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朱光潛(1897—1986)留給百年中國學術的深重背景,本書嘗試以“文獻—發(fā)生學”方法來系統(tǒng)透視《朱光潛全集》,這就亟需本書在予對象作編年史細讀且在邏輯上給出整體還原之同時,尚需深入追問其1949年前后美學研究差別何以發(fā)生的直接心境動因——這就勢必引出百年中國學術史暨知識分子心靈史的宏大背景,因為心憂天下的朱光潛的
1980年代新潮文論當屬20世紀中國人文學術的厚重一頁。本書所評述的諸位學人,如李澤厚、劉再復、魯樞元等,皆是學界公認的新潮文論作者,既然他們曾或深或淺地影響了新時期思潮,其人其說也就不再是純個體存在,而已轉(zhuǎn)化為不無思想史意味的學案。 本書注重個體研究,著重通過對上述諸家諸說的邏輯解構及價值重估(微觀),以迫近對該時
本書屬文藝心理學。它探索性地用近、現(xiàn)代心理學方法,將文學的創(chuàng)作、接受及批評諸環(huán)節(jié)置于人類審美—文化心理水平,而邏輯地整合成既呈詩意性綿延、又不無分析哲學精微的心理美學專著。 本書誕生于1980年代文論新潮,不曾傳染那時節(jié)所流行的生硬的“新名詞爆炸”,也是其特點。若問中國文藝心理學在新時期的學科重建究竟走了多遠,此書或
清華園,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人文學術的圣地,曾幾何時,它荒蕪了。故當本書依次函謁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胡適、吳晗、聞一多、馮友蘭、王瑤等有涉清華背景的三代巨子,這無異于“盜墓暨招魂”——即在發(fā)掘百年先哲埋于其間的睿智、傲骨、苦淚、悔悟的同時,又向21世紀中國學界疾呼“魂兮歸來”,魂即“學統(tǒng)”。 本書由上海文化
歷來論中國的詩詞文,都標舉唐宋以前的作品,唐詩、宋詞自不必說。即文,也多以先秦、兩漢及唐宋的作品為上。這種傾向自有其內(nèi)在合理性,但是不能據(jù)此來排斥元明清的詩詞文。事實上,中國的詩詞文在元明清盡管沒再出現(xiàn)象唐、宋及先秦兩漢那樣的大繁榮、大發(fā)展的高峰期,但確實還在延續(xù)和發(fā)展,并不時有作家和有影響的流派出現(xiàn),留下了數(shù)量極為可
本書文字清新,感情豐沛,表達細膩,聯(lián)想豐富,反映了作者的深沉文化內(nèi)涵。如旅游紀事,既有散文留影,又有詩詞抒情,不同體裁也有不同的表達。傅震的文稿,一是讀書詠史,其中尤見寄托情懷,甚而有崢嶸之心;另一類是旅途見聞。但兩方面均在追求濃厚的文化底蘊。其讀書談禪,論詩品畫,都與文化分不開,對于文史、宗教、藝術、時事都有廣泛的涉
中華文化行至宋代,呈現(xiàn)出恢弘而深邃的風貌,儒釋道三家經(jīng)過長期的相互影響和吸收,逐漸融合出新的文化成果,展現(xiàn)出了新的精神氣質(zhì),有以儒學為主融合三教的“理學”,有以道教為主融合三教的全真道。這時的文學成果也受三教融合的影響,展現(xiàn)出獨特的風貌.本書選擇了范仲淹、
本書是羅安憲教授主編的“中華傳統(tǒng)經(jīng)典誦讀文本”的漢代部分。本書由司馬遷的《史·管晏列傳》、《史記·屈原列傳》、《史·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陸賈的《道基》、《慎微》,賈誼的《過秦論》,董仲舒的《王道》、《仁義法》,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班固的《西都賦》和《東都賦》組成,所選文章基本代表了漢代文章的很高水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注》與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綱要》相配合,在北大中文系馮中蕓教授審定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基礎上,調(diào)整了篇目并重新作了注釋,全書分為三冊:上冊“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部分”,中冊“隋唐五代、宋遼金部分”、下冊“元、明、清及近代部分”。該書與古代文學史課程每學期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大體一致,適于教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作品記述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jīng)歷和自己的性格志趣,抒發(fā)了對昔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