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眾多文物中精挑細選了50件典型器物,以物帶史,物史結合,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每一件古代器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 其內容涵蓋古人的衣食住行,民俗活動等,敘述了中國人獨有的文學傳說、藝術美學、哲學思想、為人處世,進而連綴起中國近萬年以來的文明寶藏的前世今生。同時配以高清文物圖片,帶領讀者走入一個個不為
隨著當代中國考古學研究領域的跨國擴展和研究視野的國際化,如何在學科層面推動和創(chuàng)新考古學的概念和技術,是學界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當代中國考古學的概念和技術的源頭在歐美,中國考古學與歐美考古學思路歷程的互動,表明中國考古學是世界考古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初地層學和類型學的引進,到后來文化概念的推廣,以及近興起的聚落考古、
本書收錄了《泰山區(qū)域文化與泰山文化的考古學解讀》《泰安大汶河流域先秦秦漢文化遺址舉要》《泰山地區(qū)史前居民體質問題摭談》《山東寧陽早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寧陽史前至漢代歷史文化遺存》等文章。
本書是一部總結中國甲骨學一百二十多年成就的力作。書中既有甲骨自身規(guī)律,諸如占*契刻、卜法文例、綴合斷代等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和基本著作等狹義甲骨學的闡釋,還在開拓西周甲骨學科的同時,對甲骨文書法、商代的馬和養(yǎng)馬業(yè)、玉文化和玉觀念、騎兵與車馬配置、考古發(fā)現第一個社祀遺址及戍卒城堡等,以及從殷墟發(fā)掘和形成的歷史考古學、新世紀
本書對長達二千余年的殷周彝銘研究史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學術史總結,著重對歷代著名彝銘學家進行研究,指出其學術貢獻和歷史價值所在。上冊“彝銘學通論”,根據現代考古學、古文字、歷史學成果,對彝銘學進行理論建設;下冊“世界各國對中國古代彝銘學研究通史”和“彝銘學古籍文獻解題”,系二千余年以來彝銘研究的學術史總結與是五百種重要彝銘
本項目為《吐魯番文獻合集》的醫(yī)藥分卷。該項目搜集整理吐魯番及周邊地區(qū)出土的漢文文獻和考古資料中的醫(yī)學文書,包括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吐魯番出土文書和大谷文書,以及英藏、法藏、德藏、俄藏的敦煌文獻中確定為吐魯番及周邊地區(qū)出土的文獻,收錄全部圖版,進行分類、綴合、識讀、注釋,按照研究篇和校注篇呈現。本項目深度還原隋唐時期的吐魯番
遼寧省博物館館藏銘刻于青銅器、封泥、磚、瓦、碑石等各類載體上的文字,無論是遼寧本地區(qū)出土文物,還是傳世文物,其豐富的文字資料,及其蘊涵的歷史信息,都有待于綜合的整理與研究。本書拋磚引玉,期待以比較全面的資料展示,為廣大學者提供清晰的一手材料。
本書以廣義的“金田起義”為研究范疇,采用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的敘事方式,按照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醞釀、發(fā)生、發(fā)展的時間順序,從空間上劃分11個單元,每個單元相對集中地介紹當地留存的重要遺址和文物,并進而生動地敘述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同時,書中還穿插了670余幅珍貴的圖片、照片和地圖。這樣,時空縱橫交錯,圖文相互輝映,
《西周有銘銅器斷代研究綜覽(全二冊)》包括三個部分:一、緒論。分三個階段回顧西周銅器斷代研究史,側重介紹各期的主要斷代活動及斷代方法,重點介紹了“標準器斷代法”、“類型學斷代法”的發(fā)展過程。二、表格。以表格的形式介紹了1911—2010年近百年間的西周有銘銅器的斷代狀況。共收有樂器和容器26類,包括:鐘鎛、鈴、鬲、獻、
青銅器和金文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尤其是上古史的重要材料,作者周亞先生依托上海博物館藏的大量青銅器,開展了全方位的研究,此次結集出版,必定會對古文字、上古史研究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