敗壞。李璋煜蒞任,了解上述情況后,首先命令下屬捕捉匪首曾阿三、黃悟空等伏法,繼而根絕“花會”“會黨”等惡習,使這一帶的風氣得到前所未有的凈化。當地人稱贊謂“治潮(州)者,前有韓昌黎(愈)”,今“惟璋煜一人”,遂有“昔韓今李”之稱譽。人們豎碑刻像以表彰他。后調任浙江按察使,又轉廣東按察使,升廣東布政使。所至皆以“綏賢良,除強暴,敦教化”為務,政績卓然,士民稱頌。道光三十年(1850),李璋煜以病告歸。李璋煜生平任職的地方都是江南富庶之地,因此他的金石古籍收藏也頗為豐厚。
道光二十五年(1845),陳介祺33歲時,曾到李璋煜在諸城的府第連住數日,并仿秦小篆作對聯(lián)。道光二十八年(1848),陳介祺36歲時,母親丁氏去世。冬初,陳介祺歸濰縣葬母,“悉尊禮經,扶柩歸葬,徒步千里未嘗騎乘”,葬母后游周圍各地,分別到高密、膠縣(今膠州)、膠南(今黃島),后去諸城岳父家。道光二十九年(1849),陳介祺37歲時,父親陳官俊病逝,十月底扶先父靈柩歸里,十一月十三日抵濰,十二月初安葬后,又到諸城岳父李璋煜家住數日。在短短的幾年間,陳介祺連葬父母,每次返回濰縣故里,都要到諸城岳父家,可見他對岳父李璋煜十分親近和信賴。直到同治七年(1868),陳介祺56歲時,又去了一次諸城,并在初秋九月,暢游了晾甲山和五蓮山。
李璋煜回故里后,閉門謝客,不參與也不干預外事,整日輔導子孫讀書習文。有時同其兄李仁煜一起鑒賞金石,切磋技藝,研討學問。他的女婿陳介祺,自小受仁煜、璋煜兩位長輩的影響,對金石研究日趨精深,后成為著名的金石學家。在喜好金石的同時,李璋煜還工詩善書,其作品內容大多寫為仕之道,有《洗冤錄辨證》一卷、《視己成事齋官書》六卷、《月汀詩文集》四卷、 《律例撮要》十二卷等傳世。
P19-21,陳介祺連葬父母,每次返回濰縣故里,都要到諸城岳父家,可見他對岳父李璋煜十分親近和信賴。直到同治七年(1868),陳介祺56歲時,又去了一次諸城,并在初秋九月,暢游了晾甲山和五蓮山。
李璋煜回故里后,閉門謝客,不參與也不干預外事,整日輔導子孫讀書習文。有時同其兄李仁煜一起鑒賞金石,切磋技藝,研討學問。他的女婿陳介祺,自小受仁煜、璋煜兩位長輩的影響,對金石研究日趨精深,后成為著名的金石學家。
在喜好金石的同時,李璋煜還工詩善書,其作品內容大多寫為仕之道,有《洗冤錄辨證》一卷、《視己成事齋官書》六卷、《月汀詩文集》四卷、 《律例撮要》十二卷等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