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yī)學著作,被稱為醫(yī)之始祖。
《黃帝內(nèi)經(jīng)》由《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組成。主要論述道生、陰陽、色診、脈診、藏象、經(jīng)絡、治則、病態(tài)等。書中不但講述如何養(yǎng)生保健、防病治病,還有修身養(yǎng)性等內(nèi)容。因此上自帝王將相,中到醫(yī)學專家和賢達人士,下至凡夫俗子,皆不遺余力地研究它、應用它。《黃帝內(nèi)經(jīng)新解》以普及為目的,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地從養(yǎng)生、治未病、治
在膾炙人口的《經(jīng)方實驗錄》中,有一段誦讀《傷寒論》的生動場景:明窗凈幾,焚香盥手,恭展《傷寒論》,凝神細讀;腥灰姌祟}曰:“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數(shù)大字。竊謂在此寥寥數(shù)字中,仲圣垂教之精義,仿佛盡之矣。仲圣在千百年前之昔日,以此法治病,“既至京師,為名醫(yī),于當時稱上手。”吾人在千百年后之今日,以此法治病,亦“用之多驗”,
《再解<傷寒論>》記錄了作者數(shù)十年來對《傷寒論》的反復鉆窮之所得,作者以前所未有的視點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三綱、十一目、萬變,法證、方證與方證法等觀點與概念,通過對《傷寒論》書名、篇題、條文等逐句、逐條的解讀。完整而清晰地托舉出中醫(yī)湯液正法體系,揭示了《傷寒論》的奧義與真諦。
《長沙方歌括》為陳修園的代表著作之一,約成書于清嘉慶十三(1808)。書分六卷,歌括112首。全書以方名為綱,每首湯方之下,先摘引《傷寒論》原文,揭示該方主治病證,繼之為組成藥物、劑量及煎煮服用方法。接著用詩歌形式表達這些內(nèi)容,頗具概括性,簡明扼要,便于記誦和應用。最后加以按語,主要是對方義的闡析,使讀者能加深理解。
《傷寒真方歌括》全書共分6卷,14篇,歌括96首,以六經(jīng)為綱,每篇先精選《傷寒論》主要條文,對六經(jīng)含義、辨證和治療大法作了概括介紹,然后又用按語形式,重申湯方的應用價值。《傷寒真方歌括》闡述湯方,揭其旨要,引申觸類,不拘泥于法,而亦不背于法,可作為學習《傷寒論》湯方的重要參考。《傷寒醫(yī)訣串解》全書共分六卷,按六經(jīng)排列,
《傷寒論淺注》為陳修園撰寫的代表著作之一,約成書于清嘉慶元年(1796)。全書共6卷,遵從張志聰、張錫駒所分章節(jié),專注六經(jīng)諸篇,至勞復止;以平脈、辨脈、傷寒例、諸可不可等篇為王叔和所增,皆置之不論。而對仲景原文,陳修園認為《傷寒論》三百九十七節(jié),每一節(jié)自成一法,故別創(chuàng)體例,采淺顯文字,用小字襯注于原文之中,使之一氣呵成
《靈素節(jié)要淺注》為陳修園的代表著作之一,約成書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全書共12卷18篇。陳氏采用分類研究的方法;有選擇地將《靈樞》《素問》的內(nèi)容按不同性質(zhì)分為道生、藏象、經(jīng)絡、運氣、望色、聞聲、問察、審治、生死、脈診、病機等11類,與滑壽、張介賓所輯互有出人。注則約取張志聰之說,并問附己意,畀以津梁,確有獨到之處
《金匱要略淺注》為陳修園的代表著作之一,約成書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書分10卷,25篇!督饏T要略淺注》博采趙以德、胡引年、程云來、沈目南、喻嘉言、徐忠可、魏念庭等對《金匱要略》的注釋,以《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為依據(jù),參以己見,力求闡明《金匱要略》要旨。以“淺注”為其基本特色,采用淺顯易懂
陳修園(1753—1823),名念祖,號慎修,福建長樂人,清代醫(yī)學家、教育家!督饏T方歌括》為陳修園的代表著作之一,約成書于道光十年(1830)。全書共分6卷,歌括166首。每方先摘錄《金匱要略》有關原文,次為歌括,殿之方解。對“前賢名言精論,千古不磨者,本集或于歌中,或于注中,采集不遺”,并間附己見或治驗。正可謂言近