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國煇講臺灣》是一套全新講述臺灣與臺灣人故事的作品,是傳奇學者戴國煇先生一生嘔心瀝血,將他的生命與研究化為一體的智慧成果,是一趟臺灣一百多年歷史抽絲剝繭的探險之旅。戴先生著作等身,生前著作多用日文寫就,其夫人林彩美女士組織近百位專家學者將其著作翻譯整理,于2011年在臺灣出版了《戴國煇全集》27冊,近700萬字。此次
本書以漢中地方文獻作為研究對象,以“漢中地方文獻編年”編制為基礎,系統(tǒng)考察和梳理了從春秋時代至2019年年底漢中地方文獻及方志文獻演化、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各歷史時期所呈現(xiàn)出的文化特征;對五十余部漢中珍貴地方文獻,進行了多學科角度的深度解讀和地方文獻案例型研究;結合漢中地域社會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現(xiàn)狀,并充分考慮了基于面向未來
本書以建都長安的周秦漢隋唐為內容軸心,從史前文明、西周文明、秦漢文明、隋唐文明與絲路文明五個相對獨立又互為關聯(lián)的板塊,著重描述那些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標識性事件、代表人物、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科技成果等,再現(xiàn)中國古代國家統(tǒng)一、經(jīng)濟發(fā)達、科技先進和文化繁榮的昌盛時期的社會圖景,以展示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
重慶市志·廣播影視志(1986—2010)
本書共六篇。第一篇為史話,高度濃縮金寨革命斗爭史。第二篇至第五篇為史歌,采用講故事的形式,重點頌揚金寨境內三十年革命斗爭的重大事件與主要發(fā)起者、組織者和指揮者。第六篇為史論。
本書分漕運通濟、京畿重鎮(zhèn)通州城、通州史照三部分。具體內容包括:通惠河、北運河、漕運、城垣街巷、景觀遺址、寺觀教堂、教育衛(wèi)生、街頭巷尾。
本書為史料性作品。本書以作者家鄉(xiāng)婺源的歷史為切入點,廣泛搜集史料,即主要是那些登載于民國時期各大報紙雜志中與婺源有關的文獻,進而研究民國時期婺源這座小城呈現(xiàn)出的社會百態(tài)。收入本書中的五十余篇各類文獻就是這一指導思想下的產物。作者在編選時大致按照政治、經(jīng)濟、文教、民俗、趣聞等對其進行分門別類,同時注重題材的多樣性和內容的
《西障鄭家村志》由中共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煙臺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和萊州市平里店鎮(zhèn)西障鄭家村共同編寫,已被確定為齊魯名村志。《西障鄭家村志》設概述、大事記、基本村情、鄉(xiāng)村振興、村民生活、農業(yè)、草編藝術、民俗、民間藝術、鄉(xiāng)村記憶、人物、附錄等內容,全面反映該村百年發(fā)展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彰顯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羲皇故里,彩陶之鄉(xiāng),絲綢古道,莫高瑰寶,西部長城,佛道勝跡,歷史名人。
貴州上古史主要研究依于司馬遷《史記》記載的夜郎國。實際上貴州上古史研究除鬼方外,牂牁、且蘭及莊蹻等每一個單一課題,都不可能離開與之相關聯(lián)的夜郎,他們實際上都是包含在夜郎問題研究中。這樣,以夜郎為核心,圍繞的歷史事件與人物有莊蹻、且蘭、牂柯。至于鬼方,在貴州史研究中出現(xiàn)得最晚,盡管鬼方在文獻上的書寫早就存在于商代的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