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草藥彩色圖鑒(套裝共3冊)(精華版)》從當代用藥的實際出發(fā),以臨床常用中草藥為基礎,以少數(shù)民族特色藥物為延伸,從中草藥的功效角度,嚴格選擇最常見常用的1000味藥物,系統(tǒng)地介紹了其名稱、別名、生境分布、藥材性狀等,內(nèi)容豐富,考訂基源,鑒別真?zhèn),正本清源,以求藥物詮釋科學準確,翔實可靠!吨袊胁菟幉噬珗D鑒(套裝
《100種珍本古醫(yī)籍校注集成:本草匯》藥物學著作,共18卷,清·郭佩蘭(章宜)撰,刊于康熙五年(1666年),主要參考《本草綱目》,兼取《本草經(jīng)》《本草經(jīng)疏》《本草通玄》之旨。全書總論部分篇幅宏大,涵蓋廣泛,為諸本草著作所不及。各論之中分為用藥總綱及各藥條目,綱舉而目張,所論務求實際,絕少牽強附會之處,就各家本草所言藥
《質問本草》是清代吳繼志所著的一部藥物學著作!100種珍本古醫(yī)籍校注集成:質問本草》是作者采集琉球諸島所產(chǎn)的各種草木植物,并寫生配圖,同時廣泛質詢于福建、北京等地的儒生、藥工、藥農(nóng)等,反復鑒定而后成書!100種珍本古醫(yī)籍校注集成:質問本草》體例統(tǒng)一,以圖配藥,并詳述所質詢諸家之說,述其形態(tài)、功用、別名等,是一部較好
《100種珍本古醫(yī)籍校注集成:名方類證醫(yī)書大全》為明代熊宗立輯。全書按病癥分類,共24卷。卷1~2為治風、寒、暑、濕方;卷3~16從傷寒、痰飲、脾胃、補虛、癆瘵、五痹、五疸、腳氣、消渴、水腫、積聚、癲癇、陰癀、失血等分門附證治效方;卷12~18為治眼、耳、鼻、口舌、齒、咽喉方;卷19為治癰疽、瘡癤、瘰疬膏藥方;卷20為
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jīng)驗之大成,對后世醫(yī)家影響極大。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于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于危殆,價值更當勝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簡稱《千金方》。30卷。明代后有按《道藏》經(jīng)義析為93卷者,內(nèi)容同。唐代孫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約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為書名
約刊于1644年。賈所學,號九如,鴛州(今浙江嘉興)人;李延星,字辰山,又字期叔,南匯(今屬上海市)人。此次整理以康熙年間木刻本為底本,參校尤乘增輯之《藥品辨義》,改繁就簡,加以句讀,橫排出版。卷首諸論為李延是所補訂的。正文卷一為藥物的總論部分,結構嚴謹。卷三至卷十三為藥物各論,分為氣、血、肝、心、脾、肺、腎、痰、火、
本書共24章,收集了62味中藥、23個復方,分總論與各論?傉摬糠职ňw論(主要介紹中藥藥理學學科的性質和任務、中藥藥理學的發(fā)展史)、中藥藥效學(主要介紹中藥藥效與藥性、功效主治的關系及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中藥藥物代謝動力學、中藥毒理學、中藥藥理的研究方法。各論按中藥學傳統(tǒng)分類法分類,包括導學、概述、常用中藥和常
本書為第2版,由全國各高等中醫(yī)藥院校長期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資深專家、教授共同編寫完成。本書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現(xiàn)行版《中國藥典》為依據(jù),緊緊圍繞著中藥制劑質量標準的主要內(nèi)容,對中藥制劑分析中的常用技術、方法及原理等進行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介紹。全書共分為九章:第一章緒論介紹了中藥制劑分析的基本程序、內(nèi)容、特點、意義等;第二章中
本書選單方為主要內(nèi)容,以內(nèi)科、腫瘤科、婦科、兒科、五官科、外科、皮膚科等常見病、多發(fā)病、疑難病為綱,共收集126種,選方5230余首。
本書為《長沙藥解》與《玉楸藥解》之合編本!堕L沙藥解》取《傷寒》、《金匱》所載藥物162種,以藥系方,以方言證,參病機辨證于其間,比類同之藥于其內(nèi),理法方藥相貫!队耖彼幗狻啡≈倬拔摧d藥物291種,是黃氏精研本草的心得體會,依據(jù)臨床實踐而具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