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jīng)》為中國佛教史上代表性的經(jīng)典,經(jīng)中的“一乘”思想,被認為是大乘佛法的“宗要”,影響深遠;歷代注疏頗多,流通極廣!秳亵N寶窟》則是《勝鬘經(jīng)》注疏中*著名的一種,為隋唐佛教“十大德”之一的吉藏所撰,全面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大乘佛教的究竟義理,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致影響了后人對《勝鬘經(jīng)》的重譯。本書是《勝鬘寶窟》首次完
該書分為六章。作者在多年實地深入研究、參考國內(nèi)外權威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平實的語言、專業(yè)的視角,分別從藏傳佛教的基礎知識,寺廟建筑,佛像類型,服飾禮儀,佛像的手印、坐姿、衣飾、臺座,以及寺廟的供物、法器、吉祥圖案等方面對藏傳佛教進行全方位的、細致的解讀。
《東亞佛學評論(第五輯)》收錄九篇論文,均來自中央民族大學東亞佛教研究中心策劃舉辦的東亞佛學系列會議,、研究主題聚焦東亞佛教華嚴宗中義湘和澄觀的佛學思想。義湘研究諸篇論文的主題涉及義湘的無我報心思想與戒律觀,義湘及其后學的一乘思想,華嚴宗僧人對義湘《華嚴一乘法界圖》題名的解釋,以及東亞佛教史上義湘敘事的演變及意義。華嚴
本書以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為基本視角,探討熊十力的儒佛會通思想,其突出特色在緊扣“會通”二字,指出了《新唯識論》在近現(xiàn)代學術史上所具有的既曲折又富有重要思想意義的地位。本書不僅以寬廣的視野透入《新唯識論》創(chuàng)作的理論背景,且相當細密而有層次地分析了熊十力是如何在本體論層面、心性論層面及體用不二方法論層面、修身論層面進行其
筆者認為禪宗文獻之研究,應在語言和思想并舉中進行,不應有偏廢。本書收錄了關于禪籍中語言問題研究的若干文章。第一篇文章《禪籍的校讎學》以睦庵善卿之《祖庭事苑》為例,說明了禪籍?惫ぷ鞯奶厥庑砸约白鳛橘Y料在漢語史上的價值;隨后七篇文章是對禪籍中極有代表性的《祖堂集》和《臨濟錄》的研究;《竹篦子話》集中討論了禪宗的與言論;《
《諸錄俗語解》是日本較早的一部禪錄俗語詞典,編著者是日本江戶中期臨濟宗僧人桂洲道倫、湛堂令椿。該書主要收錄唐宋禪錄《臨濟錄》《趙州錄》《五家正宗贊》《大慧宗門武庫》《碧巖錄》《羅湖野錄》《叢林盛事》《云臥紀談》《枯崖漫錄》《林間錄》《人天寶鑒》《云門廣錄》《虛堂錄》等宗門基本書中難解的俗語,對于研究近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和
《<大乘起信論>思想史研究》是一部充滿謎團的千古奇書,自南北朝時代的敦煌本《疏》的作者,隋唐時代的曇延、凈影寺慧遠、法藏至近現(xiàn)代的太虛、印順等,歷代佛教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詮釋其微言大義,形成了蔚為大觀的《大乘起信論》思想史!<大乘起信論>思想史研究》以《大乘起信論》的闡釋史為線索,從新的視角探討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
《敦煌歷史與佛教文化/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書系》為楊富學主編《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書系》叢書之一,收錄作者論文24篇,前面12篇文章屬于敦煌歷史、石窟營建,大致按時代排列;后面12篇則屬于佛教文化研究的論文。許多佛教資料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敦煌石窟和敦煌藏經(jīng)洞文物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有幸再次走進古代人們的生活,該書多數(shù)論文從敦煌
《因明入正理論》是漢譯佛家因明著作中僅存的兩部印度著述之一。它包含了佛陀關于生命價值的教誨,具有理論體系的嚴密性與一致性,有利于我們?nèi)秩グ盐辗懂牳拍,了解佛教因明,最終也入于正理。
本書是近代禪宗高僧虛云老和尚論述禪、禪宗、禪法、禪修等內(nèi)容的文字精要選編,分為開示篇、書信文記篇、法語篇和詩偈篇四個部分,涉及參禪法要、禪宗與凈土、機鋒法語等諸多內(nèi)容。同時,附以禪門五家法脈源流的相關文獻,以見虛云老和尚在禪宗史上所占有的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并將其生平傳略置于文末,以助讀者深入了解虛云老和尚的“禪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