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本寫給青少年及藝術愛好者的美學教育之書。 全書以中國古代藝術品評的“六法論”為底層框架,提煉出藝術審美的十個維度。作者以詩意的語言將自然美與藝術美進行融合,通過對中外經(jīng)典藝術作品(包括書法、繪畫、雕刻等)的賞析,揭示藝術家通過藝術作品所表
《中國古典美學漫談》是一本關于中國古典美學的通俗讀物。全書共分為九章,具體為:先秦道家美學、先秦儒家美學、先秦屈騷美學、漢代美學、魏晉南北朝美學、唐代美學、唐宋禪宗美學、宋代美學、元明清美學。該書每個章節(jié)按專題的形式選取中國古典美學的精華內容進行闡述,以期讓讀者了解中國古典美學,感受中國古典美學意蘊,汲取古中國典美學力
本書共8章,內容包括:引論、審美活動的發(fā)生、現(xiàn)實美、藝術美、審美類型、審美心理、審美文化、審美教育。每章內容由學習目標與學習方法建議、重點內容提示、難點問題補充說明、綜合練習題(自測題)四部分組成。
內容簡介(200-500字):本書在充滿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審美現(xiàn)代性”視域觀照下,全面反思泰州學派美學“狂”范疇,揭示中國本土審美現(xiàn)代性早期萌生的機制。在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的思想史層面上,“狂俠”與“狂禪”先后承繼;在審美現(xiàn)代性的主體意識層面,“任道”與“任情”共生;在審美重構與審美創(chuàng)造層面,“敘事”與“抒情”共榮�!翱瘛�
本書稿是作者《美學智慧論》的課程講稿整理而成,以生動簡潔的語言講述抽象深奧的概念——藝術哲學自有一種智慧,即美學智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美學精神占據(jù)重要地位,作者認為如今審美文明的衰落,與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相關:科學進入中國,令美學原來占據(jù)的地位未免難保。作者從“人的靈感”“人與動物”“人與機器”等角度,講述美學與
本書是面向大學文學、哲學、藝術學專業(yè)本科教學的教材,亦可作為綜合性大學通識課教材,共三編十五章,除美學一般性問題和理論之外,還系統(tǒng)介紹了東方美學以及當代藝術批評的核心概念問題。教材選用了中國美學、西方美學、印度美學、日本美學,以及當代美學的經(jīng)典性論著,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研究性學習。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包含當代美學理論和比
本書為開放教育教材,涉及:審美及其起源,美的本質,形式美法則,審美的領域,審美的主要形態(tài),審美鑒賞與美育。
本書開宗明義,首先界定了美學的基本問題與語言的用途,隨之探討了藝術家、藝術品與觀眾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本書彰顯了分析美學的諸多特點,對美學賓詞與價值術語、藝術形式與審美對象、靈感學說與原創(chuàng)準則、接受論美學與神話詩學、慣例理論與后慣例理論等等話題,均作了頗為獨到的分析和闡釋。貫穿本書的三種重要美學理論,競相引起哲學界的廣
本書作者對紛繁復雜的20世紀西方美學提出了一個獨創(chuàng)性的思路,以“批判理論的轉向”和“語言學轉向”為線索,系統(tǒng)梳理了當代西方美學的思想資源,批判性地考察了斯賓格勒、齊美爾、韋伯、奧爾特加、盧卡奇、阿多諾、本雅明、利奧塔、鮑德里亞、詹姆遜、克羅齊、卡西爾、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巴赫金、巴特、�?�、伽達默爾等18位代表性的西
本書旨在介紹蔡元培的美育理念。作為第一位提出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的教育思想家,蔡元培結合當時的國情和世情,運用自己學貫中西的學識,從多個方面展開論述美育對個人、社會、國家的重要意義。同時,他也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給出了踐行美育、推廣美育的方法和建議。這些內容在當下依然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