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窠石平遠圖》這件作品是郭熙晚年的巨幅畫作,描繪的是北方深秋田野清幽遼闊的景色。作品中近景為寒林秋樹窠石清溪,遠方山巒隱隱可見,作品的上部空曠,展現(xiàn)出一派秋高氣爽的優(yōu)美風光。此圖取“平遠”法,憑縱深的空間距離,以呈現(xiàn)開闊的畫面。
這幅畫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xiàn)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銜接中景扭動的山石,隔著云霧,兩座山峰在遠景突起,居中矗立,下臨深淵,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左側平坡逶迤,令人覺得既深且遠。郭熙(1023—約1085),字淳夫。北宋神宗熙寧間圖畫院藝學,后任
《踏歌圖》是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傳世名作,此圖近處田垅溪橋,巨石踞于左邊一角,疏柳翠竹掩映,有幾位老農(nóng)邊歌邊舞于垅上。中段空白,云煙迷漫,似乎山谷中還有蒙蒙細雨。遠處奇峰對峙,宮闕隱現(xiàn),朝霞一抹。整個氣氛歡快、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yè),垅上踏歌行”的詩意。此幅構圖分為上、下兩部分,中間以云氣相隔。上部危峰挺立、樓閣
此圖畫嘉興東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巒蔥郁,長松勁拔,漁舟細小如葉在水面飄浮。構圖用闊遠的二段式,突出了江南山重水復的自然之美,內(nèi)容亦為畫家長年活動的湖澤沙渚,黃蘆短荻。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濕筆濃墨點苔,充分發(fā)揮了水墨氤氳的特性,抒發(fā)了幽閑澹遠的情致。自識:“梅花道人戲墨”,“嘉興吳鎮(zhèn)仲圭書畫記”白方印。幅上又自題詞:“洞庭湖
元代畫家王蒙平生杰構,此圖山巒起伏,層巖疊嶂,無論山石、樹木、人物,王叔明皆畫的一絲不茍,或可謂王叔明細筆山水,與王氏常用的“解索”、“牛毛”皴法有異。圖中右上角有王蒙篆書題“葛稚川移居圖”,行書款“予昔年與日章畫此圖,已數(shù)年矣。今重觀之,始題其上,王叔明識”。
雪山圖是中國元代畫家曹知白的國畫作品。曲折的寒江兩岸,巖崖逶迤,山巒延綿,江岸樹石間點綴著緊閉門窗的房舍,靜守孤舟的漁翁和身著寒裝的行人,給畫面增添了寒荒蕭瑟的氛圍。山石以老硬簡率的筆法勾皴,以禿筆濃墨點苔,形成濃淡交錯、疏密有致的韻律。通幅畫構圖宏闊,筆致挺勁凝煉,墨彩豪放雄逸,形成渾厚之勢。
黃公望在這幅畫中,以他無人能比的技藝,依靠對于色彩的高超把握,將整幅畫面都籠罩在涼涼的冰雪之中。傳達出了真切的陣陣浸人寒意。依靠處理得當?shù)念伾,傳達出的依依寒意,觀之不由得你不會發(fā)冷。甚至我們可以依稀感受到,天晴后融化的淺淺雪水的流淌。細看山林中的錯落村舍,還是高妙的手法,使他們無一不顯示了一股令人畏懼的寒意。
《秋亭嘉樹圖》是中國元代畫家倪瓚的國畫作品。為云林晚年所作,用筆略硬而顯方折,顯然含荊、關遺意。畫中描繪秋山嘉樹,沙磧孤亭。山石用折帶皴,橫筆點苔。畫樹取疏松之態(tài),筆筒意賅。風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反映了作者人畫俱老,淡泊自守的情懷。畫中自題“七月六日雨,宿云岫翁幽居,文伯賢良以此紙索畫,因寫秋亭嘉樹圖并詩以贈。
北京的寺廟很多,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只剩下殘垣斷壁,有的僅存幾塊石碑,朝遍北京所有的寺廟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散布在北京各處的佛寺、道觀、清真寺,以各自的方式存在。同時它與群山、松柏、流水、殿宇、亭廊之間相互呼應,相互依存,從而達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交相輝映。展示出和諧、寧靜的韻昧,為廣大信眾們凈化心靈,為這座古老的城
年幼的Noah因為害怕與人的接觸而從青梅竹馬的Joey面前消失,逃避到名為志留的地方以另一個身份Endy開始生活。而Joey為尋找Noah開始了自己的旅途……”書中十年后,Joey終于遇見失去記憶的Noah。兩人成長之后脫胎換骨,從少年時代獨自任性的妄想世界中走出邁進未來。而現(xiàn)實里的五年后再版《N.世界》,搭載了郭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