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璽先生的文論集,所選論文涵蓋了張先生治學各個時期發(fā)表的學術論著、講稿等,主題選取反映中國古代國家歷史特征的議題,從土地制度、社會形態(tài)、宗法體制以及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揭示古代中國的特征,即*階段的宗法貴族世襲分封制和第二階段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權制。*后兩篇是關于絲路文化的,旨在反映中國古代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歷史上的吏治舉行第十次集體學習。*總書記強調,用人要嚴把德才標準,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shù)母咚刭|干部隊伍。早在2013年6月,*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治國安邦、經(jīng)緯天下,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吏治”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
近代以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伴隨著清王朝中央集權的衰落,州縣政府的職能擴大、機構發(fā)生變革,治理方式也發(fā)生重大變化,這是中國地方制度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轉型。伴隨這一進程的,不僅僅是政治制度層面的變革,而且造成了傳統(tǒng)基層社會中原有組織和精英的分化和重組,并促進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重新建構,而不了解這些問題,是很難對近代中國社會轉
本書分為上、下編,其中上編1955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用英文以《中國紳士——關于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的書名出版,1961年、1967年重版;下編1962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用英文以《中國紳士的收入》的書名出版,1981年格林伍德出版社再版。2008年經(jīng)作者張仲禮先生授權,將兩書的中文譯本合為一
政治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某一群體因有共同的思想、觀念、理念、意識和信仰而產(chǎn)生的。中華民族是世界*古老的民族之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古人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改革變法……帶給后人深深的啟示。
各種制度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是唐朝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這種變動不僅涉及一些具體制度,而且牽涉到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這樣重大的政治體制的變革。本書著眼于唐前期政治制度整體的發(fā)展變化,著重研究各個時期實際運行的制度,而不是停留在有關制度記載的條文上,以便真實地掌握唐前期政治制度的實際情況和政治體制發(fā)展變化的脈絡。在體制演
本書展現(xiàn)了晚清民國政治發(fā)展的歷史演變進程,通過對立憲政治、政體制度、議會政治、政黨政治、司法制度、選舉制度、地方自治的概述,探討了近代中國政制轉型的系列重大問題;還與同時代發(fā)達國家的政治制度轉型史展開比較,著重分析這一時期中國政治轉型的階段性特色,從比較政治現(xiàn)代化的視角重新審視近代中國政制轉型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本書
本書收錄了民國時期有關社會救濟的圖書、期刊等史料百余種。民國時期,隨著官方的社會救濟系統(tǒng)逐步確立與完善,民間救災機構的發(fā)展,匯聚了大量的有關社會救濟方面的報告書(冊)、征信錄等史料,涉及官方、民間救濟組織等眾多方面。本書在廣泛收集材料的基礎上,為研究民國時期官方、民間組織與底層民眾的互動,社會救濟在民國時期的發(fā)展等提供
探尋古今治亂之由,長治久安之道是亙古不變的主題,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則賦予了這一主題以新的內涵。本書從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理論視角重新審視了中國政治制度史,以性質意識制度體系行為發(fā)展為分析框架來組織內容體系,剖析中國政治制度及其演變過程中的靜態(tài)政治制度和動態(tài)政治行為,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與借鑒意義,在分析框架、學科定位、內容體系、目的
本書以晚清駐外公使群體為研究對象,通過綜合審視這一群體的地域分布、原有職銜、年齡層次、任職年限、家庭出身、知識結構、外交閱歷等基本情狀的構成與演變,分析隨著晚清外交的縱深發(fā)展,使臣群體在不同階段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性,展現(xiàn)在弱肉強食的變局之下,使臣群體為維護國家權益與挽救民族危亡進行的外交抗爭,以及為此承受的壓力,進而解讀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