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老司城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風貌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紹,反映了老司城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村落、建筑和風土人情,對我們了解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的人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記憶和心靈感悟。
本書分為“月令在兩漢及新莽時期的影響”“月令與兩漢災異論及《春秋》學”“月令與王莽改制:往日秩序的重建”“秦漢時期國家意志下的月令與時間秩序”四部分,運用二重證據(jù)法,重點關注懸泉置簡牘,北大藏簡牘及《呂氏春秋十二紀》《漢書》等,厘清了秦漢時期國家時間秩序的建構及具體實施問題,并闡明秦漢時期在“不違農時”大的農業(yè)生產背景
本書共分為12部分,對《宋史》卷161至卷172的《職官志》做了極周全詳備,也極精審諦當?shù)难a正。本書是在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基礎上完成的,作者搜集《宋會要輯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職官分紀》《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吏部條法》《慶元條法事類》《宋朝奏議》《宋史》等史籍、類書以及宋人文集、筆記、方志等中的宋代官制史料,縝
本書以古代科舉史為主要研究對象,內設科舉文獻、科舉地理、專家訪談、科舉學動態(tài)等內容板塊,研究內容主要有科舉史史料整理與研究、相關文物研究、科舉制度研究、科舉史相關人物研究、科舉文化研究等,代表著科舉學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
本書是一部以魏晉六朝貴族門閥的生活、消費、風習、思想等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史,全書共分十二章,對魏晉南北朝的器物文明、禮儀習俗、社會風氣以及貴族的精神氣質等進行了詳細的歷史考察,完整還原了這一時代的貴族生活原貌,其中引發(fā)的歷史思考和警示,仍值得今人借鑒。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愛國實業(yè)家竺梅先毅然融入了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洪流。上海淪陷后,他目睹“菜色鶉衣,伶仃載道”的災童,創(chuàng)辦了奉化國際災童教養(yǎng)院。竺梅先夫婦把養(yǎng)育六百災童,當作自己要責無旁貸地完成的時代賦予的使命。本書將收集到的國際災童教養(yǎng)院檔案史料,原始資料和海峽兩岸昔日院童代表的回憶文章,匯編成書,以幫助讀者了
本書將古人生活置于歷史的顯微鏡下,解讀清代人的生活、飲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涉及人物上至帝王權貴,下至販夫走卒,用一個個生活切片,帶我們一起進入紫禁城的前朝后宮,穿過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走進一幅清代歷史長卷。
《論語》《道德經》《周易》并稱“三經”,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本書是“中國傳統(tǒng)治理思想經典導讀”課程的指定教材,旨在按教學大綱導讀“三經”的治理思想。前言和緒論在簡介“三經”基礎上從公共治理、社會治理、法治、德治、道治、心治和君子七方面概括其綱要。全書遵循《論語》篇章結構及體系,除緒章外,按主題分為20章
明清兩代,江蘇科舉達到了頂點,在中國科舉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江蘇科舉的發(fā)達與地方政府的崇文重教政策、民間崇文尚舉的風氣相關,更與此間廣泛分布的文化家族鼎力督學相關。不少家族科甲聯(lián)翩,先后有多人登第,出現(xiàn)了一批科舉世家、簪纓之族,創(chuàng)造了諸多科舉奇跡。本書共六章,以科舉制度發(fā)展為線索,通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史料梳理,再現(xiàn)江蘇
中國政治制度歷史之綿長、體系之完備、經驗之豐富、影響之深遠,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和民族所無與匹疇的,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政治制度史既是政治學的一門重要分科,又是歷史學的一門重要專門史。本書依據(j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內涵,梳理和總結了中國政治制度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全面解說中國政治制度其結構形式及運行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