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兩種南京地方詩總集的合編影印�!秶鹆暝娬鳌匪氖司恚珍浨宄樦沃恋拦饽觊g,金陵七邑(上元、江寧、句容、溧水、江浦、六合、高淳)人士2100余人及寓居金陵170余人的詩。所收人物,不論身份,以詩為據(jù),范圍廣泛。本書以人系詩,人物排列大致以時間為序,人物下列小傳及其為人、軼事,以及他人詩評。材料豐富,可為文學研
南京地方詩歌總集影印。共四十四卷,清朱緒曾編纂。金陵指南京,清為江寧府所在,領七縣:上元、江寧、句容、溧水、江浦、六合、高淳。金陵自六朝建都以來,文化南遷,詩學日益昌盛。自晉至明,代有名家,如南朝之顏延之、陶弘景,唐之王昌齡、劉眘虛、劉三復,宋之張孝祥、吳潛,明之顧璘、顧起元、黃周星、顧夢游、邢昉、龔賢、紀映鍾等是其佼
古籍影印。本書一百二十三卷,收錄古今江蘇通州(即南通)之詩。其編采無一定體例,以“匯存”為主。分三部分:(一)《列朝詩選》二卷。集錄宋元明三代通州作者詩,始于宋之吳及,終于明之孫模。(二)《詩鈔匯存卷首》八卷。收錄清初通州作者別集八種。每卷一人。(三)《匯存目錄》五十二卷。前四十九卷一人一卷,除卷四十“閨秀”作者袁九嫕
無錫本地古代文人詩集選編影印本。全書58卷,效仿元好問《中州集》、朱彝尊《明詩綜》、沈德潛《清詩別裁集》編纂體例,選詩人1149人,各卷依時代編次,同朝代以科第先后為序,無科名則按行年排列。作者又廣泛參考各文集、方志、史乘等材料,為入選詩人立傳,眾多無錫作者的生平與詩作賴以留存,完善了詩文總集的編纂體例,有“知人論世”
古籍影印。本書為地方詩文總集,共一百零四卷,其中包括詩八十六卷,詞二卷,文十六卷。本書搜集歷代生于太湖七十二峰間的諸文士之作,錄為一編。作者廣采七十二峰,征引頗為賅洽,其大旨在因詩以存人,不拘一隅;體例則仿《中州集》之例,編次上不以時代為先后,而以氏族作類敘,人各系一小傳。作者數(shù)年間扁舟蓑笠、裹糧移棹于七十二峰,自述‘
江蘇丹陽古代地方詩詞總集的影印。本書包括《曲阿詩綜》三十二卷、《曲阿詞綜》四卷,輯錄今江蘇丹陽(古稱曲阿)一地歷代詩詞的地方總集。丹陽為古曲阿縣地,三國吳時改名云陽,未幾仍復舊名,至唐天寶時始更名為丹陽縣。收詩以朝代先后為序,從卷一的漢丁令威,至卷三十清嘉慶間的姜景華,又卷三十一清閨秀、卷三十二清方外,共錄詩人九百余。
本書為古籍影印合訂本,內(nèi)含《海虞文苑》及《海虞詩苑》兩本書,其中《海虞文苑》由張應遴于萬歷三十八(1610)年編纂而成,是書輯其鄉(xiāng)有明一代賦詩雜文,內(nèi)分詩、書牘、奏、行狀、墓志銘、碑文等,以類敘次而成,是一部重要的斷代性地方文學總集�!逗S菰娫贰罚x錄清代常熟詩人182家各體詩1888首,詳細記錄了大多數(shù)普通詩人的生活
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朱元璋斬婿;法門寺(前本);法門寺(后本);周仁回府;孫安動本;忠保國;四進士(前本);四進士(后本);假金牌;陳三兩告狀;藥茶記;一捧雪;祥麟鏡(前本)等。
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下河東;下南唐(前本);下南唐(后本);萬里侯;楊八姐游春;金沙灘;兩狼山;四郎探母;吳天塔;五臺會兄;奪三關;告御狀;楊八姐盜刀等。
明吳訥所輯《文章辨體》五十卷外集五卷,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刻本,既是一部著名的詩文總集,也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文章辨體學著作,采輯先秦至明代詩文約二千五百篇,按照文體分類編錄,每種文體前撰有序說簡要介紹其特征,后附此種文體的代表作品。其序說簡要精煉,偶有妙言,對現(xiàn)今的文學愛好者與研究者有一定參考作用。為便于讀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