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的“普遍性”與“個別性”之關系,尤其“普遍性”的具體內涵,是理解典型論在中國發(fā)生與衍變的關鍵。本書認為,典型論在20世紀中國的衍變歷經三個階段。階段,從維新變法時期到1942年,可稱之為興起階段。該階段典型概念的“普遍性”維度的內涵主要表現(xiàn)為(民族)意識。第二階段,從1942年到1976年,這是典型論在中國的發(fā)
“文學連云港七十年”是反映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連云港市在文化建設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本書匯集了評論家對連云港作家作品的評鑒。包括《青春的芬芳格外香》《一部長詩的三個維度》《?思{與呂新小說比較論》《西游取經故事的主旨演變與玄奘身世安排的嬗變》等文章。其中既有探討文藝理論問題的文章,也有評論、研究文學作品、
《中國古代文論教學縱橫談》稿首次聚焦高校中文系專業(yè)課程“中國古代文論”(或“中國文學批評史”、“古代文學名篇導讀”),立足于多年課堂教學實踐,選擇“縱”與“橫”兩大維度,分別從教材、課堂、教師、學生等多個層面展開教學研究,以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改善課程教學成效、增強學生能力水平,旨在當前教育大變革時代探討適宜的教學方
本書稿是一部論文集,選取了作者自2008至2016年間發(fā)表的二十篇論文,其主要內容包括當時有興趣的理學與文學,詩派形成原理,以及做兩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宋代科舉與文學》、《宋元文章學》)后意猶未盡的相關文章。大致按原發(fā)表時間先后排列,部分文章作了些許修改或補充。
本書所討論的不是哲學層面的所謂“本體論闡釋學”,而是文學批評層面的“方法論闡釋學”。故書中著重介紹中國自先秦以來的關于文學作品解釋的傳統(tǒng),力圖將文學闡釋的觀念、方法與詩歌的注釋形式、文集的編纂方式結合起來考察,從中見出某種共同的“闡釋學眼光”。
《中國當代尋根文學思潮論》是對發(fā)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國當代尋根文學思潮的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與分析。主要發(fā)掘了尋根文學思潮出現(xiàn)的背景和原因、尋根文學運動的過程,以及尋根作家們的文化策略;深入分析了尋根文學的審美特征、價值取向和精神訴求;詳細探討了尋根文學對現(xiàn)代化和民族化的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貢獻和意
本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南宋書棚本與江湖派研究,涉及陳起、張良臣等江湖詩人生平事跡考證,書棚本唐人小集、南宋群賢小集、《江湖前后續(xù)集》《江湖集》等江湖派基本文獻研究;第二部分是元代文學文獻整理,在對海內外公藏元刻本進行目錄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元刻元人別集進行敘錄,并對《全元文》所收虞
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是1999年12月首批入選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本書稿是該研究中心張光芒教授的個人學術論文自選集,通過梳理啟蒙文化與百年中國文學的關系,來探討中國新文學發(fā)生發(fā)展的軌跡和規(guī)律。
本書是著名漢學家李歐梵先生關于張愛玲文學現(xiàn)象的評論及隨筆。全書共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談論張愛玲。要找一個詞語來形容張愛玲,可不容易,“傳奇女子”“才女”,在本書中,作者李歐梵用了“蒼涼”和“世故”來形容張愛玲!吧n涼”代表了張愛玲自己的美學觀點,“世故”則體現(xiàn)了作者對張愛玲的看法。后半部分是作者關于張愛玲的電影評論。
本書將主要對當代文學插圖中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考察,考察的對象也包括為“五四運動”之后的進步文學和革命文學所配的插圖,主要涉及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社會主義文學插圖。其中的特殊之處在于,插圖畫家除了對這些文學作品相當熟悉之外,有不少人還是作品所描寫事件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并且與文學作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流。本書考察的范圍包括創(chuàng)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