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針對傳世的楚辭作品進行注譯、解讀的一部教材。全書分為導讀和正文兩部分。導讀部分詳細介紹了楚辭的產生、發(fā)展的全過程,并對偉大的楚辭作家屈原作了詳細介紹,并介紹了楚辭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產生的重大影響,以及作為一門學科的楚辭其歷代先賢的研究成果、今人的研究方向。正文部分則對屈原的主要楚辭作品進行了詳細的注釋、解讀、翻譯。
貞元詩壇研究指的是對中唐德宗朝主要是貞元時期的詩人、詩作、詩風的整體探究。值得注意的是,距貞元結束僅二十余年,李肇便在《唐國史補》中指出:“大抵天寶之風尚黨,大歷之風尚浮,貞元之風尚蕩,元和之風尚怪也”,語雖簡要,但將貞元視為一個獨立階段并以“蕩”概括其詩文風貌,則是十分明確的。如果說,李肇的評論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
南宋孝宗乾、淳年間,辛棄疾、姜夔先后登上舞臺,后世詞壇始終未脫其藩籬。歷代詞學家都認識到該時段的重要性但卻褒貶各異。具體來看,孝宗詞壇打破了晚唐以來艷情詞占主導的創(chuàng)作局面,詠物、述懷、說理、祝壽、節(jié)序等主題得到突顯,“以詩為詞”徹底實現,議論與用典極為普遍。與此同時,文人創(chuàng)作與社會娛樂需求出現分離,坊間編選歌本仍以北宋
飛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種文字游戲,源自古人的詩詞之趣,得名于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詞曲中的句子,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七個字。比起古人的規(guī)則,本書中的“飛花令”要求相對簡單得多,對詩句的要求沒有古代那樣嚴格,含有關鍵字即可,而對關鍵字的位置則沒有要求。本書共選取高頻出
本書選取蘇軾、李清照、柳永、唐琬、陸游等詞人的故事,以詞作為引,探尋詞人的人生軌跡、情感脈絡,了解那些動人心扉的宋詞背后的創(chuàng)作背景、所寄何情。
公元759年秋天杜甫的秦州之行,無論對于他本人的生活還是詩歌的寫作都意義非凡,本著作以杜甫來秦州前后的84首詩為具體的解讀對象,發(fā)揮作者作為一個詩歌寫作者和文學理論教學者的雙重優(yōu)勢,通過具體的情境還原和細致的文本細讀,努力觸摸杜甫在秦州生活的情緒形態(tài),同時也呈現其詩歌詩意形成和呈現的具體情狀,踐行以文學的方式談論文學的
本書集合了國內眾多《水滸傳》研究者的文章,從版本研究、人物分析、《水滸傳》與山東、水滸文化的現代開發(fā)等角度,對《水滸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反映了當前水滸研究的最新成果。
談龍錄 石洲詩話(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
本書目錄仿照《本草綱目》的編次方式,分為草部、花部、果部、菜部等類別。書中每一種食養(yǎng)本草均以古代詩文為引,鑒賞詩詞,體悟食養(yǎng)本草形意之美;其次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功效解讀;*后介紹本草膳食的制作方法。希望大家在學習中醫(yī)食養(yǎng)知識,更好更快地掌握本草食養(yǎng)方法的同時,接受中華經典文化的熏陶,在鑒賞古詩中認識本草,在品味藥膳中實踐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