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了“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開展——紀念張岱年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中的20余篇論文,論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紀念張岱年、研究張岱年的學術論文,較為全面的反映了張岱年先生的學術特點,作者大多為長期研究張岱年先生的學者,不少是張先生的親炙弟子;另一部分則為中國哲學研究專文,作者均為中國哲學界較有影響的學者,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視角入手,系統(tǒng)比較研究了李達和艾思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歷程、主要內(nèi)容、理論貢獻、學術特點、思想地位、社會影響等方面的異同,科學總結(jié)和概述出二人研究、宣傳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之共性特征及個體經(jīng)驗經(jīng)驗,進而依據(jù)時代特征揭示出馬克思主義哲
《現(xiàn)代儒學》是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主編的輯刊,旨在推動儒家多元傳統(tǒng)的研究,面向現(xiàn)代世界闡發(fā)儒家思想�!冬F(xiàn)代儒學》第七輯為“禮學研究專輯”,來自文史哲不同學術方向的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在“禮學通論”與“東亞家禮學”兩大主題下,共同研討東亞禮學的文化傳統(tǒng)。本書內(nèi)容廣泛涉及中、日、韓、越四國歷史上的有關禮儀制度、禮學思想、家禮文獻
“中國知識體系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社會實踐的發(fā)展為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的具有深厚歷史使命感的重大時代課題�!爸袊軐W知識體系建設”是“中國知識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2019年8月,經(jīng)過充分準備,哲學所組織所內(nèi)各學科召開了“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建設”專題研討會,由各研究室選派代表,對本學科的歷史、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進行了全面梳理
本輯共收論文七篇。其中,有四篇文章是圍繞唐君毅展開的,這也是本輯的主體部分。沈清松教授的文章分析了唐君毅“靈根自植”提法的意義,并就今天如何發(fā)展唐說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黃冠閔的文章以唐君毅與牟宗三的哲學創(chuàng)作為例,說明斷裂經(jīng)驗在推動哲學創(chuàng)造上的影響。范登明的文章,認為唐君毅以“市民神學”的方式,為儒學帶來了更新。楊祖漢的文
《馬一浮論學書信選讀》為zhu名國學大家馬一浮的論學書信集�!恶R一浮全集》收編《書札》共三卷,分“致親戚師友”(上、下)與“致學生晚輩”兩部分,今選讀其中論學部分,按年序札記,以期呈現(xiàn)馬一浮儒學思想乃至生命的豐富性。事實上,研讀論學書信,不僅是為了理解馬一浮,而且也誠如馬一浮在一封信中所講,“晦翁與友朋論學書很多,其言
晚清以降,著作體例與述學文體的巨大變更,使得現(xiàn)代中國的人文學者步履艱難。從當初的“拿來主義”,到今日的“與世界接軌”,在20世紀中國學界,占主導地位的聲音是以“科學”取代“夸飾”。著述的不嚴謹乃至抄襲成風,確實是中國學界的痼疾,可這并不能掩蓋問題的另一面,即人文學本身帶有很強的修辭意味。談論人文學的修辭學,不妨先從述學
本書初版于1998年,2003年獲得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2010年再版,本次改為精裝出版。除了“新版序”外,其他內(nèi)容未做改動。 本書選擇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間的社會與文化為背景,通過對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代表的"晚清"與"五四"兩代學人的文化理想、學術思路、治學方法以及文化心態(tài)的描述,展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學術
本書是對建國以來至1999年五十年間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全面回顧與反思。作者對此五十年間的事件、著述、文章、討論進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發(fā)掘出許多過去不為人們所知的材料,較為完整地呈現(xiàn)出了1949年以來大陸中國哲學研究的歷史進程,可謂中國哲學史學史的鴻篇巨制。
梁漱溟(1893—1988)是現(xiàn)代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發(fā)表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他堅持獨立思考,特立獨行,表里如一。人們在服膺他的思想的同時,尤為欽佩他的人格。 梁先生曾經(jīng)說過:“我一生受兩大問題的支配:一個是中國問題,再一個是人生問題。我一生幾十年在這兩大問題支配下而思想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