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以我國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守武為人物對象,通過精練、生動的筆墨描繪其貢獻科研事業(yè)的故事和精彩人生,彰顯其愛國精神、奉獻精神、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透過人物事跡,凸顯個人命運與時代的緊密聯系,謳歌科學家將自己的光和熱融入祖國的建設之中,為中國科技發(fā)展和科學事業(yè)走向世界付出畢生精力
張學良,這位與20世紀相始終的百歲將軍,無疑是上世紀里中華民族最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作為擁有四省地盤和數十萬雄兵的第二代“東北王”,他始終扮演著一舉手一投足就可以旋乾轉坤、叱咤風云的英雄角色,成為二三十年代中國政局的焦點和中心人物。本書是目前海峽兩岸及華人世界最完整的一部關于張學良將軍生平的傳記著作。第一版手2006年
本書以劉統(tǒng)勛、劉墉生平、政事、水利、刑名、文化、藝事為主。其事記于史宬者實多,然年譜應以史料翔實、時間線索清楚之《清實錄》資料最為重要。因今日讀者對《清實錄》所述事件的背景、人名、地名、術語乃至語言表述方式多有隔膜,以致閱讀如棘隨步,障礙頗多,故對所涉劉統(tǒng)勛資料均在加以標點符號之后,以綱目方式呈現——《清實錄》每條與劉
《武人琴音》是徐皓峰“逝去的武林”三部曲系列收官之作,由韓瑜口述,徐皓峰、徐駿峰合著。講述形意拳一門三代——尚云祥、韓伯言、韓瑜在各自時代的遭遇,凸顯百年武人命運。首次披露尚門韓傳形意拳心法和“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喜峰口之戰(zhàn)刀法。韓瑜:形意拳大師尚云祥再傳弟子,為現在山東形意拳代表人物。其祖父韓伯言為上世紀四十年代至
《逝去的武林》一書講述了上世紀初,列強環(huán)伺,為解救民族危機,國人形成了尚武之風,武術被稱為“國術”,中華武學呈現出一個高峰,尤以形意拳一門風光無限,代表了武術實戰(zhàn)的最高水平。李仲軒先生以七十余年武學實踐,講述他所師承的民國年間三位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云祥和薛顛的言行、造詣,以及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武林中人的生活實情、習武
《逝去的武林》續(xù)篇,由“家世”和“武學”兩部分組成。前者由武學大家李仲軒(1915-2004)的后輩講述自鴉片戰(zhàn)爭至今,李仲軒的父系和母系家族成員在歷史大變遷中的個人命運,以及他們眼中李仲軒的性格愛好和生活細節(jié)。凸顯了一支百年世系的血脈和文化傳承。后者是象形術探佚。象形術是民國武術頂尖高手薛顛的傳世之作,已經湮滅半個世
《緣督廬日記》是清末著名學者葉昌熾四十七年的日記,體現了葉氏的交游、宦跡、學術活動和思想變遷,涉及晚清至民初的眾多人物和事件,也從一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角度記錄了這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學術、風俗等諸多方面的史實,是與《翁同龢日記》、《湘綺樓日記》、《越縵堂日記》齊名的重要日記,是這一時期豐富而生動的史料!毒壎綇]日記鈔》
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封建王朝的覆滅、新中國的成立和實行改革開放三次巨變,家族走過了受沖擊、基本上銷聲匿跡以及一定程度的復蘇的歷程。人們的宗族宗親活動受家族觀念支配,各界人士的家族觀有所不同,宗族、宗親會一般活動與修譜活動均在開展,人們關注宗族與現代化關系、家族文化的當代價值。隨著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宗族式微,但它
本書通過對宗族活動意識、祠堂、族長、祠祭、祖墳、族譜、族學、族產以及家國一體的細密剖析,提出清代宗族呈現四個特點:一是宗族實現紳衿平民化、大眾化,具有“自治”性;二是傳統(tǒng)宗族篤信的宗法觀念仍在人們的生活中起作用,但出現由傳統(tǒng)型族長制向近代族會民主制類型轉化的趨勢;三是宗族行施教化權,族權與政權密切結合;四是宗族在不同地
本書重點論述祖先祭祀、族譜纂修、族產族學、族規(guī)家訓,并就日常生活與移風易俗、故家論與名族志加以闡述,注意宗族在明代前期、中期、后期不同時期的變化,認為明代宗族形態(tài)的區(qū)域性特點比較突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閩贛皖型宗族、江南型宗族、粵及北方型宗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南方宗族、北方宗族的二分法模式認知,通過對明代三種類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